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看中国经济发展

我看中国经济发展

我看中国经济发展
文章部分引用博客中国:经济学家周其仁:远看与近看中国经济发展
我认为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一是远看,放在大局里看大势,看整体,今天中国的经济是不能离开世界这个环境来看的。

二是近看,看细节,特别是看关键的细节,看经济存在的内在矛盾。

查阅最全面的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外汇、农信社、城商行、外资银行)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今天的中国经济是世界上最不容易看的经济,因为这个经济远看和近看差距很大,中国经济会引起很多矛盾的判断、看法。

一、经济快速增长
先远看中国的经济。

没有人可以忽略当今中国在世界经济上的表现。

从总量看还不大,中国这么多人口,这么一个大国,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大概是4%,这里当然有汇率误差的问题。

调整以后这个比例不是很大,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看,这是不相称的。

但即便这样,中国也已经是当今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过去三年内,中国GDP的增量占全球GDP增量的1/3。

一个总量比例这么低,增量比例这么高的国家,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一定会变成世界的头等经济强国,或者站在前沿的经济大国。

制造业号称“世界制造工厂”,这恐怕不是徒有虚名,不像过去的年代带有宣传甚至吹嘘的意思。

我们有很多实际的产品制造商,在世界上确实有重要的地位。

大概2/3的电视机、微波炉都是中国生产的,2/5的计算机是中国生产的,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上占第一位的可以数出很多。

最近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对中国的反倾销已经越来越多。

像西班牙烧中国的鞋,并不是因为鞋的质量不好,而是与西班牙国内同价格的鞋相比,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受到了西班牙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其鞋厂和制造商受不了,所以就要用社会运动、政治、法律、政府行动来遏制中国产品进来。

制造业方面的话题,很多人都很熟悉,例如中国电子产品的出口可以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加入WTO的时候,从上到下都担心农业问题,担心这么多农民,技术水平落后,缺乏竞争力。

但是从加入WTO两年来看,中国农业的竞争力也超过很多人的预想,尤其在劳动密集型方面的产品,像水产、水果等。

今年农民收入创收,政策是一个因素,世界市场的是第二个因素。

亚洲、新加坡这一带,原来都是美国的市场,今年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势头非常好。

中国的服务业有更高的附加价值,这种转移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苗头,中国现在比印度要高度重视这一点,从官方到民间都在看,都在琢磨,都在赶,这方面有一个后起优势,会在今后几年出现。

从买方来看,中国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大买家,中国的一举一动,包括宏观调控,全世界都要紧张,因为它会影响世界市场,影响其它国家的出口,这些方面的例子非常多。

因此,很难探讨中国经济。

今年《华尔街日报》对还健在的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调查,问“75年以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国家是谁”。

其中有一位说是美国;一位说如果俄罗斯进入欧盟,75年以后最大的应该是俄罗斯,如果俄罗斯不进入欧盟,可能就是日本;一位说是欧盟。

除此之外,另九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异口同声说是中国。

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中有一位经济学家的看法不同,他说75年以后的事情很不好讲,他说很不确定。

我通常不大赞同他的看法,但是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看法上,我跟他的看法比较接近。

道理在于我们要理解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还要近看中国经济,才能对中国的未来有更加清醒的估计。

二、挑战依然很大
中国经济为什么获得这么快的增长?国际上公认的是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所以就有竞争力。

按今天的数据来看,最普通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恐怕是1/60,这个计算当然是偏低的,主要是以农民来说。

如果综合加以调整,我国劳动力的成本跟发达国家相比,恐怕是1/40、1/30。

我们的专业人员比例接近一些,但是也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工程师在中国可能是4000元钱,在美国则至少是4000美金以上,还有较大差距。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看,“劳动力竞争优势”有一定的道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到中国来,发达国家在中国进行采购,很大程度是因为成本的比较优势,这是对的。

但另一个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开放以后有一个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刚刚开放的时候,中国的留学生出国,引起很多人的忧虑,因为经由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后优中选优挑出的人,去了发达国家留学,学得好就留在了美国,成了他们的科研人员,关于开放,关于人才外流,这在当年一直有争议。

但是没过多少年以后,另外一个现象出现了,我们的人才往外流的同时,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了中国。

1978年到今天,大概5000亿美元作为外国的直接投资进入了中国,这是很大的流量。

从国际范围来看,比我们劳动力便宜的地方很多,例如非洲。

越穷的地方劳动力就越便宜,可是资本并没有流到世界上最穷的地方去。

国内的西部、西北更穷,劳动力更便宜,但是资本外流也没有先流到西北部,而是首先流到中国的发达地区。

从中国的历史看,1978年的劳动力成本要比今天便宜得多,那时候我看到的数据是,一个中国工人连薪水带福利,等于发达国家的1%,但是那时中国没有很大的世界影响力,也没有世界工厂的出现。

所以,单单讲要素价格是不全面的,至少要有三个变量来解释经济,来理解经济的走势和变化。

第一个变量,是要素成本。

劳动力、土地、其它资源,这些都是相对的,在中国多少钱,在周边国家多少钱,在发达国家多少钱,这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第二个变量,是把要素组织起来的成本。

这一变量,我认为比第一个变量还要重要,在经济发展当中起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把它叫作经济的组织成本或者自助成本。

因为要素不能形成生产力,要素要组成企业,企业要在市场活动,这个市场要有一套规则,否则便宜的要素不可能变成优良产品。

第三个变量,是要素的质量。

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总量,人的素质,仅有价还不行,要看“价”对应的是什么样的“质”。

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变化,就是靠三个变量产生的。

什么叫经济增长呢?就是从要素价格很低,要素的素质也很低,组织和制度成本很高,逐步发展到要素价格提高,要素的质量提升得更快,同时大幅度降低制度和组织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的隐患和结构性矛盾
首先,中国金融及信用体系不健全。

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必须要有一个发达的全社会金融及信用体系与之匹配,比如美欧。

但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太
多(政策性贷款造成)从西方金融界来看,绝对是资产质量低劣的银行,但由于多年来的思维定式,老百姓都认为国有银行是国家的,不会倒闭,所以才没有造成挤兑(如果老百姓挤兑的话早就破产了)。

另外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也使得金融产品过于单一,老百姓或企业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

此外股市长期的低迷也使得有潜力的企业无法上市融资。

最后,信用体系的缺乏(包括个人与企业)使全社会的信用成本太高,使商业模式单一,坏账率过高,这是使中国经济在低水平徘徊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外汇体系的单一:中国执行了相当长的盯住美元政策,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没有放弃。

但是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实际上一直面临着升值,只是中国采取外汇管制才没有使这个矛盾激化,在现在的外部压力下,人民币将会不断升值,且资本项下的外汇也会逐步放开,在这个过程中,会给国外炒家以很多机会,亚洲金融危机时的东南亚及韩国就是个例子,如何稳步的推进汇率改革是一项很有挑战的工作。

另外与上面相同的是,中国现在缺乏外汇期货/远期合约等工具,个人及企业的汇率风险无法有效转嫁,成为一个较大的弊病。

就个人的观点,人民币汇率在三年内将不断上升,可能会到一比六左右;
第三,出口拉动型的经济结构;中国维持贸易顺差已经很多年,主国因为中国采取的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即使在欧美市场也充斥着MADE IN CHINA的廉价货物。

但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会逐渐将低,使得国内的出口型企业面临危机,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出口型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是未来一段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房产拉动型经济结构:中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贡献者是房地产行业,这两年的GDP有很多是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贡献的,但随着这两年房地产在中国的火爆,整个行业已出现衰退的趋势,如何在此环境下处理好房地产下跌后的经济运行也是一个难题。

最后,经济结构的低水平,高能耗:中国的经济对能源的信赖日益明显,这次石油上涨对中国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欧美国家在上一次石油危机后已调整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转型,而中国则仍处于能源信赖阶段,且单位能耗产出率也是相当高的,所以在高油价阶段如何顺利进行产业升级及结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要素价格的上涨难以预计,只有我们的人力素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更快,从而,即便要素价格上涨了,中国还有很强的竞争力。

否则,中国经济达到了某一个高位之后,有一些停顿,有一些停滞,有一些减速,甚至有一些相比较而言的落后,都是可能的。

关键是在市场经济、国内竞争以及国际竞争中的企业、企业家的行为最重要。

中国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合理解决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更好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们做为新世纪的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将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伟大贡献。

愿我国经济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快更稳更好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