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二、空间知觉的发展
•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之间的关系的知觉。空间知觉包 括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 (一) 方位知觉
• 1、新生儿出生后就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定位能力。 • 2、幼儿方位知觉发展遵循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
二) 深度知觉
1、双眼视差是产生深度知觉的主要 重要依据。
2、幼儿时期,深度知觉能力有了很大 的发展,但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还 不能正确认识,以致在图画中不能正确 地表现空间特征。
感觉
认知
知觉 注意
想象
记忆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什么是感觉?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
• 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
味觉、触觉等。
• 2、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如饥、渴
等内脏感觉和本体运动觉、平衡觉等。
一、视觉的发展
•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 1、婴儿出生几天后,即出现视觉偏好。 • 2、婴儿对面孔的内部特征的关注中,对眼睛的注
视最多。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1、主要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 儿童形状
知觉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2、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辨认图形要晚。
看一个案例
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
• 2、学前儿童的听敏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 3、学前期儿童对言语的听觉也在不断发展。
三、触觉的发展
• 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而产生的感受。2岁 以前,触觉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
• 先看一个案例
• (一)触觉的产生
• 儿童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发射, 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
• 2、测量方法:视觉偏好法、视动眼球震颤法以
及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 3、研究结果:新生儿具有一定程度的视敏度,
出生后头半年是婴儿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整个 学前期,儿童视敏度不断发展,6岁左右达到成人 的视力范围。
(三)颜色视觉
• 1. 颜色视觉的出现
• (1)概念: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
观看脸所花费的总时间明显占有更高的比例。 表明,婴儿不仅能够在各种各样的图形之中 进行分辨,而且他们更喜欢脸。
• Fantz(1961)——7个月的婴儿对于十字和圆没有明显 的偏好差异,对两种形状的注视时间大致相同。
(二)视敏度
• 1、概念: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
的能力,俗称“视力”。
三、时间知觉的发展
•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顺序性和 速度的反映。
• 1、时间的变化比较抽象,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 只能借助于中介感知时间的变化,如四季的轮换、 昼夜更替、表、日历等。
• 2、婴儿借助生理状态变化来反映时间。例如,通 过 “生物钟” 来感知时间的变化,当婴儿感到饥 饿时,就对吃奶时间形成条件反射。
• 3、由于时间的抽象性特点,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水平比较低。
四、知觉恒常性
• 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仍保 持不变 。如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 性和形状恒常性等 。
• 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儿童已经具有了物体形状和 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五、客体永久性
• 是皮亚杰在其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概念。当客体从 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依然存在,会寻找 并试图重现该客体,这时儿童大脑产生客体永久 性。
辨色力。
• (2)研究结果:
• A. Bornstein(1976):4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了颜 色的范畴性知觉。
• B. Trincker (1955):婴儿的颜色视觉出现于生后 3-7周。
• C.冯晓梅等 (1988):出生两周内的婴儿就具有颜 色分辨能力 。
• 2. 颜色视觉的发展
• (1)颜色习得:先认颜色,后掌握词,再将二
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2、“前够物行为”:
(1)不是成熟的眼手协调动作。(真正的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够到东西)
(2) 5个月是婴儿够物行为发展的重要分 水岭。
(四) 听觉与触觉的协调
• 婴儿期已经出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协调 • 对“令妈妈头疼的彤彤”案例的分析
四、其它感觉的发展
• (一)痛觉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个体记忆发生与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掌握习惯化、客体永久性观念、延迟模仿、幼儿期健忘等 概念,理解幼儿记忆发展的年龄特点及培养学前儿童记忆 的策略。
• 【重点难点】 • 幼儿记忆发展的年龄特点 • 理解幼儿记忆发展的年龄特点与成人记忆的区别
一:记忆的概述
•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强调经历过 的事物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故也有人将记忆定义 为“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人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这一切活动无不给 人留下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印象”,就是 “记忆”。
• (一)视觉的产生
• 1、20st初:医学上还普遍认为“婴儿刚生下来
时既盲又聋,而且要经过很多周以后才能注视物 体”。
• 2、1961年:范茨采用“视觉偏好” 法所做的研
究表明,婴儿并不是任凭环境支配而毫无能力, 他们一出世就有了某些视觉活动。
• 3、近年来:庞丽娟等人的研究发现,4-5个月
的胎儿已能对视觉刺激产生反应。
• 1、新生儿即有痛觉 • 2、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痛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
(二)味觉 1、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味觉在胎儿时期已发育成熟 3、婴儿偏爱甜食
4、味觉在和儿童期最发达,之后逐渐衰退
(三)嗅觉
• 1、新生儿已有嗅觉反应 • 2、新生儿可以辨别不同的气味 • 3、嗅觉随年龄增长不断改善一直延续到
(二)口腔的触觉
• 1、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 进行的,而且可以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
• 2、通过口腔触觉探索活动还可以建立条件反射。
(三)手的触觉——触觉探索的主要途径
• 1、两个阶段: •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阶段:在婴儿刚出生时
就表现出来,如;抓握反应。 • (2)视触协调活动阶段:即眼手协调活动,是手
的任务
(二)注意发展缺陷的弊端
• 1.对智力的影响 • 很难集中注意,看、听、记忆的质量很低
• 2.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 不喜欢听、说、读、写、看
• 3.对生活能力的影响 • 很难独立完成一件事情
• 4.对亲子、师幼关系的影响 • 基本被老师和父母限制,容易形成越管越不听,
越不听越要管的恶性循环
(三)注意发展缺陷的影响因素
• 皮亚杰把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 第一阶段( 0-2个月): • 婴儿没有任何客体永久性概念
• 第二阶段(2-4个月):
• “被动地期望”阶段
• 第三阶段(4-8个月): • “探索部分被遮盖的物体” • 第四阶段(8-12个月): • 儿童开始出现主动寻找 • 第五阶段(12-18个月): • “客体位移后寻找” • 第六阶段(18个月以后): • 儿童看不到客体位移也能建构客体
六、跨通道知觉
指将中枢神经将不同感觉通道获 得的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加工处 理。
1、婴儿出生时已具有跨通道知觉的 能力
2、幼儿期儿童跨通道知觉能力已有 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什么是注意?
• 注意指的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伴随着心理过程的产生而产生,同时一切心 理过程的产生都离不开注意。
三、注意发展的缺陷
• (一)注意发展缺陷的表现
• 1、上课或游戏时无法集中注意 • 2、小的刺激就会引起他们的反应,情绪激动 • 3、很难独立完成事情,做事条理性差,质量不高 • 4、集体生活中,不遵守规则,很难等待 • 5、爱动,不停的讲话 • 6、行为和情绪上表现较冲动 • 7、不喜欢阅读文字,讨厌做与观察、读和写相关
(1)记忆发生的指标
能否再认和再现感知过的事物
(2)胎儿的听觉记忆 (3)新生儿的记忆
Hale Waihona Puke 偏 好 方 法研究者给婴 儿同时呈现至少 两种刺激,观察 婴儿是否对其中 的一个更感兴趣。
优先注视范式
在一项有关婴儿视觉偏好的研究中,18名 婴儿,年龄范围从10个小时到5天,给他们 显示6个复杂性有所不同的圆形刺激图案, 最复杂的一个刺激物是人脸。按照复杂性递 减的顺序,其他的刺激包括同心圆、新闻用 纸以及3个不同纯色的圆圈。
第二章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1. 掌握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的发展特点 • 2. 掌握学前儿童的注意的发展特点 • 3. 掌握学前儿童的记忆的发展特点 • 4. 掌握学前儿童的想象的发展特点 • 5. 掌握学前儿童的思维的发展特点 • 6. 掌握学前儿童的言语的发展特点
本章目录
言语 思维
者联系起来。
• (2)色盲:多为先天性红绿色肓,男性多于女
性。
二、听觉的发展
• (一)听觉的产生
• 1.胎儿的听觉 • (1)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在
6个月时就已基本成熟。 • (2)法国的心理学家认为,8个月以后的胎儿,
对低音的感受比高音更敏感,胎儿期父亲多跟胎 儿交流,对胎儿的发展很有益处。
• 2.新生儿的听觉 • (1)婴儿一出生就有听觉。 • (2)新生儿对语言的识别非常敏感。
• (二)儿童的视听协调活动
• 1、新生儿具有视听协调能力(把头转向声源)。 • 2、视听协调能力可以帮助儿童辨别视、听信息是
否一致。也是后来高级感知协调能力产生和发展 的基础。
(三)听觉的发展
• 1、学前儿童对纯音的听觉感受性在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