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第九章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四、认知的个别差异 我们并不否认个体在认知上的巨大差异,如反应速度、认知风格等,并 且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某些先天的遗传基因决定的。但这并不意 味着我们所持的是一种“优劣之分”。 P250 哈佛大学心理学费希尔提出儿童的发展是若干领域的整合,这些领域之间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保持着平衡的状态.如果对其中某个领域
施加刺激(比如强化的训练),尽管在短期内能够引起儿童 在该领域的进步,但是破坏了整体的平衡,使整体的发展脱 离平衡状态,产生某种弥漫性效应,原先受刺激的领域,最 终也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p261
其二,人的智力的基因型可能是天生的,但 其表现型则可能千差万别。遗传仅仅提供了 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发展则决定于 外部环境。P248
(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当代认知心理学注重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作具体、精 细的描述和解释。将总的认知活动视为形形色色的个别认知 过程的集合。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成人的认知相比,并没 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是在完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斯腾伯格(Sternberg, Robert Jeffrey 1949 - ) 美国心理学 斯腾伯格 家,提出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构成。 儿童和成人在解决问题时,都同样是应用认知结构中的三种 成分,其差别仅在于他们在个成分上所花费的时间及对进行 整合的速度不同。他认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构成认知的各组 成部分之间不断取得协调一致、提高工作效率的渐进过程。 258 罗比·凯斯 P257-
二、人类认知的本质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阿瑟·詹森 英国和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登纳 哈佛大学行为生物学家唐纳德·格里芬 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不仅能在外部功能上认识 自身的认知活动,而且能从生物结构上揭示认知活动 的内在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在二十余年因素分析研 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 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 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 识(即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 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 (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 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4个因 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6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 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4×6×5=120种基本 4 6 5 120 能力构成。 1988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使其由5项变为6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 加到5×6×6=180种。 斯腾伯格(Sternberg, Robert Jeffrey 1949 - ) 美国心理学家,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2003)。他提出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 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构成。
五、智力发展的快慢问题 儿童的不成熟的思想中,蕴含着巨大价值。 它能让儿童亲身体验到认知的冲突,促进认 知的发展。人类是依赖漫长的准备期才进化 到智力的顶峰。智力的开发要兼顾这些影响 的短期效应长期效应。P263例子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Charles Edward ,1904)根据智力测验相关的研究提出 著名的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可被分析为g因素 (“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著 有《智力的性质和认知的原理》、《人的能 力》、《创造的心》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阿瑟·詹森 (Arthur Robert Jensen)也认为 智力存在一种普适因子g,并指出影响g的两个最强的因素是 速度和头脑中同时应付事项的数目. 雷蒙德·卡特尔 (Raymond Bernard Cattell ),英国和美国心 理学家.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 类。 ①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 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②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 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 对稳定。是经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智力.
第九章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一、什么是认知? 二、人类认知的本质 三、学前儿童认知教育: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四、认知的个别差异 五、智力发展的快慢问题
一、什么是认知? 心理学中对认知这一术语的使用并不统一.从狭 义上讲,认知仅限于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即思维的过程. 广义上讲,认知既指人的认识能力(智力),也指认识的 , ( ), 过程(思维),还能指认识的结果(知识). 人的认知是一个“黑箱”:我们知道它能做什么,却 不知道它是怎样做的.心理学家为了弄清这个“黑箱” 的构成,做了很多假设和猜测.
哈佛大学行为生物学家唐纳德·格里芬 (Donald Griffin)以《动物的心智》为题写 了一本书,试图改变人们对动物的看法。事 实上人们已经发现,动物的确具有某种程度 的智力。这迫使我们在探寻人类认知的本质 时,考虑到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联系,并承认 智力的进化过程。
三、学前儿童认知教育: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一)皮亚杰理论及其认知教育观 自发性、整体性、主动性 1儿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儿童的发展和所有生物的生长一 样,是一个自然的和自发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自身 的规律性。 2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和一般的过程。儿童发展的 各个方面是相关的。 3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通过自身的平 衡化过程所产的变化。 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和阶段,儿童通过这些阶 段的速度将依赖于多种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环境的因素, 而根本的因素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和环境间的平衡化 过程.这里的“平衡化”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涉及到儿童 的全部生活.与此相比,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P253-256
霍华德·加登纳(Harward Gardener),哈佛大学教授 加登纳教授(Harward Gardener)认为,所谓智能就是人在解 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的能力。人的智能存在一个结构,其中 至少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智能: 语言智能——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 数学和逻辑智能——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科学分析的能 力。 空间智能——在人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 运用和操作该模式的能力。 音乐智能——能够敏锐地感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 题或表现创造的能力。 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即善于理解和认识他人 的动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自我认识智能——这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认识智 能,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 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能够认识和欣赏大自然并善于把握自然中 各种物体和物体之间关系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