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师范大学历年教育学试卷

浙江师范大学历年教育学试卷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试卷(A)(2003——2004学年第2学期)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使用学生全校(除音、体、美外)考试时间120 分钟出卷时间2004年6月12日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教育学2.《学记》3.课程4.学校管理5.教学评价6.教学效率二、解释与辨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7.“人是可教的动物”。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9.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概念。

10.间接德育和直接德育。

11.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13.简述决定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因素。

1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5.简述范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6.列举6本教育名著及作者。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7.结合实例论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文革”期间有一首“教育革命诗”:咱们学校课堂大,山山水水都容下。

咱们学校老师多,贫下中农都上课。

要问课堂学的啥?学习大寨绘新画。

要问成绩怎么记?伸出手来比茧花。

请运用有关教育学原理进行分析说明。

六、实践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19.下面是一个农村青年教师的来信,题目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请您根据教育学原理给小鲁老师回一封信,帮他解开心中的结。

怎么也想不到,毕业后我会成为一名教师。

想当初,我就是不愿意做教师才背着父母偷偷改了志愿,但怕鬼偏偏撞上,最后还是夹着课本走上了三尺讲台,给人们“授业解惑”……至于不想做教师倒并不是对这个职业有什么偏见,而是我不愿意像我认识的某些教师那样,明明误人子弟却大喊着桃李满天下;就会逼着学生死记硬背还说成绩卓著。

我刚从学生中过来,最能体会学生的心情,心想:就是他们把中国的教育弄坏了,我要做教师绝不能这样。

主意打定,我要推陈出新,给学生们一个惊喜。

于是我制定了许多措施:如在教学中穿插游戏,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动脑动手,课外不给学生布置太多作业……一时间,许多喊着爱上我的课,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一天,另一位老师告诉我:“小鲁,校长对你有意见。

”我茫然地问:“怎么了?”他说:“你刚来,不知道咱学校的规矩。

在这里要入乡随俗,千万不能玩新的……”我当时也没在意,心想,反正学生们拥护我,那怕什么。

一个月后,学校进行了月考,(尽管上级明令不准统考)我教的科目全乡倒数第三。

看到结果,我心里很沮丧,我想:我也没偷懒,怎么会考得这么差?这时一个中年教师告诉我原因:“人家别人都下课拉堂逼着学生背书,假期布置作业又多,学生做不完就要罚。

而你用什么新方法,启发学生学,这怎么能给人家比?小伙子,不要搞创新,在咱这乡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素质教育的春风是永远也刮不过来的。

我刚毕业时,和你一样,到头来……唉,饭碗要紧啊!”我这时才明白,在21世纪的中国,北京、上海、郑州是可以实行素质教育的,但在这穷乡僻壤的乡下鬼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

难怪学校总是盯两个课程表,对外一个,对内一个。

上级来检查时,拿出对外的课程表,你看,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手式制作、实践……一样也不少,素质教育实施得多好!可平时,谁是按这个课程表上的课……上级三申五令不准实行统考,可在这,统考成绩是衡量教师的筹码,考得好了,奖钱,晋升职称;考得差了,要么罚钱,要么下岗。

为了保住饭碗,教师们一个个拧紧螺丝,开足马力,逼学生学习。

正因为这,这个学校名列前茅,我这次考得差,实在是给他们“丢脸”了。

从这以后,我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可以没上课就将学生早早赶进教室;可以下课了继续讲,直到下一节课上课;可以上课提前问问题,谁不会罚站一节课;可以放假了给他们布置一大堆作业,星期天他们补课……同学们都说我变得残酷无情,可校长却一个劲地夸我这段时间表现不错。

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成绩从倒数第三一跃上升为第四名。

当然,我被奖了钱,还被列为全校教师的榜样,可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我想:或许十几年后,我也会成为一个成绩卓著的“好老师”,可是这能对得住学生吗?难道21世纪的学生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吗?我望着窗外,忽然想起了一句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啊!素质教育的春风,何时才能刮到这里来。

小鲁老师 2003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试卷(A)答案(2003——2004学年第2学期)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分)2.《学记》:战国后期作品。

(1分)它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说明了教育的作用与任务,教育、教学制度、原则与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生态系统等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遗产(2分)。

3.课程: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进程的总和(2分),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1分)。

4.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5.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1分),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2分)。

6.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

(3分)二、解释与辨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7.“人是可教的动物”。

要求从学生的本质属性角度进行解析。

说明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1分)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1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分)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要求从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职业特点角度进行辨析。

如果从教师的基本任务角度进行说明也可以。

(4分)9.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的含义——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

(2分)活动课程的含义——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10.间接德育和直接德育。

直接德育就是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2分)间接德育是指在各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2分)11.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的含义: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一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将学生分类排队(2分)。

标准参照测验的含义:是以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为为标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主要不是用于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

(2分)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的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每小点1分)13.简述决定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因素。

(1)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2)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3)教师职业的社会权利;(4)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

(每小点1.5分)1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2)顺序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每小点1.5分)15.简述范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地阐明“类”的阶段;(3)范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4)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经验的阶段。

(每小点1.5分)16.列举6本教育名著及作者。

列出1本给1分,满分为6分。

只要是教育名著就可以。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7.结合实例论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平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每小点2分,没有展开说明酌情扣分)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可以从学校的性质、教学、教师、课程和教育评价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评分参考:(1)能用上述任何一种理论进行分析的给2—3分,运用两种理论给4—5分,依此类推;(2)如果能从别的理论进行分析的也可以每种理论给2—3分;(3)如果没有用任何教育学理论而自己结合现实分析的酌情给1—2分;(4)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进行分析,从中引出相应的教育理论,如泛泛而谈,则酌情扣分。

六、实践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19.此题要求学生从素质教育理论与应试教育理论,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或教师的定位)评价理论,教育制度等等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评分参考:(1)无论运用哪一种理论进行分析都可以,但如果仅有理论,而没有建设性意见,给6分;(2)如果能根据理论给小鲁教师指出一条道路,而且言之有理,可以给10分左右;(3)如果理论运用得当,或者有创造性意见,又有具体的解决策略,言之有据,给12分;(4)如果只是泛泛而谈,给1—2分或不给分。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考试卷(A)(2004——2005学年第1学期)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使用学生全校(通识一)考试时间120 分钟出卷时间2004年6月12日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2.教学3.教学策略4.体谅模式5.学校管理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2.(学生)有发展潜能与有发展需要3.学科中心课程论与人文主义课程论4.(学业)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请列举出三本教育名著及其作者。

2.简述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3.简述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素。

4.简述班级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四、案例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请你仔细阅读新闻《11名学生因未交50元郊游费被罚站两堂课》,然后根据教育学原理阐述自己的观点。

2.请您仔细阅读语文教案《西江月》,然后根据当代教学理论对该教案进行点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