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

计量地理学考试重点资料

考试题型:1.选择题(4道*3‘=12‘)2.填空题(20*1’=20‘,5道)
3.判断题(5道*2’=10‘)
4.固定搭配(3道,34’,只填序号)
5.简答计算(2简答,2计算,24‘,简答题进行综合分析)
一.1.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在中国战国前后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萌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地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①古代地理学,以记载地理知识为主体;②近代地理学,对各种地理现象进行条理化归纳,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性描述;③现代地理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举,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并预测其未来演变。

2. 近代地理学有三种主要学派:①区域学派,代表人物是赫特纳、哈特向。

②人地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是洪堡、李特尔、李希霍芬等。

③景观学派,代表人物是施吕特尔等。

3.计量运动的萌芽
德籍旅美地理学家舍弗尔,195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理学中的例外论”的文章,抨击了哈特向的地域独特主义观点,即“例外主义”观点。

他认为,地理学应该是解释现象,而不应该是罗列现象。

解释现象必须有法则,应该把地理现象看成是法则的实例。

地理学的目的应该与其他科学有相似之处:都是追求、探索法则的。

舍弗尔等人对区域学派的批评与否定,拉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

4.早期计量运动的三种学派(计量运动主要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发起的)
①衣阿华的经济派。

代表人物是舍弗尔、麦卡尔蒂。

受杜能、廖什、克里斯泰勒等区位论学者影响很深,极力倡导建立地理学法则,着重探讨经济区位现象间相互内在联系及其组合类型。

②威斯康星的统计派。

代表人物是威弗尔、罗宾逊、东坎和仇佐里,以经典著作《统计地理学》为代表作,主要特征是发展和应用统计分析方法。

③普林斯顿的社会物理学派。

代表人物是司徒瓦特。

该派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发展了理论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位势模型、空间相互作用模式。

5.计量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学派、组织和学术刊物
①英国以乔莱、哈格特和哈威(等为代表的剑桥学派;②1964年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设立的地理计量学方法委员会;③1967年英国地理学会设立的地理教学采用模型和计量技术委员会;④1968年日本成立的计量地理学研究委员会,1973年又改称理论、计量地理学委员会;⑤1963年英国出版的《地理学计量资料杂志》和1969年美国出版的《地理分析—国际理论地理学》杂志。

7.对计量地理学的评价
①“反定量化”——反对地理学定量化研究,认为地理现象十分复杂,不能用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释,对数学方法采取拒绝和否定态度。

代表人物:史密斯、奥格登等。

②“定量化”——推崇地理学定量化,认为数学方法不仅是一种分析技术,而且能够导出普遍性规律,能够解决地理学传统研究方法所不能解决的理论问题。

代表人物如克里斯塔勒、帮吉、乔莱、哈格特等。

③“非定量化”——认为数学方法只是地理学研究方法之一,只能用来研究地理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不能用来描述和解释地理规律,不能导出地理学理论,但其观点摇摆不定。

8. 数学方法和GIS的结合:①研究一些复杂的地理问题,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数学方法,建立一系列具有分析、模拟、仿真、预测、规划、决策、调控等多种功能的众多模型组成的模型系统。

这些模型系统离不开GIS的支持。

②GIS的基本技术及建造空间分析模型需要借助有关的数学方法来实现。

近几年来出现的基于知识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苏理宏等,2000)就是数学方法、人工智能技术与GIS技术在地理学应用研究领域中相互结合的成功典范。

二、1. 地理数据的类型 (举例及分类应用)
(1)空间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空间数据的表达:点、线、面、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

三种基本的地理几何实体及其组合
(2)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

属性数据的类型:1)数量标志数据①间隔尺度数据: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数据: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

2)品质标志数据①有序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只是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

②二元数据:用0、1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

③名义尺度数据: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

2.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①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②不确定性③多种时空尺度④多维性
3. 地理数据的渠道来源 :
①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②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③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④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

⑤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⑥互联网的有关共享数据。

⑦地图图件。

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影像地图、专题地图等。

⑧遥感数据。

主要包括各种航空遥感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

⑨其它来源的有关数据。

4.统计整理的分组标志、组中距、频数等
例:对于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某山区县的人工造林地调查数据,步骤如下: ①以地块面积作为
5.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标与参数(重点)(计算及理解)
(1)描述地理数据一般水平的指标
1)平均值反映了地理数据一般水平。

2)中位数①对于未分组的地理数据,样本数n为奇数时,中位数是位置排在第(n+1)/2位的数据;样本数n为偶数时,中位数是排在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平均值。

②分组的地理数据中位数的计算步骤 : 确定中位数所在的组位置,按公式计算中位数
3)众数:众数就是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
(2)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1)极差,指所有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2)离差,指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
3)离差平方和:从总体上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4)方差与标准差,从平均概况衡量一组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为方差的平方根
5)变异系数,表示了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计算)
6. 地理数据分布指数及其用途
(1)罗伦次曲线:首先使用累计频率曲线研究工业化的集中化程度。

罗伦次曲线的上凸程度,就表示农户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部门集中化程度。

上凸程度越大,就表示农户家庭经
营性纯收入越是集中于某些产业部门。

(2)集中化指数:描述地理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的指数。

I 越大,就说明数据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越高
(3)基尼系数:用于对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均衡(不均衡)状况,进行定量化的描述。

(4)锡尔系数:锡尔系数越大,就表示收入分配差异越大;锡尔系数越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均衡。

三、1. 相关分析的任务,是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

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测定,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来完成的。

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假设有两个地理要素(变量)x 和y ,x 为自变量,y 为因变量。

则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结构形式为
式中:a 和b 为待定参数; 为各组观测数据的下标;为随机变量。

记 和 分别为参数a 与b 的拟合值,则
代表x 与y 之间相关关系的拟合直线,称为回归直线; 是y 的估计值,亦称回归值。

3.时间序列的组合成份 ①长期趋势(T ),是时间序列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增加或减少的长期变化之趋势。

②季节变动(S ),是时间序列在一年中或固定时间内,呈现出的固定规则的变动。

③循环变动(S ),是指沿着趋势线如钟摆般地循环变动,又称景气循环变动
④不规则变动(R ),是指在时间序列中由于随机因素影响所引起的变动
4. 聚类要素的数据处理
当分类要素的对象确定之后,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聚类要素进行数据处理。

αααε++=bx a y n ,1,2, =αx b a y
ˆˆˆ+=a
ˆb 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