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词语的理解与使用知识点的把握1.注意平时生活中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2.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把握词语的含义。
3.明确关联词的搭配及其特点。
4.解答成语题要理解结构类型、感情色彩以及出处等知识,并透彻理解其含义。
5.根据具体语境,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文体色彩以及语意轻重、大小范围和虚实需要等,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实行辨析。
词语的理解与使用,一直是中考考查的必考内容。
对“词语”这个考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积累、理解和使用三个层面。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有课内外词语的积累,有在具体语境中对多义词、同义词、关联词语的辨析,有对词语(特别是成语)的准确理解和准确使用等。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仍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纵观各地中考试题的走势,能够预见,其内容将更趋丰富充实,也将更综合地考查我们使用词语的水平。
第一,根据语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水平,是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常考题。
第二,对成语,现在延伸至熟语的考查,近年来有固本求新的态势,要注意对报刊上一些语句中词语的辨析。
第三,对关联词语的考查,近年也有很多地区的试卷涉及,考查的重点是使用,这个点我们在复习中不能忽视。
第四,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这类题型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比较常见,要引起注意。
考试重点考点小结词是能够独立使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造句单位。
词是语音、语意的结合体。
学习现代汉语的词语,重在理解和使用。
对初中语文教材基础篇目中(现代文)的重要词语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使用,并能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或作用。
1.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是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最初意义,如“钢铁(金属元素)”。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手无寸铁(指刀枪等)”。
比喻义是由词的本义(或引申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如“铁证如山(比喻确定不移)”。
注意比喻义不同于比喻句。
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间才应用的,是临时的。
如“北京是祖国的心脏”里的“心脏”是比喻,“心脏”并没有转化出固定的“首都”这个新义。
2.学会辨析同义词、反义词的使用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
如:演讲—讲演、维他命—维生素、玉米—包米—包谷—棒子。
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能够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
又如:优秀—优良、企图—打算、迎合—逢迎—阿谀—奉承—谄媚—阿附等,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
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如:浪费—节约、吝啬—慷慨、谦虚—骄傲。
(1)同义词的辨析从构词成分上辨析:如“周密、严密、精密”,都含有“密”字,含有“事物的组织和结构紧密、完备”的意思,三个词的区别就在“周”“严”“精”上,结合这三个字的含义,就可辨明词义。
从词义的轻重不同上辨析:如“请求”“恳求”都有“要求”的意思,区别主要在语意的轻重上。
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上辨析:如“事件”“事情”“事故”同义,但所指的范围大小不同。
从词的使用上辨析:如“树”和“树木”,“书”和“书籍”,前者指具体的、个别的,后者则用于指概括的。
又如“爱护”和“爱戴”意义相同,后者只用于人,一般指下级对上级。
前者没有此限制,两个词不能互换。
另外,要注意词的搭配对象。
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辨析:如“结果”“成果”“后果”都有表示事物结局的意思,但三个词分属中、褒、贬的色彩。
附录几个重点同义词:死—死了(一般)—老了(讳饰)—长眠(敬仰)—报销(轻蔑)—永别(婉言)—千古(庄重)—牺牲—就义—献身(褒扬)看—瞥—瞅—瞧—瞄—望—注视—环视—扫视—俯视—仰视—远望、远眺、遥望、展望、极目叫—(龙)吟—(虎)啸—(狮)吼—(马)嘶—(猿)啼—(犬)吠—(鸟)鸣笑—微笑—哄堂大笑—莞尔一笑—开怀大笑—嬉笑—狂笑—傻笑—窃笑—冷笑—奸笑(2)反义词的使用恰当地使用反义词,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更充分,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如“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含羞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阴冷的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
这段话使用一系列反义词,从不同的方面揭示笑的特点,语言简洁而又鲜明。
巧妙地使用反义词,能够使语言精辟含蓄,寓意深刻,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准确地使用反义词,能够形成对比、映衬,达到正话反说的效果。
如“实在标致极了”(实际上就是“反语”)。
3.注意词的感情、语体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
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如:忠诚、伟大、公正无私、奋不顾身等。
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叫贬义词,如:奸诈、诡计、渺小、贪生怕死、好高骛远等。
能够用在好的方面,也能够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如:关系、复述、订阅、杳无音信、机不可失、一衣带水等。
注意:贬词褒用和褒词贬用是考查的重点。
词的语体色彩包括口头语体色彩和书面语体色彩。
口头语词平实朴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如“虚脱—休克、红药水—红汞、肺结核—痨病、紫药水—龙胆紫”等几组词语,前者为口语词,后者为专业词。
书面语词庄重典雅、确切严谨,如行业术语等。
词的语体色彩,重在辨识词语的使用对象、场合及分寸,看看所使用的词语是否得体才是关键。
4.准确使用成语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
它有固定的结构、特定的含义,不能随便拆开或改变说法。
(1)了解成语的来源:大多是从古代神话故事传说、古诗文、寓言中逐渐演化而来的。
(2)辨析成语中的字音和字形:如“不求甚(不能写成“深”)解”“不省(xǐnɡ)人事”“杞(qǐ)人忧天”等。
(3)弄懂成语的意义:有的成语所表示的意思,与它的字面意义是一致的,只要了解它的字面意义及相互关系,就能理解其义,如“唯利是图”“发号施令”。
有的成语的实际意义跟字面意义不一致,用的是比喻义或引申义,如“缘木求鱼”字面义是“爬到树上去求鱼”,其比喻义是“做事情的方向、方法不准确”。
有的成语中的字,古今意义不一样,不能用今义去解释这个字,如“严惩不贷”中的“贷”是“饶恕”之义,不是“借贷”之义。
(4)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来是指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是褒义;现在则是指因为怕犯错误或怕得罪人而对原则问题不置可否的自由主义态度,是贬义。
5.词语释义的方法(1)定义法: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术语类词语注释或说明。
如“自然力”就是能够用来代替人力的自然界的动力,如“风力”“水力”;“归省”就是回家看望父母。
(2)比喻形容法:有些词不好下定义,就用形容和比喻加以说明。
如“褴褛”形容衣衫破烂;“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境遇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3)合成法:先逐词解释,后综合概括。
如,谨严:谨慎严密。
肆虐:任意地干残暴的事。
肆,任意地干;虐,残暴。
(4)对换法:用熟悉的、已懂的词语来解释不懂的词,或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解释。
如,崎岖:不平坦。
阑干:栏杆。
(5)探源法:指出词的来源,说明它的原义,进而辨明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
如,一鼓作气:(引义、原义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把事情干完。
(6)意符法:就是利用形声字的意符来释词。
如“门可罗雀”的“罗”字义符为“四”即“网”,其义为“门前能够张网捉雀”,形容门庭冷落。
无论哪一种释词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最好是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这样既能够准确释义,又能正音辨形。
6.词语的使用理解词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词语,表情达意。
(1)同义词的使用:一般提供一个特定的语境,配备一组同义(近义)词,要求将这些同义词选填在适当的位置上。
要注意词语的细微差异和搭配对象。
(2)词语的释义及辨误: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某个词,或选出释义有误的一项,可借鉴上述释词方法予以订正。
(3)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要放在准确的位置上,注意虚词的搭配,防止滥用和残缺,充分利用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利用已知推断未知,选填好关联词语。
(4)理解选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本义、比喻义及其适用的对象、场合和习惯。
(5)多义词的使用:要注意多义词的多义性特点,依据语境,准确辨析。
(6)要注意“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的作用。
(7)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不能生造词语,更不能随意拆成语,应遵循各类词的固有的使用习惯。
(8)要辨明每个词语中的字的音、形、义,不要将词语中的字写错了、音读错了、义辨错了。
7.注意与其他考点的兼容性,诸如同修改病句、仿写句子联系起来考查考试指点“词语的理解与使用”为中考必考内容。
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多下工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主要是留同存异。
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筛选其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实行比较,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理应选用哪个词。
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
如“侵犯”能够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
又如根据词性和句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
如“防碍”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实行的意思。
但“防碍”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
再如,根据感情色彩、使用范围等等方面来辨析。
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使用熟语(成语)。
对相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因为这是我们恰当使用它的前提;(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协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
第三,熟练掌握关联词语。
中考试卷大都从两个方面命题:(1)在句子中填写关联词语;(2)判断在具体语境中关联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做好关联词语类试题,我们应注意并思考五个问题:(1)关联是否明确(如“不管”“即使”“不是……就是”“不是……而是”等);(2)搭配是否恰当(如“只要……才”“只有……就”等);(3)关联词语是否完整;(4)关联词语位置是否适当;(5)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意义是否一致。
第四,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在备考期间以课文下面的重点注释为主。
【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区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融入世界大市场。
(2)青少年要学会以合适的方式心中的烦恼。
(3)霞光里的故园,在蓝天碧水的下更加妩媚动人。
(4)依法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控贫富差别的重要手段。
A.依托排遣映衬征收B.依赖排放陪衬征收C.依托排放陪衬征集D.依赖排遣映衬征集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