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智慧的当代价值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根基。
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资源,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不仅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而且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说明了传统美德在现代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地位。
一、传统美德智慧的涵义
何为美德?简而言之,就是美好的、给人以幸福感的一种品德或德性。
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不但使人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也能够使人克服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痛苦,还能使人增强对善和对自我的体认。
中国历来号称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有着丰富伦理道德思想,其中蕴涵了许多优良传统美德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基,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底蕴。
我国优良传统美德智慧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1)天人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人道要遵行天道。
(2)人我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个人气节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更是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也极其丰富,富有特色,主要体现在:(1)文道结合,以文载道。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3)蒙以养正,以小见大。
意思就是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有功效。
(4)长善救失,防微杜渐。
二、现代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传统美德智慧
(一)现代社会的断层呼唤传统美德智慧。
传统文化,尤其
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之源,也是一个民族现代发展的动力所在,离开传统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文化”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可是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美德,由于我国特殊历史原因,在现代出现了断层现象。
第一次是在20世纪初,也是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人士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当然这次运动开启了民智,激发人们的斗志,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否定。
第二次是在20世纪中叶,以“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在全国掀起一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这次是以“政治需要”为导向的反传统;第三次是在20世纪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出现过西化的倾向,其极端表现就是想以“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
正是由于这三次共同历史记忆,却恰恰让我们忘记了历史,割断了历史的回忆,使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道德问题,尽管我们在经济现代化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道德文化,建成了经济现代化又有何意义。
因而,要解决当今社会问题,人们要向2500年前的孔子吸取智慧。
(二)现代社会道德生活方式的嬗变呼唤传统美德智慧。
现代社会已跨入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一个崭新时代。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更具有主观性、想象性、虚假性、模仿性、创造性、社会性、人性、非物质性、超时空性、隐蔽性、可感性、可推断性、交互性、持久性、娱乐性、知识性、高效性、迅速性、经济性、凝缩性、调节性和可操作性等。
由于上述特征,因而在当今的社会产生了多元化、去中心化、个人化、时空压缩化、碎片化、虚拟化等现象。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中更是体现出来。
多元化、去中心化,这既标示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丰富化、多彩化,同时也造成了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生活方式的混乱化、模糊化,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阻滞力。
个人化的出现既体现了现代人的主体性加强,同时
也伴随个人主义的产生,无限追求个人利益,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人”的出现,造成人的异化。
在我国市场经济里突出表现为唯利是图,一切以自己的得失来计算,在重利的同时忽视了我国传统美德中所倡导的重义,也把孔子倡导的“君子取财,取之有道”的“经济原则”置之脑后,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天下,贪污腐化屡禁不止,人与人之间处心积虑,人之为人的诚信原则也在经济膨胀力中显得如此软弱。
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诚信道德的建设,把诚信看作是立人之本、执政之基、进德修业之源,不仅把它看作是一种人道,更把它看作是一种天道,“诚者,天之道也”。
因而重新追寻传统美德,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蜕变呼唤传统美德智慧。
人的发展经历三大阶段,即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阶段;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而当下人的生存方式正处在摆脱身份、等级和出身等封建传统向现代“自我发展”的转型阶段。
由于人们刚从几千年的封建等级身份中释放,没有来得及对现代生活真正体悟,却对传统的东西却已深恶痛绝了,所以就不顾一切完全抛弃传统,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倒洗澡水时连同小孩子也全部倒出去,这必然会造成思想意识的混乱和道德的失控。
在中国,人们普遍对规章制度不信任,对优良传统不信任,对专家系统不信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评价标准是凭自己个人主观所左右,人们对事物的道德评价也因个人好恶去评价、去践行,没有一个客观的社会标准,这势必造成道德相对主义。
而传统美德教育,就非常注重一个统一的标准,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应怎么做,不应怎么做,都有一套成文或习俗的规定。
在人们心目中都有统一的价值取向,这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润滑剂的作用。
(四)现代道德教育的迷茫呼唤传统美德智慧。
中国长期以来主要是“美德袋”式教育模式,所谓“美德袋”就是指用一个口袋把传统道德中的德目装起来,以这些德目
为内容进行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之后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同时碰到不少问题。
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
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已经不受过去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约束,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以自己的行为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但是,正是由于学校忽视传统美德教育,而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导致了人们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非客观性,因而,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
青少年比较自私、狭隘,缺乏合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这就需要今天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在一定程度上回到德性伦理学时代,回到德性论时代的主张。
这是因为传统美德最贴近人类的天性,作为文化,在人类的漫长演进中,渗透到人类的生命体中,成为人类的获得性遗传的文化特质,构成了人独特的心理基础。
因此,传统美德智慧智慧既古老又具有时代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質財富会越来越丰富,道德问题的缺失也会更加显著。
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智慧,继续发扬和广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