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植物学

资源植物学


三、植物引种驯化的学说
1.达尔文学说《物种起源》: (1)植物在自然条件下具有适应风土条件的能力,在新的环境中 能产生遗传变异以适应新环境; (2)植物变异的动因是外界环境的变化、植物本身的器官运动、 授粉和杂交,变异可分为逐渐形成和突变形成两种形式,两种形 式都具有遗传后代的特性; (3)植物可通过自然或人工选择保持发展有利变异,将其驯化为 能适应新环境的品种;
三、植物引种驯化的学说
6.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1935年前苏联著名农学家和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提出该学说。物种的分 布中心是物种最适宜、生长发育最好的区域。一个物种形成后,其 外界生存条件未停止变化,由其产生的后代在适应环境条件后向外 发展,由此扩大分布范围形成分布区。起源中心的生存条件是基本 不变的部分变化,物种为了适应这种渐变,随之产生变化,形成一 些亚种、类型及变种,它们是同化了渐变的生存条件后的产物,处 于分化发展中,适应性强,变异性大,引种到新的地区后,成功可 能性也大。
15
第二节 中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5.园林植物独特,资源著称于世 中国是世界园林资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超过7500种,园林花卉种 质资源在国际上位列第一。中国特有:玉兰、腊梅、银杏、苏铁、 水松、珙桐等。
第二节 中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6.民族医药林立,药用植物丰富
例如,“昆明山海棠片”用哈尼族药(昆明山海棠)生产,主治类 风湿和红斑狼疮。
2.前苏联园林学家米丘林的风土驯化学说: (1)利用遗传不稳定的幼龄植物为风土驯化材料,使其在新的环 境影响下,逐渐改变原来的特性,适应新的环境条件,达到驯化 的效果。用地理和生态上远缘的植物做亲本杂交,可增强杂种后 代对新环境的适应力;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三、植物引种驯化的学说
第二节 中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2.区系组成复杂,孑遗特有种众多
世界现存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系统共18个科,中国有15个,占5/6;74个属中, 中国有38个,达总数的1/2,即中国在其所处地理位置中拥有最丰富的科、属。 据统计,中国的裸子植物有11科34属约250种,分别为世界现存裸子植物科、属、 种总数的66.6%、41.5%和29.4%,裸子植物资源占世界的1/3,是世界上裸子植 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中国特产:银杏、白豆杉、穗 花杉。 中国是世界上被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子植物有346科,占世界的61%。
政府政策方针的导向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和可持续利用。
第二节 中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1.植物种类众多,资源植物丰富 中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苔藓植物有106科、 2200种,占世界总科数和种数的70%和9.1%。 《中国植物志》共80卷126册,收录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02科、3435属、30987种。其收录的大多为资源植物:纤维植物 有50多科、155属、480种;淀粉植物有30多科、70属、160种;药 用植物有390多科、880属、8000多种。
第三章 中国的植物资源及其分布
第一节 中国植物资源形成的条件
一、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环境
一、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环境
1.地形复杂多样
一、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环境
2.气候资源丰富
一、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环境
3.水文条件优越
一、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环境
4.土壤类型多样
一、复杂多样的生态地理环境
5.植被二、社会环境条件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二、引种驯化的类型和判断标准
引种驯化成功的判断标准: 引种驯化成功:是指引进的资源植物能较顺利地成活、正常开花结 实,实现规模化培育,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判断标准有2个: 1.生物学原则:在引入地能正常生长发育。对某些开花结实时间跨 度百年的资源植物,生物学依据为能否达到原产地的生物产量。 2.经济学原则:正常生长并保持原有的经济性状(如有效成分及其 含量、药效等)。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引种:将野生植物移入人工栽培条件下种植或将一种植物从一个地 区引入种植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驯化:通过人工措施使引入的植物适应新环境的措施和过程。 二者区别:引种泛指人类迁移植物的活动,驯化是在人类的干预下, 植物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学过程。 引种驯化:是指通过人工栽培,自然和人工共同选择,使野生植物、 外地或外国的植物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成为能够满足 需要的本地植物的活动和过程。 引种栽培:是从外地引进种子或种苗,虽已应用于生产栽培,但不 能达到开花结果的阶段。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三、引种驯化的目的
3.扩大栽培范围,发展商品生产:例如,采用人工栽培措施,扩大 野生药用植物(人参、天麻、三七等)的种植面积,满足人类健 康保健的需求。 4.珍稀植物的保护:将珍稀濒危植物物种迁地保护在植物园、树木 园等场所。 5.发展林副产品,满足国民经济需要:例如,野生木本粮油植物的 栽培驯化,解决了人们的食用油问题;生漆、橡胶等植物提供了 大量的工业原料;药用、饲用植物的扩大生产满足医药卫生和发 展畜牧业的需要。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二、引种驯化的类型和判断标准
引种驯化的类型: 1.简单引种:引种地与原分布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种植物 本身适应范围较广,只需采用简单的栽培措施,就能适应新环境 并能正常生长发育的引种。 2.驯化引种:引种地与原分布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植物 本身适应范围较窄,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 、选 择等改良措施,改变遗传和生物学特性以适应新环境,使引进的 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引种。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三、植物引种驯化的学说
1.达尔文学说《物种起源》: (4)同一植物分布于不同地区的个体,各个体由于作用条件不同, 会产生多样性的变异; (5)植物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和现代因素有关。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三、植物引种驯化的学说
1.人口
二、社会环境条件
2.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 (1)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降低该地区的生物 多样性,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 (2)城市化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进 而影响当地植物资源的生存。
二、社会环境条件
3.政府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等方针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三、植物引种驯化的学说
4.生态历史分析法学说: 1953年前苏联植物学家库里基阿索夫在研究天山植物区系成分时, 提出该学说。 该学说以植物区系为总体单位,通过分析植物区系中植物成分的起 源,揭示其生态历史。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3.气候相似论学说: 1906年德国麦依尔在《自然历史基础上的林木培育》提出该学说。 其基本要点: 木本植物引种成功的最大可能性在于树种原产地和新栽培地的气候 条件具有相似性,以温度为指标引导人们从植物地理学、植物生 态学角度研究植物引种。 其内容有2个方面: (1)绘制植物物种分布的等温线,在等温线内引种; (2)两地气候条件相似,植物主要成分相似,可互相引种。
第二节 中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3.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 中国植被丰富多样,有561种植被类型。 中国是世界上木本资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近95%的木 本植物属(特别是温带木本植物)在中国都有代表种。
第二节 中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4.栽培植物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有7000多年的农业开垦历史,栽培植物的多样性在全世界是第 一。农作物中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糖料作物和纤维作物 有100多种,饲用植物400-500种,果树近300种。 世界上栽培的1500多种主要植物中,近1/5起源于中国。常见的有: 大豆、绿豆、稻、大麦等。大豆的品种有20000多种,水稻的品种 达50000多种。 中国的果树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果树植物有50多科、81属。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学基础
生态相似是植物引种驯化首选的关键因素和条件。生态包括: 1.气候生态(温度、光照、降水和湿度等); 2.土壤生态(土壤的理化性质、含水量、pH等); 3.共栖生态(植物与其它生物如微生物等的关系)。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三、引种驯化的目的
引种驯化:所需时间短,投入人力物力相对较少,见效相对较快, 是较为经济的丰富本地植物种类的一种育种方法。 引种驯化的目的有8个: 1.丰富种质资源,满足新需要 :例如,茶树北移、苹果南移、从 国外引入桉树、油棕、橡胶树等。 2.以良种代替劣种,提高生产力 :例如,南方的马尾松遭受松毛 虫危害严重,生长缓慢,引进抗松毛虫能力强的湿地松和火炬松。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三节 引种驯化的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影响资源植物引种驯化成功的关键。物种与生态环境 的综合分析是确认引种的物种时的重要步骤。 植物引种驯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日照、降水、湿度、土壤和 风。 1.温度 年平均温度,最冷、最热月平均温度值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指标 之一。日平均温度累计值的高低是限制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米丘林的风土驯化学说: (2)采用逐步迁移播种的方法,使幼苗逐渐移向与引种地相接近 的地区。 该学说是米丘林60年研究结晶,利用实生苗法、远缘杂交、逐渐驯 化等,是南方的果树向北推进了1000km,培育了300多个新品种。
第四章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
第二节 引种驯化的理论基础
三、植物引种驯化的学说
穗花杉
第二节 中国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2.区系组成复杂,孑遗特有种众多
孑遗植物,也称活化石植物,是指起源久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 早有广泛的分布,而大部分已经因为地质、气候的变化而灭绝,只 存在很小的范围内,这些植物的形状和在化石中发现的植物基本相 同,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且其近缘类群多已灭绝,因此 是比较孤立,进化缓慢的植物。 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濒危物种)有: 银杏、水松、珙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