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学习汉语中的动词偏误分析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动词运用的偏误,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所以有效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水平,以及弘扬中华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对一定量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外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不同种类动词的缺失情况,并就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候出现的偏误的类型、偏误出现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做初步探讨,以期找到减少外国人在学习中出现偏误的方法。
以下就从外国人动词偏误类型及其出现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中去。
外国人动词偏误类型外国人在学习过程中在动词方面出现的偏误大约分为语用和语法两个层面。
而就语用层面来说,又有近义词混淆、词意混淆以及不合理搭配等情况;语法层面则有误用、多余、缺失等方面的偏差。
以下将对此一一进行叙述。
(一)语用层面的偏误一、近义词混淆意义相近的动词误用多指在该用甲动词的地方却用了乙动词,而这两个动词的意义是相近的,因而产生偏误。
外国人学汉语者误用动词的情况是常见的,也是复杂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及物动词误用为及物动词。
如:“我下午见面朋友了”“他们都来机场送行他”。
“见面”“送行”在汉语里都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不能带宾语,如果想引出关涉的对象,可以借助介词来完成,表达为“和……见面”“为……送行”。
教师纠正这类偏误时,一是要讲清楚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特点,二是要采用对比法,进行汉语和外国人母语的对比,要让让学生明确汉语中是通过介词结构来引出关涉的对象,并不断练习以增进学习效果。
2.名词误用为动词如:“这个问题我不会答案”“你和他关系了吗?”在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个例子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而其用名词“答案“代替了动词“回答”,动词“回答”就是在名词“答案”后加上附加成分派生出来的;第二个例句的本意是:你和他联系了吗?毋庸置疑,应将”关系“改为“联系”。
汉语里的动词“关系”是“关联、牵涉”的意思,不能用在该句中。
出现此类偏误的原因大多是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外国人很自然地沿用了母语中的用法。
要矫正这样的偏误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词性教学,另一方面要多做中外语言对比教学。
3. 语义搭配不当如:“我们上课在班里团圆”“我根本不会吃肉”“你别担心,我保障他”。
第一个例句中,“团圆”是指夫妻或者父子等因为散而复聚,比如骨肉团圆、全家团圆,学生上课坐在一个教室里,不符合“团圆”的语义;第二个例句中的“会”表示有能力做某事,而“吃”的动作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无所谓会不会;第三个例句应将“保障”改为“保护”,“保障”是对生命、财产、权利等进行保护,使不受到破坏,而“保护”是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
根据句意,应该选“保护”。
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首先是要重视对词义的讲解,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掌握、运用这个词的重要前提;其次应让学生多做搭配练习,以培养语感。
二、词意混淆这主要就是老师讲解不清楚或学生没有利用好词典。
例句:(1)父母的恩情我们永世难以报复。
(2)这件事我实在没办法办了,摆脱你帮我这个忙好吗?例(1)中报复是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与报答混淆。
例(2)中摆脱是指脱离束缚、困难等,与拜托混淆。
三、不合理搭配主要体现在动宾搭配的不合理。
例句:(1)他上大学以后加入学生会活动了。
(2) 现在才要扭转政策,不就晚了吗?(3) 没时间去修车的地方,抢救坏的自行车。
(4)小王和玛丽创办了这个活动。
例(1)中加入多指组织、队伍等,不能说加入活动;例(2)中扭转指纠正或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或目前的状况,例如扭转局面、扭转乾坤、扭转局势等;例(3)中抢救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迅速救护,例如:抢救伤员、抢救危险的堤防等;例(4)中创办可以指创办杂志、创办学校、创办工厂等,不能说创办活动。
(二)语法层面的偏误一、误用1、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误用例句:(1)我们要尝试写作一本书。
(“写作”改为“写出”)(2)紧张一解散就颤抖全身,站不住了。
(“全身”和“颤抖”调换位置)(3)我见面了小李。
(改为“我和小李见面了。
”)(4)老师要用心教学好每位学生。
(“教学”改为“教”)2、不同词性动词误用①动词误用为形容词例句:(1)这个专辑充实反映了新潮流。
(“充实”改为“充分”。
)(2)老人直起身子,那张黑黝黝的脸盘顿时绽出那憨厚的道歉。
(“绽”改为“绽放”。
)②形容词误用为动词例句:(1)他几天没睡好觉,昨天吃了药,一连睡眠了12个小时。
(“睡眠”改为“睡”。
)(2)他雪白了墙壁。
(“雪白”改为“刷白”。
)③动词误用为名词例句:(1)宽恕是最好的报仇。
(“报仇”改为“报答”。
)(2)她散步种种捏造,企图破坏我们的友谊。
(“散步”改为“散布”)④名词误用为动词例句:(1)他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经验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改为:他曾经去过很多国家,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
二、多余动词重叠误用举例:(1)动词重叠后宾语不定指:修理修理一台电脑。
(2)动词重叠后与“正在”“过”组合使用:我正在看看电视呢。
(3)动词重叠后不能再加时量词和动量词:你等等我一会儿。
三、缺失外国人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如:(1)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2) [听] 完(了) [看]完(了) [做]完(了) [学]完(了) 在汉语中,这样的动补词组的两个成分,在语义上一般都是一主一次,次要成分往往是比较虚的。
以上第一组是前为主,后次;第二组是前为次,后为主。
外国学生的偏误恰恰是遗漏了次要成分。
这不是偶然的。
从思维过程说,他们常常只想到主要成分,而没有想到次要成分。
再就是在学习这些词组之前,他们往往已经学了前边的动词,在他们还不熟悉或者还没有掌握这种新的结构形式的时候,还不能自觉地把两个成分联系起来,或者还不能从意义上把已经学过的动词和新学的动补词组区别开来,因而造成遗漏。
母语的干扰也是造成这种遗漏偏误原因之一。
上面第二组中各词组的意思在英语中可以用一个词“to finish ” (完) 表示。
虽然我们可以把这一组中的四个词组分别译为“to finish listening”,“ to finish reading/watc hing ” ,“ to finish doing ” ,“ to finish study ing ”,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常这样说。
这种情况造成了对学习汉语这一类动补词组的干扰。
3 .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如:(1)打球[打]了三个钟头(2)他有照相机,也[有]录音机。
(3)李老师教文学,也[教]历史。
第一个例句在结构上需要重复动词;后两个例句因为“也”是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这里应该重复“有”和“教”。
造成这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影响。
前两例是因为英语中没有汉语这样的形式而造成遗漏。
后两例的偏误是学生把英语的“also”的用法套用在“也”上造成的。
外国人动词偏误出现原因分析1.母语干扰。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存在着语言迁移。
影响既有正面的,即帮助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正迁移;也有负面的,即干扰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
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语言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动词学习过程中使用一对一的词义对等方法进行学习,那么母语势必会妨碍二语动词的学习。
例句:我学习在教室。
(I am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她高比我。
(She is taller than I)2.已有语言知识的干扰。
通过分析偏误例句我们发现,被误用的词语与正确的词语之间往往有共同的语素。
外国人学习一定数量的词汇以后,对汉语的构词法和某些语素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实际的运用中,他们找不到所需的词语,便动用脑海中的语素知识,用一个有共同语素的词语来代替,这就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语素不能代表词,有的即便是意义上有一定的关联,但用法上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
3.汉语动词本身具有意义和句法结构的复杂性。
这使部分外国人在一定阶段对汉语中某些特殊的语法知识、构词规则不能很好地掌握。
例如把字句、被字句。
把字句有四个特点:1)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2)一般来说,把的宾语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
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类似这样较为复杂的、学习要求较高的语言结构,也是令外国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之所在。
以上几点,是造成学生各种语法偏误的教学失误的重要方面,也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完满解决的一些教学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细心研究解决的办法,避免失误,使教学符合与学的规律。
动词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多,根据动词偏误产生的原因,可以有效地纠正动词偏误,增强学习效果。
建议在教学中注意强化母语与汉语词汇的对比分析,同时也要注重对句子结构的讲解,最终达到防止或减少偏误现象出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