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

试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本文通过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职业信息分析,创业技能培训等高校职业指导内容和形式、途径的阐述,提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建议,以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就业
前言:近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高校更是感到了就业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长期有效的途径,且迫在眉睫。

1、职业指导的内涵
1908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第一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提出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职业的三因素理论。

帕森斯等人提出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标志着职业指导的创立。

[1]
人们对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研究和发展,使职业指导的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拓展。

2、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
2.1.帮助增加自我认识,进行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

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身心发展一致的过程。

因此,对大一学生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专业与课程介绍。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由院、系进行系统的专业介绍,包括专业的历史、发展前景、院、系在此专业的优势与不足、主修的课程内容。

第二,自我调查。


通过问卷对个人能力、性格特征、兴趣、进行调查,同时,配合人才素质测评,由职业指导师进行分析并存档备案。

第三,制定学习和实习计划。

一旦目标明确,用时间反推的方面,把自己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制定四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指导师帮助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和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2.2协助分析职业信息。

通过职业信息的提供来帮助学生增进对职业世界的了解。

学生职业定向的许多问题都源于缺乏对职业世界的广泛而深入的了解[2]。

2.3求职、创业技能的培训。

求职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个人形象的设计、撰写求职简历、体验求职面试、掌握求职途径、制定求职计划。

[3]
3、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和途径
学校职业指导应该采取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一是专门的职业指导课,二是将职业指导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之中。

4、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建议
4.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终身服务的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涵盖两个方面内容:第一,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第二,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转变自身观念,由一次就业服务向终身就业服务转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的将是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帮助毕业生客观评价自己,定位不要太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4]。

4.2立足学生,实施全程化服务
实施全程化服务的要点,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之后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一,注重专业课程的适应性。

高等院校任何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讲授的内容,其难易程度都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吻合。

第二,注重技能训练的扬长性。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应大力倡导“扬长教育”,对有特长的学生,应创造条件,让他们的强项更强、长处更长。

第三,注重全面发展的和谐性。

在强调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和技能训练扬长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5]。

第四,注重就业工作机制的高效性。

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院的各重要职能部门,涉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6]。

4.3、立足教工,实施全员化问责
面向教工就是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去,其关键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制订工作计划,明确相关责任。

招生和教学部门在安排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资源配置等方面,要注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形成一套就业与办学、招生、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组织宣传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

学工部门要抓好学生社团活动与就业指导的相互促进工作,组织
开展院企(院部)联谊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高等结构,提高学生的高等意识、沟通技巧和适应能力等。

后勤服务部门应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挖掘、开放、提供学院内部经营市场。

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场地、设备与功能的标准化建设,积极运用网络技术为毕业生拓展就业途径。

4.4立足市场,实施信息化管理,发挥政府信息管理、政策支持的功能。

当前毕业生就业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面临着招不到人的困境。

[7]
从地方政府来看,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丰富和完善信息发布的内容,在方便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应从政策上予以支持:第一,拓宽就业渠道。

第二,鼓励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第三,认真做好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4.5立足就业率,实施专业化指导。

就业率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数量,另一个是就业质量。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就用人单位来讲,建立合理的技能型人才薪酬标准,是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的一个根本举措。

就学校教育来讲,要通过进一步加强高等资格证书培训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高等资格证书的融通,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只有从毕业生择业心理、就业观念、创业意向等方面的调查入手,结合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

毕业生就业指导涉及教育、心理、人力资源、社会等多个学科,教师掌握上述的综合知识,是实施专业化指导的基本要求,这需要各高等院校和人事、劳动等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以保证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质量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7).
[2]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j].中国教育报,2006-0-06. (下转第84页)
(上接第147页)
[3]俞艳红.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报告,2004-03-28.
[4]贾少华.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7-08-02.
[5]吴成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视角[j].中国毕业生就业,2008(14):7.
[6]范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思想引导[j].吉
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15.
[7]周筱洁.360度职业生涯规划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