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谈如何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谈如何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方式和认定步骤,建立资助机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增加勤工助学岗位以满足贫困生需求。

标签: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对策
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高等学校的不断扩大招生,大学生中家庭困难学生的人数也随之增加。

为了能够让这些大学生不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国家和高校都对这些学生设立了专项的奖学金来资助他们的学业。

然而,现行的学生资助制度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贫困生认定方式需要更加完善
首先,对于贫困生认定方式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校大学生如果需要国家助学金必须填写《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这张表需要学生生源地所在村委会、县区分别盖章并找一至两个见证人对其情况进行见证、签字,表格内要求填写学生家人数、现工作以及人均年收入水平。

根据这一表格内容再由学校统一对这些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进行认定。

首先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不同地区是有差异的,所以,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生活标准的差距是很大的。

再加上各地区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统计方式是有所差异的,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学生统一在学校的评定结果。

另外,不乏有个别学生通过家长联系疏通等渠道得到相关的贫困证明最终经济条件一般甚至很好的学生也获得了国家的助学金资助。

2、贫困生认定步骤需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取得生源地贫困生证明地材料在之后,由于各个高校对贫困生资助人数上的限制,在高校中还要开展进一步的贫困生认定工作。

一些高校采取班级内评审、系内评审、院内评审的制度来控制人数。

这样的评审步骤可以说是按层级审批,减少误评、漏评的风险,但这样的程序还是有一定缺陷的。

首先是班内评选的形式问题。

一种办法是学生递交书面申请书,由班委小组成员进行初审,再由辅导员进行再审,根据申请书内容以及该生在学校内情况考察来最终定下班级评审后的决定名单。

这样的流程透明度不高,很容易发生辅导员或评审小组成员所谓的暗箱操作,存在部分真正贫困学生漏评的风险。

其次是开班会形式,每一个申请贫困助学金的学生分别向大家陈述家庭的经济状况,这样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公开,辅导员能通过这种形式更加深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但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上台陈述对他们的精神和心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容易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

3、认定过程忽视学生心理疏导
我国高校的贫困资助体系解决了许多大学生由于金钱问题导致的上学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让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校上学过程中减少了经济上的压力。

由于贫困生认定工作工作量大、贫困生各自情况以及中国城市的地方经济差异比较大,导致高校内评选工作难度较大,往往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在自己的成长中与一般学生的经济上的差距使他们心理产生自卑或者交流的不良心态。

这类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如果学生思政工作者在平时不采取及时的心理干预,该类学生特别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二、实现资助育人的途径与方法
1、学校资助机构应建立追究制度
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资助工作。

大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高校资助工作开展时,应根据申请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事迹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评估时要参考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口数目以及用于生活消费所占的比率是多少。

同时还要参考大学生所在地学校的收费以及当地的消费水平是否构成学生日常时候的消费压力。

制定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形成一个综合、科学、全面的信息分析、梳理平台。

以保证学生工作能够帮助到每一个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

同时,在认定工作中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必须一级一级签字确认核实,仔细核查相关的证明材料,建立评审步骤透明化,建立举报电话、邮件等监督手段。

作为学校基层辅导员也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让学生对学校机构产生充分的信任,为贫困大学生创造一个信任的学习生活环境。

2、注重对家庭困难学生心理的疏导
在大学中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学生,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是不同的,笔者积累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得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比较脆弱,性格多内向,不愿与人沟通或者交流相关问题,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应及时给与该类学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告诫、引导学生物质上的资助只能是暂时的,在大学中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是今生自己永恒的财富。

在高校学生工作过程中,应及时建立家庭贫困学生档案,随时保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生活动,鼓励他们与其他学生多交流沟通。

其次,要适时开展诚信感恩的教育活动。

有的贫困大学生拿到资助后拒绝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感恩校园等活动,认为自己拿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还有的贫困生拿到资助的奖学金之后在沉迷于网络游戏,没有将资助得到的钱用在平时学习和生活的开支上,等等,这类情况的发生都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及时和他们沟通和交流,及时引导。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辅导员也应对这类问题学生定期谈话,帮助这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帮助贫困生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以及自我定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满足学生需求
由于贫困生自尊心较强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希望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现如今贫困的状态。

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恰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同时还对他们的家庭经济有所帮助。

据了解,学校内部大多数贫困生都希望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上,而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去。

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贫困生不得不到校外去找兼职。

现状许多学校都位于城市的郊区,交通都不是特别便利,再加上有的学生兼职有早、中、晚班等要求,有时还会耽误学生的课程,打工的学生经常很晚才能回到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很容易发生学生安全问题。

学校应成立勤工助学办公室,形成一个对家庭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的选拔机制,开展岗前培训,为学生更好的完成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更多的设立勤工助学的岗位,例如每个辅导员的学生助理、实验室管理员、食堂打饭员等等。

这样既节省了学校雇用临时工的费用又满足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缺失。

三、结语
困难大学生在高校内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对于困难学生的工作国家、学校以及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重视起来。

如何在对资助育人工作上做到以人为本,顺利帮助每一位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在有关资助育人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相关工作、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调沟通,让贫困生感觉到学校的温暖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激励他们更加进取奋进,毕业之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国家和学校对自己的资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