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寄生虫病-多种动物共患原虫病、弓形虫

动物寄生虫病-多种动物共患原虫病、弓形虫

流行季节:吸血昆虫出现的季节。
抵抗力: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
致病作用:
锥虫毒素:
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机能障碍如体温 升高和运动障碍;
2)侵害造血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和骨髓,使红 细胞溶解和再生障碍,导致红细胞减少,出现贫 血。
3)随着红细胞溶解,不断游离出来的血红蛋白 大部分积滞在肝脏中,转变为胆红素进入血流, 引起粘膜和皮下组织黄染。
预防: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 方针。1、长期外出或由疫区调入的家畜, 需隔离观察20天,确定健康后,方可使役 和混群。2、疫区每年两次定期检疫。
3、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搞好畜舍及周围环 境卫生,消灭虻、蝇等吸血昆虫。定时在 家畜体表喷撒灭害灵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 剂,以减少虻、蝇叮咬。
4、对虻蝇活动季节时疫区的家畜可采用预 防注射。
随着病情发展,病马高度沉郁,嗜眠,行走时后 躯无力,步样强拘,左右摇晃,食欲更加减少或 废绝。
症状:
心脏机能陷于衰竭,心动过速,出现缩期杂音。 末期,出现各种神经症状。
血液变化:病马红细胞数随病情加重而急剧减少, 最低可达200万左右,病畜经过治疗后红细胞数可 作为判定病情、确定预后的一个依据。血红蛋白 相应减少30%左右。
繁殖方式:纵分裂。 先是动基体分裂,长出新鞭毛,然后是核分裂, 最后是胞浆分裂,形成两个新个体。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马属动物对伊氏锥虫易感性最强; 牛、水牛、骆驼较弱。试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和 犬易感性较强。 传染来源:带虫动物,保虫动物。
传播途径:虻类和吸血蝇类机械性地传播 。
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2.在其它动物(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中间宿主经口摄入含有包囊和滋养体的肉类或是被卵 囊所污染的食物、饲草、饮水或土壤等而被感染或胎 盘感染。当虫体进入中间宿主体内后,通过淋巴血液 循环,侵入有核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滋养体和假 囊。 在虫体的发育过程中即开始对机体发生致病作用,如 果虫株的毒力强,动物又无免疫力,可引起动物疾病 的急性发作;如果虫株毒力弱,动物又很快地产生了 免疫力,则致病作用就发生缓慢,有可能成为无症状 感染,这时存留于动物机体的虫体在动物的一些脏器 (特别是脑)内形成包囊型虫体。
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动物的感染很普遍,但多数为 隐性感染。其流行取决于下列因素: 1.传染来源 主要为病畜和带虫动物,已证明病畜 的唾液、痰、粪、尿、乳汁、腹腔液、眼分泌物、肉 、内脏、淋巴结以及急性病例的血液中都可能含有速 殖子,如果外界条件有利其存在,就可能成为传染来 源。 卵囊抵抗力很强,干燥对卵囊损害很大。 弓形虫对消毒剂抵抗力很强;昆虫如蝇类、蟑螂等可 机械携带本虫而起传播作用。
症状:
牛: 牛多呈慢性经过或带虫现象,少数呈 急性经过。黄牛的抵抗力较水牛强。
热型一般为不定型的间歇热,体温最高达 40~41.6℃,持续1~2天后即下降,间歇 2~6天再度上升。
病牛渐渐消瘦,使役能力下降,腹下、四 肢、胸前、生殖器等发生水肿,尤以腕关 节和跗关节以下多见。耳、尾常发生干性 坏死。
动物寄生虫病学
是由孢子虫纲,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龚地弓形 虫寄生于动物的有核细胞内而引起的疾病。对人 致病性严重,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 特征为多呈隐性感染,主要引起神经、呼吸及消 化系统症状。
病原形态构造
寄生于各种动物体内的弓形虫,全为一个种。 弓形虫在全部生活史中可出现5种不同的形态。 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5种虫型。 滋养体和包囊出现在中间宿主体内;也见于终末宿主 体内。 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则只出现在终末宿主体内。
弓形虫
弓形虫
2.包囊又称组织囊,见于慢性病例的脑、眼、骨骼 肌、心肌和视网膜等多种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 外面有一层较厚的囊壁,囊内有数个至数千个缓殖 子,故包囊直径大小差别很大,小的仅50μm,大的 可达100μm。 缓殖子的形态与速殖子相似,包囊是虫体在宿主体 内的休眠阶段,可在感染动物体内长期存在。
5.卵囊 出现于猫肠道中,随粪便 排到外界。呈卵圆形,有双 层囊壁,表面光滑,大小为 11~14×9~11μm。孢子 化卵囊内含有两个卵圆
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 含有4个长形弯曲的子孢子。
卵囊
生活史 弓形虫的生活史可分为肠内阶段和肠外阶段。肠内阶 段只出现于终末宿主体内,肠外阶段可出现于终末宿主 和中间宿主体内。 1.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当猫等终末宿主吞食了包 囊(在动物的组织内)、卵囊、孢子囊、速殖子之后, 除一部分虫体进入肠外阶段发育之外,另一些进入肠上 皮细胞内,开始进行球虫相的发育和繁殖(包含无性生 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伊氏锥虫病
伊氏锥虫病(又名苏拉病)是由锥虫科锥虫属的 伊氏锥虫寄生于马、骡、牛、水牛、骆驼和犬 等动物体内引起的。由吸血昆虫机械地传播。 临床特征为高热,贫血,粘膜出血,黄疸和神 经症状等。马、骡、驴等发病后常取急性经过, 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0%。牛和骆驼感 染后大多数为慢性过程,有的呈带虫现象。
病理变化:
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为本病的显著病理变化之 一,其部位多在胸前、腹下及四肢下部,生殖 器官等部位皮下水肿,并有黄色胶样浸润。
诊断:
流行断:早期是补体结合反应,近年来 多采用间接血凝反应。
动物接种试验 :可用疑似动物的血液0.2~0.5ml, 接种于实验动物小白鼠、天竺鼠、家兔等的腹腔或 皮下。白鼠和天竺鼠每隔1~2天采血检查1次,家 兔每隔3~5天检查1次。如连续检查1个月以上, (小白鼠半个月)仍不出现虫体,可判为阴性。
弓形虫包囊
弓形虫眼病
3.裂殖体 在终宿主猫的肠上皮细胞内发育增殖, 呈长椭圆形,内有4~20个裂殖子,成熟的裂殖子, 前尖后钝,较滋养体小。
4.配子体 在猫肠细胞内进行的有性繁殖期虫体。 游离裂殖子侵入另一肠上皮细胞发育为配子母细胞, 进而发育为配子体,有雄配子体和雌配子体。雄配子 体较小,发育形成12~32个雄配子,雌配子体较大 ,成熟后称雌配子。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合子形 成卵囊。
治疗:
注意事项:
(1)治疗要早。 (2)用药量要足。 (3)观察时间要长。
治疗:
药物:
(1)拜耳205(纳加诺,萘磺苯酰脲、苏拉灭); (2)安锥赛(抗锥灵、喹嘧胺);
(3)贝尼尔(血虫净、三氮脒);
(4)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沙莫林、锥灭定)。
除使用特效药物外,还应根据病情,进行强心、补 液,健胃缓泻等对症治疗,尤其是应加强护理,改 善饲养条件,促进早日康复。治疗后应注意观察疗 效,有复发可能时,应再次治疗。
2.感染途径 (1)经口感染:是本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2)经胎盘感
染。(3)经皮肤、粘膜感染。
3.发病季节 一般说来,弓形虫病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秋冬季 和早春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动物机体抵抗力因寒冷、运 输、妊娠而降低及此季节时外界条件适合卵囊生存有关 。 据调查,猫在7~12月份排出的卵囊较多,温暖潮湿地 区感染率也高。
终宿主为猫及野猫,
其它的动物均是弓形虫的中
间宿主。
1.滋养体又称速殖子,呈弓形、香蕉形或半月形,一
端较尖,一端钝圆。大小为4~7×2~4μm。
•滋养体主要出现于急性病例,在腹水及血 流中,单个或成对排列,这时虫体的形态 多为新月形。
有时在宿主细胞的胞浆里 ,可见许多滋养体簇集在 一个囊内,称之为假囊。
症状 以猪为例 (4)粪干,以后拉稀。仔猪常见腹泻,尿少,呈黄 褐色。 (5)有的病猪出现癫痫样痉挛等神经症状。 (6)怀孕母猪流产或新生仔猪出现先天性弓形虫病 而死亡。

先天性感染可引起流产,死产或产后婴儿
出现弓形虫病症状。脑积水,小脑畸形,脑钙化灶
,精神障碍,眼球畸形,脉络膜网膜炎和肝脾肿大
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
猪弓形虫病引起肺水肿和肾脏瘀血 肿大
诊断 本病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很多疾病相似,在临床上
容易误诊。 为了确诊需采用病原检查和血清学诊断。 1.病原学诊断:
(1)脏器涂片检查。(2)集虫法检查。(3)动物接 种:(小白鼠)。
2.血清学诊断:
(1)染色试验。(2)间接血凝试验。(3)间接荧光 抗体试验。
但反复数次发热后,病马表现精神明显沉郁, 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被毛枯焦,肠音沉衰,粪 便干燥。
症状:
体温变化是本病发病过程的重要标志 。
症状:
体表水肿为本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最早出现于发 病后6~7天,起初发生于腹下和包皮,然后波及 胸下,以后唇部、眼睑、下颌及四肢相继出现。
病马眼的症状也较明显,初期羞明流泪,结膜潮 红,以后苍白黄染。结膜、第三眼睑上常出现粟 粒大至绿豆大的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斑,这种出 血斑往往时隐时现,并不经常存在。
防治 主要是采用磺胺类药物, 二磷酸氯喹啉和磷酸伯氨喹啉效果也很好。 搞好预防,畜舍保持清洁,定期消毒,灭鼠。 防止饲料及饮水被猫、鼠粪便污染。 流产胎儿及其它排泄物,包括流产的场地均需进行严 格消毒处理。 对死于本病的和可疑的动物尸体严格处理,禁止用生 肉喂猫、狗或其它动物,注意猫粪的消毒处理;人特 别是孕妇应避免和猫接触,以防感染。
致病作用:
锥虫毒素: 4)心肌受到侵害,引起心机能障碍; 5)毛细血管壁被侵害,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 6)当肝功能遭到破坏时,肝糖不能进行贮存, 所以致病的后期出现低血糖和酸中毒。
症状:
马:马感染本病后,潜伏期约5~11天。病马体 温突然升高到40℃以上,稽留数天,然后经短时 间的间歇,再度发热。在发热期间病马呼吸急促, 脉膊增数,尿量减少,尿色深黄而粘稠。在间歇 期间,各种症状缓解。
合并黄疽等。
后天性感染最常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较硬,有
橡皮样感,伴有长时间的低热,疲倦,肌肉不适,
如弓形虫侵入其它器官则出现相应症状,如心肌炎
、肺炎、脑炎等。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多见于幼龄动物,出现全身性病变,淋巴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