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的文献综述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单晟玮(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良好发展。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研究成果,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介绍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发展;第三部分概括了各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含义界定;理论研究;发展模式1 引言在全球化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它的兴起,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

1997 年,布莱尔首相组建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着手推动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使得创意产业概念深入人心。

1998 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的概念,并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以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和建议。

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良好发展。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研究成果,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介绍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发展;第三部分概括了各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研究进展;最后对已有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并对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2 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界定在国内外文献中,经常将文化经济、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词混用,主要是因为对文化创意产业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界定。

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两个很难定义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交叉。

创意产业一词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由英国人率先提出并逐渐被世人认可的。

1997年,英国人在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发明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

Gibson等则认为目前定义文化经济的概念大概有部门分类法、劳动力市场和生产组织分类法、创意指数分类法和结构融合分类法等4 种方法[2]。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被不同形式表现,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通常是指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结合的产业,而且通常由智慧财产权的保护,而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来呈现。

文化产业也可以被视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或在科技领域称之为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或经济领域的未来性产业”[3]。

如何划分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界限取决于人们对“文化”的认识。

在这方面,大卫·赫斯蒙德夫认为,并不是所有具有创意的产业都是文化创意产业。

他强调的是“与社会意义的生产最直接相关”这一点[4]。

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明确概念的是我国台湾,其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 源自创意与文化积累透过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5]。

也有人认为如果创意是“文化”的创意,而又取得了规模性的商业价值,就是文化创意产业[4]。

而邓晓辉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了该产业的产出是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产品与服务。

“创意”是从生产的角度对产业的概括,“文化”是从消费的角度加以概括。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二者的交汇,综合了两个角度[5]。

而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将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6]。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 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7]。

从以上这些不难看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该产业的产出要以文化内容为核心 2、生产要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3、产品市场化,并取得规模性的商业价值 4、产品要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正如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尚未定型,正处于动态的建构之中。

3 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3.1 熊波特(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20世纪初,熊波特(Schumpeter)在著名的创新理论中提出:创新(innovation)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一些研究指出,熊波特的创新概念是创意产业的理论基础[8]。

熊彼特概括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这五个方面的创新。

其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3.2 罗墨(Rohmer)的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他人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罗默(Rohmer)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生技术变化”,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

其1986年撰文指出,创新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创意才是一过经济成长的原动力[8]。

3.3 新经济地理学的学习型区域研究创新的经济地理学家佛罗里达最先提出学习型区域概念,他认为“学习型区域,即发挥知识和创意的收集者和储存者功能、提供有利于知识、创意和学习流动的基础性环境或基础设施的区域”[9]。

学习型区域强调联系的灵活性和柔性,通过充分利用文化、组织联系的柔性,以产生相互叠加效应,形成综合网络效益。

在创意经济中,创意产品往往会具备一种与其原产地直接相关的标记,而且这种特性的经济价值极其巨大,这些创意产业都已经与他们所处的地点的象征意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3.4 迈克尔·波特 (MichaelE.Porter)的价值链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MichaelE.Porter)在其名著《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他认为价值链 (valuechain)是企业为客户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对于创意产业来说,如果创意没有价值链的支持和驱动,创意只不过是消遣[10]。

4 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研究4.1 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研究具有典型自主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自西方引进后便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006 年开始,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张京成等人出版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对我国创意产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11]。

近年,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很多学科博士或硕士毕业论文纷纷选题对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进行了研究。

除去大陆,在香港方面,进入21世纪,也全面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

通过对诸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问题、分支行业发展状况、人才培养情况、各地文化产业现状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细致而深入的实证研究, 挖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脉络, 总结其市场运行规律, 实现对其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

相关学者通过政策现状进行研究,得出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完全靠市场这单一力量来调节,离不开合理完善的政策、健全的法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12]有些学者更加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问题,认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历史、政策、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则必须强化原创研发,构筑内容、资本、科技和市场四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策略体系,注重制度创新和基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在文化创意产业本土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3]。

还有人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的角度开展研究,已有理论认为, 城市空间提供了创意活动所需要的地方特质和环境(milieu) , 有益于集体创造力的发挥。

关于特殊的地方性质对经济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斯哥特(A1J1 Scot t) 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受益于地方社区中“有个性的风格、敏感性和主题组织”。

他提出“创意田野(creative field) ”的概念, 来突出地理靠近的场所会对企业创造力协同产生重要的作用, 它关系到企业家行为、新企业的形成、技术和组织变化以及文化产品的符号本身意义等方面[14]。

还有不少学者以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研究尺度,研究其地方空间重塑[15]、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的浮现机制[3]、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16]。

4.2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近年,包括地理学在内许多学者纷纷选题的对创意产业模式进行探讨。

学者们根据各自理解,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关学者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揭示出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律性。

有些学者通过对发展创意产业模型的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模型应该更注重表达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结构,即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不同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17]~[18]。

有些人认为对不同发展模式的分类可采用逆向归纳法,其通过理论层面对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通过理论上的解构, 认识和比较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但经过发展实践,发现对于发展模式的研究不能完全限制在特定的模式当中,需要全面的剖析[19]。

有的学者在管理机制上将地方性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去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20]。

还有些学者以内容和渠道为基本点研究上海创意产业的赢利模式[6]。

除去国内,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十分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英国与美国根据其经济发展状况,日韩两国以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为依托分别实行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