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_11_15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_11_15

不仅有好学的正派青年,还有奴隶、妓女等,伊壁鸠鲁对他们一视同仁,绝无歧视。

没有一个教师像伊壁鸠鲁那样,受到他的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整个团体紧密团结在伊壁鸠鲁周围。

他们的主要饮食是面包和水,团体生活的经费很大部分主要靠自愿捐助,并且捐助金额并不太多,因为伊壁鸠鲁只接受最简朴生活所必需的钱财。

伊壁鸠鲁的身体状况不好,多年遭受着疾病的折磨,但是疾病丝毫不能削弱他的快乐,他以极大的勇气去承担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伊壁鸠鲁孝敬父母,对兄弟慷慨大方,对学生真诚、温和、直率、平易近人。

他给学生们的孩子写轻松愉快的信,并对学生的孩子认真抚养,甚至在他临终时他也写信嘱咐花园的继承人继续好好抚养他的学生梅特洛多诺和波力阿诺的孩子们。

伊壁鸠鲁终身未婚,没有自己的孩子。

伊壁鸠鲁虽然对弟子们和蔼可亲,但却不允许他们对他的学说质疑。

他认为自己已经清楚阐明了世界的本质,人生的真谛,学生们再无需探索更深的哲学,只需像宗教徒背教义一样将他的著作背熟了、理解透了、丝毫不差的继承就行了。

他的学生们对他非常信任,对他的话照做不误,丝毫不变,因而他的哲学学说一成不变的传递下去。

以至于整个两三百年中,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内涵没有削减、增添、修改之处,意思就是这个学派的学说没有退化,也没有进步、发展,这个学派在伊壁鸠鲁之后在学术方面再没有进一步的贡献,因为学生们的思想全被圈在伊壁鸠鲁所划的学术圈子内。

伊壁鸠鲁对待别的哲学家就不像对待学生那样温和了,他对别的哲学家态度相当苛刻。

他对于人们所认为的他的老师Nausiphanes(诺昔芬尼)相当瞧不起,称他为软体动物。

他也不承认他的学说是来自德谟克利特的,他甚至认为从来都没有留基波这样一位哲学家。

①当然了,当时的许多哲学家对他的学说也是评头论足,极尽攻击之能事。

甚至说他不是真正的雅典公民,出身贫贱,小时与母亲挨家挨户骗几个小钱,帮父亲代课教书;说他是只知道声色犬马、口腹之乐的享乐主义者,与一帮下贱的奴隶、妓女混在一起;还说他是学术的骗子,没有真正自己的思想,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原子论,从昔勒尼派那里剽窃来快乐主义,并且损害败坏了德谟克利特学说的某些地方以彰显自己的不同。

尽管雅典哲学各派围剿伊壁鸠鲁学说,但是伊壁鸠鲁学派并没有被铲除,反而连绵不断,信众多且很虔诚,很有凝聚力,这几乎成了伊壁鸠鲁学派的一个特点。

伊壁鸠鲁于公元前270年逝世。

去世之前,他对死亡的态度非常从容。

虽然他的身体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他仍从容地洗了一个澡,喝了杯酒,告诉学生们不必伤心流泪,嘱咐学生们记住他的学说,记住他的嘱托。

伊壁鸠鲁一生著作很多,据说总共有三百卷。

这些著作不幸散佚了,只留传下几封书信及一些格言,这些书信都是他的著作的导论式纲要。

后人研究伊壁鸠鲁的学说除主要研究这些残存的部分,一般也研究伊壁鸠鲁的弟子卢克莱修哲学长诗《物性论》。

伊壁鸠鲁派“尊师”的特点使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严格地重述伊壁鸠鲁的观点。

1.2哲学的意义哲学,按照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这种科学论述①【英】罗素著,何兆武. 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308的目的是什么?对人类有何意义呢?被黑格尔称为人类导师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运用思辨的方法使人获得对真理的知识,获得真理知识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就能分享神一样的自我意识的极乐世界。

①所以,在他看来,最好的幸福只为哲学家敞开大门。

其他的人运用理性思辨不如哲学家深刻,只能获得次等的幸福。

而忙于生计的普通民众无暇思辨,则与幸福生活较遥远。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不是少数人为思辨而思辨存在的,哲学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用,是实践一种哲学治疗,把人们从错误观念和扭曲性情中解救出来。

伊壁鸠鲁认为那个时代关于事物的看法存在着大量的错误观念,并且像瘟疫一样在人间广为流行,使人陷入悲惨处境,这说明人的灵魂深处有病,而且病入膏肓。

哲学就是要对人的灵魂疾病实施治疗,把人们从错误观念中解救出来,获得幸福。

除此之外,哲学没有任何意义。

在伊壁鸠鲁看来,哲学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心灵疾病,就像医术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一样,那就毫无用处。

所以,伊壁鸠鲁的哲学就是要使人们树立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观念,去除扰乱人们心灵的错误观念,使人们获得幸福人生。

伊壁鸠鲁毫不含糊地把哲学定位为治疗人的心灵疾病,这与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定位为获得真知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向性。

这一定位的不同,体现着二者对社会及大多数人的态度不同。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基调是满足的,他认为社会和人虽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问题并不严重。

他认为社会存在着基本良好的秩序,贵族、平民、奴隶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他并不关注社会基层的平民、奴隶的疾苦,认为最好的东西应只限于少数人即贵族享有,而大多数人只应该满足于次等的东西。

比如幸福人生是少数人尤其是哲学家应有的,普通民众不该奢望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贵族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点大体上代表着他那时代有教育的人,有阅历的人们的流行见解。

”②伊壁鸠鲁伦理学基调与亚里士多德不同。

他生活于希腊化时代,看到长年的战乱使民众的生活颠沛流离,不再安定。

人们的内心充满着比过去更多的恐惧感,害怕死亡,害怕宗教,出于追求安全感而疯一样的追逐钱财、权力、地位、名誉等;相互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厮杀、歹毒凶狠、流血满地,暴力、战争、杀戮时有发生。

这些事实说明人的本体已腐败变质了。

因此,他的伦理学就是要找出本体变质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治疗人的本体疾病。

当代学界关于哲学的目的、意义的争议依然存在。

一种观点认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大多数现代人认为“哲学只是一种思辨性较强的意识形态,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

”③因而,哲学被看作是“象牙塔”式的高雅论调,而知识或者说科学才被看作是解决人类现实问题的主要途径。

另一种观点则大为推崇伊壁鸠鲁的看法,认为人的本体深处存在着许多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使人痛苦万分;然而,人却意识不到自己有病,“真正的哲学必须明白自己的唯一使命就是担当观念治疗的任务。

”④我非常同意伊壁鸠鲁对哲学意义的解读,知识不是万能的,不能必然导致人的幸福生活。

现实①【德】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208②【德】黑格尔著,贺麟 . 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225③丁智琼.哲学是一个诊所.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④包利民. 伊壁鸠鲁哲学意义的现代读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社会长期充斥着错误观念,人们普遍恐惧诸神,以为它们对人生前死后施加惩罚;人们恐惧雷鸣,闪电和其他自然现象,以为这是神灵在表达愤怒;人们恐惧占星术报告,以为它们预示人无法逃脱的命运;人们恐惧死亡,担心灵魂会坠入地狱;另外,人们无休止地追逐财富、权力、地位,无止境地享受美食、娱乐、性爱;然而无论他们拥有的多寡,他们都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焦虑、恐惧中。

对于人类的这些疾病,以及所导致的痛苦,宗教只会蒙蔽人,欺骗人,不但不能解除痛苦,反而造成人更大的痛苦。

“为思辨而思辨”的哲学无视这些痛苦,只在那里高唱论调脱离于现实生活。

伊壁鸠鲁将哲学的目的定为治疗,纠正人的错误观念,根治社会的病根。

如此,哲学才有存在的意义。

今天,现代文明和社会已经从物质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但是人们却越发经受价值与目标、生存与意义、自由与责任等问题的困扰,诸如“不安、厌倦、冷漠、无聊、麻木不仁、时代病、人的机械化以及人与自己、与同胞、与自然界的异化等问题比过去出现得更为频繁。

越来越多的人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精神空虚,被焦虑的痛苦完全打垮,如著名作家三毛,著名企业家方宏等,无不聪明过人,但却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

知识解决不了焦虑,“要帮助人们解除灵魂上的焦虑和痛苦,离开哲学的指导是不可能的。

”①因此,伊壁鸠鲁对哲学意义的定位对今天的人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3幸福观概述伊壁鸠鲁的学说主要是关于个体人生如何幸福的学说。

在他看来,幸福是人生至高无上的目的,是高于道德的。

“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它是达到或者增进人的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

”②幸福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关于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认为拥有健康、安宁、顺利、一定的财富和好儿孙,以及愉快、光彩的死亡就是幸福,梭伦认为幸福是上天或神赐予人的。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就是拥有知识和道德,而道德依赖于知识,由此而知,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获得幸福的前提、关键。

柏拉图认为美德和至善是幸福的内涵,快乐不是真正的幸福。

对他来说,至善只能依靠理性能力才可能达到。

他认为人的理性才是高级的,人的感性欲望和人的肉体感官需求是低级的,③快乐属于低级的感性,因此与高级的幸福不相容。

柏拉图贬低快乐,伊壁鸠鲁则认为幸福的全部内涵就是快乐,在他的理论中,快乐等同于幸福。

伊壁鸠鲁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④伊壁鸠鲁认为快乐不像柏拉图认为的那样只与感性、欲望联在一起,与理性无关。

他认为快乐有感性欲求方面的,因此,实现幸福离不开欲望的满足,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

但是,他更注重精神方面的快乐,重视理性对快乐的重要作用。

对于伊壁鸠鲁来说,幸福不等于物质生活的安逸,而是不喜不惧的心中宁静。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以原子论的自然哲学为其哲学基础,坚持感觉论的认识论和唯物①刘明矾.精神疾病时代心理治疗的哲学反思.医学与哲学 . 2005,(4)②赵军政.西方幸福观管窥.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③吴卫华.简述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观.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④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p367主义立场,立足理性,强调个体自由,崇尚友谊与社会公正,反对宗教迷信,理性对待死亡。

伊壁鸠鲁认为幸福主要是心灵感受,是心灵的宁静。

他将追求幸福与学习哲学联系在一起,他说:“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地献身于哲学的人,他用不着久等,他立即会变得自由,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

”①在他看来,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幸福生活。

希腊哲学在古典时期偏重强调共同体价值和公民德性,忽略了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个人的苦乐感受。

希腊化时代,痛苦广泛流传着,尤其是社会基层的民众更是感受着重重的痛苦。

往日的公民精神所剩无几,恐惧代替了希望,生命的目的与其说是成就某种积极的善还不如说是逃避不幸。

伊壁鸠鲁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民众的心声,一反长期以来忽略人的自然诉求的传统,着重关注个体的幸福与痛苦,尤其是他关注的对象不再是部分人而是绝大部分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