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投影的基本知识2.1 投影法各种建筑物和机械都是根据工程图样施工、制造的。
工程图样必须准确地表达它们的形状、大小、材料和技术要求2.1.1 投影概念光线(阳光活灯光)照射物体,在墙面或地面上就会产生影子,影子只能反映物体的外形轮廓,而能表达出物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影子现象。
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地抽象总结,逐步形成了用投影来表示物体形状和大小地方法,即投影法。
投影法就是投射线通过物体,向选定的平面投影,并在该平面上得到图形的方法。
如图2-1所示。
图中光源S称为投影中心,从光源发出的光线称为投射线,落影的平面H称为投影面,平面H上产生的图形称为投影。
投影线、被投射物体和投影面是形成投影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称为投影三要素。
制图标准规定空间几何元素用大写字母表示,其投影用相应的小写字母表示。
投影和影子是有区别的,影子是漆黑一团的,只能反映物体的外形轮廓,而投影可以将组成物体的各个表面和各棱线进行完整清晰的表达。
如图2-2所示:2.1.2 投影法的分类根据投射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不同,投影法可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两大类。
1.中心投影法所有的投射线均汇交于一点的投影法称为中心投影法。
如图2-1所示。
中心投影法主要用来画透视图。
如图2.4(a)所示。
2.平行投影法如果将投影中心移到无穷远处,从投影中心发射出的投影线可看作是相互平行的,投射线相互平行的投影法称为平行投影法。
如图2-3所示。
平行投影法主要用来画轴测图。
如图2-4(b)所示。
在平行投影法中,根据投影射线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不同,又分为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两种。
(1)正投影法:相互平行的投射线与投影面垂直的投影法称为正投影法。
根据正投影法所画出的图形称为正投影图,简称正投影。
如图2-3(a)所示。
(2)斜投影法:相互平行的投影线与投影面倾斜的投影法称为斜投影法。
根据投影法所画出的图形称为斜投影图,简称斜投影。
如图2-3(b)所示。
正投影法主要用来画物体的三视图。
如图2-4(c)所示。
由于正投影具有作图简便,度量准确的优点,应用相当广泛。
本书在以后各章节中所讨论的投影如无特殊说明时均指正投影,并简称投影。
2.1.3 正投影的基本特性1.真实性(全等性):直线投影面平行时,投影反映直线的实长ab=AB。
又称实长性。
如图2-5(a)所示。
平面与投影面平行时,投影反映平面的实形(形状、大小均不变),又称实形性。
如图2-5(b)所示。
2.积聚性:直线垂直于投影面时,投影积聚为一点,如图2-6(a)所示。
平面垂直于投影面时,投影积聚为一条直线。
如图2-6(b)所示。
3.类似性:直线倾斜于投影面时,投影为长度缩短的直线,如图2-7(a)所示。
平面倾斜于投影面时,投影为平面的类似形(形状类似,面积缩小)。
且投影形状与原图形保持四个不变(边数不变、平行性不变、凸凹性不变、直曲性不变)。
如图2-7(b)所示。
2.2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作图时,通常将人们的视线看作一组相互平行且与投影面垂直的投射线,这样把物体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图形为正投影,又称为视图。
图2-8所示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在同一个投影面时投影是完全相同的。
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仅凭物体的一个投影不能完全确定物体的形状。
因此要完整准确的表达物体的形状通常需要三面正投影,又称三视图。
2.2.1 三视图的形成1.三投影面体系的位置通常采用如图2-9所示的三个两两相互垂直的平面作为投影面,构成三投影面体系。
三个投影面分别为:正立投影面,简称正面,用大写字母“V”标记。
水平投影面,简称水平面,用大写字母“H”标记。
侧立投影面,简称侧面,用大写字母“W”标记。
三个投影面的交线称为投影轴,其中V面与H面的交线称OX轴,H面与W面的交线称为OY轴,V面与W面的交线称为OZ轴,三个投影轴的交点O称为原点。
2.三视图的形成如图2-10所示,将物体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时,应注意使物体的主要表明与投影面平行或垂直,以便视图能更好地反映物体的真实形状。
为画图方便,规定OX轴方向为物体的长度方向,表示左、右方位;OY轴方向为物体的宽度方向,表示前、后方位;OZ轴方向为物体的高度方向,表示上、下方位,即将物体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后,左右为长,前后为宽,上下为高。
将物体分别向三个投影面投影,得到物体的三视图,将物体从前往后向正立投影面V 进行投影,得到的视图称主视图。
从上往下向水平投影面H进行投影,得到的视图称俯视图。
从左往右向侧立面W进行投影,得到的视图称为左视图。
在视图中,规定物体的可见轮廓线用粗实线绘制,不可见轮廓线用虚线绘制。
3.三投影面体系的展开移去物体,将投影面展开,如图2-11所示。
保持V面不动,H面绕OX轴向下旋转900,W面绕OZ轴向右旋转900,空间的三投影面体系,展开后成为一个平面。
这样就可以在一张图纸上画出物体的三视图。
展开后,OY轴分别为两部分,其中随H面向下旋转的部分标为Y h,随W面向右旋转的部分标为Y W。
2.2.2.三视图的投影规律1.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投影面展开后三视图的配置位置为:主视图在OX轴的上方,在OZ轴的左方,俯视图在主视图的正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正右方。
画三视图时,必须遵守上述位置关系。
由于投影面无边界范围,所以投影面边框线一般不画,需画出投影轴,如图2-12所示。
每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两个方向的尺寸,主视图反映长度和高度,俯视图反映长度和宽度,左视图反映宽度和高度。
同一物体在同一位置上得到的三视图之间具有如下的投影规律:主、俯视图长对正,可用垂直于OX轴的连线将两个视图的长度对应;主、左视图高平齐,可用垂直于OX轴的连线将两个视图的高度对应。
俯、左视图宽相等,可用过原点O的450斜线或以圆心的圆弧将两个视图的宽度对应。
“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是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如图2-13所示。
作图时,无论是物体的整体和局部,还是组成物体的几何元素点、线、面,其三视图之间必须符合这个投影规律。
视图间的投影轴可省略不画。
2.三视图与物体位置的对应关系每一个视图可以反映物体的四个方位,如图2-14所示。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和上、下方位。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左、右和前、后方位。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上、下和左、右方位。
在六个方位中,俯、左视图反映的前、后位置最易出错,应特别注意。
主、俯视图和左视图中以主视图为参照物,远离主视图的一边是物体的前面,靠近主视图的一边是物体的后面,即“远前近后”。
2.3 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基础点、直线和平面是构成物体的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研究和掌握它们的投影知识,可提高对物体视图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2.3.1 点的投影点的投影仍然是点,通过空间点A的投射线与投影面H只有一个交点,即点的投影a。
同一投射线上的A1、A2等点在H面上的投影也是a。
由此可知,点的一个投影不能确定该点在空间的位置,如图2-15所示。
和用点的三面投影可以确定其空间位置。
1.点的三面投影如图2-16(a)所示,将点A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过点A分别向H、V、W三个投影面作正投影,投影线分别与三个投影面相交,得点A的三个投影a、aˊ、a〞,分别称为A的水平(H面)投影、正面(V面)投影、和侧面(W面)投影。
空间点及点的投影均用小圆圈表示。
如图2-16(b)所示。
空间点用大写字母标记(如A、B);H面投影用相对应的小写字母标记(a、b);v 面投影用相对应的小写字母加一撇标记(aˊ、bˊ);W面投影用相对应的小写字母加两撇标记(a〞、b〞)。
2.点的坐标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点的空间位置取决于该点到三个投影面的距离,可以用坐标来表示,可将三投影面体系作为坐标系,三个投影面H、V、W作为3个坐标面,三条投影轴OX、OY、OZ作为坐标轴,三轴交点O作为坐标原点,如图2-16所示。
空间点A至W面的距离为x坐标,Aa〞=aa YH=aˊa Z=x;空间点A至V面的距离为y坐标,Aaˊ=aa x=a〞a Z=x;空间点A至H面的距离为z坐标,Aa=aˊa x=a〞a YW=x;空间点A用坐标表示,可写成A(x、y、z),其三面投影与坐标间的关系为:A点的水平投影a由x和y坐标确定,a(x、y、o);A点的正面投影aˊ由x和z坐标确定,aˊ(x、o、z);A点的侧面投影a〞由y和z坐标确定,a〞(o、y、z);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点的每一个投影只能反映出点的两个坐标,点的任意两个投影才能反映出点的三个坐标,可以确定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空间位置。
3.点的三面投影规律由图2-16可知,Aa垂直于H面,Aaˊ垂直于V面,则平面Aaa x aˊ必垂直于H面和V面且垂直于交线OX轴,因此aa x垂直于OX轴,aˊa x也垂直于OX轴,即aa x⊥OX,aˊa x⊥OX,同理可得aˊa z、a〞a z同时垂直于OZ轴。
投影面展开后,得aˊax⊥OX,aˊa〞x⊥OX。
由此可得点得投影规律:(1)点的正面投影和水平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X轴,即aaˊ⊥OX;(2)点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Z轴,即aˊa〞⊥OX;(3)点的水平投影到OX轴的距离等于该点的侧面投影到OZ轴的距离,即a a x⊥a〞a z;点的三面投影规律体现了“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投影规律。
根据点的三面投影规律,已知带你的任意两面投影,可求点的第三面投影。
已知点的坐标,可求点的三面投影及点的立体图,反过来,已知点的两面(或三面)投影,可求点的坐标(点到投影面的距离)。
例2-1 如图2-17(a)所示,已知点A的两面投影a及aˊ,试求a〞。
分析:根据点的三面投影规律可知,a〞必定在过aˊ所作的垂直于OZ轴的直线上,同时a〞至OZ轴的距离a〞a z等于a至OX轴的距离aa x。
作图:如图2-17(b)所示。
(1)过aˊ作OZ轴的垂线,并相交于a z。
(2)取a〞a z=aa x,即得所求a〞。
例2-1 已知点B的坐标为(20,15,18),试作其三面投影。
分析:根据点的坐标与投影的关系,可得点的三面投影。
作图:如图2-18所示。
(1)作相互垂直的投影轴(用细实线);(2)分别在各投影轴上截取ob X=20,ob YH=ob YW=15,ob Z=18;(3)由b X、b YH、b YW和b Z各点分别作所在投影轴的垂线,并分别交于b、bˊ、b〞三点,即得B点得三面投影。
4. 特殊点的位置(1)点在某一投影面上,它的坐标必有一个为零;(2)点在某一投影轴上,它的坐标必有两各为零;(3)点在坐标原点上,它的坐标均为零。
如图2-19(a)所示,点A在H面上,Z A=0,点A的水平投影a与A重合,a落在OX轴上,a〞落在Y W轴上。
如图2-19(b)所示,X B=Z B=0,b落在OY H轴上, b〞落在OY W轴上, bˊ落在原点O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