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育思想与卢梭德育思想刍议
摘要:道德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在中西德育史中呈现出不同特点,同时也有其相通之处。
本文对中国哲学家老子的“返朴归真”德育思想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汲取了他们思想的精华,最后得出了几点启示,希望能对我国当代德育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老子;返朴归真;卢梭;自然主义;德育思想
一、老子的“返朴归真”德育思想
“返朴归真”中的“返”与“归”是回返、反复的意思。
“朴”与“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达到“真”就一定做到“朴”,两者缺一不可,“真”是一种至上的精神追求,是在恒久质朴生活作风的基础上达到的境界。
“返朴归真”思想有两层基本涵义。
首先,是指人的自然本性。
“返朴归真”就是要永葆人的自然本性,去除世俗的外表,回复本真的自然性,达到自然纯朴的状态。
其次,是指物的自然属性。
老子主张事物的自然表露,崇尚自然的恬淡,反对过多世俗的雕琢,主张万物都要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返朴归真”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老子思想中人类恢复道德的最终目标,让人们明白“返朴归真”是人之谓人的最高境界,可以说这是老子判定一个人有无道德的终极标准。
他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道德重组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时至今日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思想
卢梭认为,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道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他主张通过个体的道德教育来改变世界的道德风气。
他用“爱弥儿”这个虚构的教育对象来展现他的德育方式,在他的笔下“爱弥儿”是一个身心得到自由发展,没有被旧的社会制度同化,并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的这样一个人。
卢梭实施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道德教育要分阶段进行,其内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第二,关于良心、自爱及同情心的培养。
第三,卢梭的道德学说的内涵。
他创建了以人性为根本,以自然为生命,以至善为品格的道德学说。
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理论,在人类教育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人类教育实践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老子与卢梭德育思想之比较
(一)不同点
1.二者理论基础不同
老子的德育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实践经验论基础上的。
老子的思想是在继承和探索中而形成的。
例如《周易》说:“君子以果行育德。
”《周易》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说明了古人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老子重视继承“德”思想,例如“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这是与《周易·谦卦》的思想相通的。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这是老子游历各国,通过所闻所感,亲身体验凝练成的精华,是人类道德
论的开山之作。
卢梭的德育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基础上的,他强调情感的重要性,通过假设“自然人”展示自己的思想,用自然教育这个武器,向封建专制挑战。
卢梭力图通过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主张亲力而行,他大力倡导顺应自然,主张儿童回到自然中去实践,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事物。
2.道德教育中二者所塑造的“人”是不同的
老子所期待的“返朴归真”的人,一方面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寻求其自然本性;另一方面是说,人应当崇敬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
卢梭的“自然人”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他所要培养的人是远离社会和脱离社会的“自然人”。
然而这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人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制约,所以在这一点上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二)相同点
1.回归自然的德育思想是相似的
老子的“返朴归真”的人与卢梭的“自然人”,实质上都是对个体生命回归自然本真状态的向往。
他们认为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体会到“我就在自然之中,自然就在我之中”。
在这个境界里,人的精神和行动是整个自然界的全部必然性的最高产物,它同时也就是自然界的精神和行动。
老子也好,卢梭也好,其教育宗旨都是用理性引导人去过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2.二者的思想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代意义
老子生在社会大动荡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写成《道德经》一书,目的就是要重树道德规范,使人性回复本真。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极大冲击,从前的道德规范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出现缺乏信任,心口不一现象,而“返朴归真”就是要让人们讲真话,办真事,回复人本真天性,这显然在当今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打破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教会的弊端,也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扫清了障碍,成为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
此外,卢梭的德育方法强调实践活动的作用,重视教师榜样和劳动的德育作用。
这些思想都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德育存在许多问题,如过分剥夺儿童的自由时间,把他们束缚在成人的意志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卢梭主张的自然德育方法对改善目前我们的德育状况有积极作用。
四、老子与卢梭思想比较对当代德育的启示作用
(一)德育过程中强调正确协调人与物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德育面临着时代的窘境:人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爱心及对他人的关心;人们过分地追求物质,有严重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德育何去何从从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应当自觉地对老子和卢梭的思想加以借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其现代转化。
首先,要学会友爱宽
容;其次,要诚实守信;再次要培养人的崇俭抑奢精神。
这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行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德育过程中注重情感生活教育
我们目前的道德教育方法之所以效率低,原因之一就是过于强调社会功能,泛政治化而不能把道德观念深入到生活中去。
老子和卢梭都将道德教育引向自然,引向生活,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注重人的生活体验。
在道德教育中培养情感,只有从认知和情感层面接受了,道德教育才会有成效,道德影响力也会持久。
(三)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环境对德育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
德育环境大概包括社会、学校及家庭环境,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卢梭的重要思想之一。
卢梭主张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有赖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有人个人向着坚持真理,追求自由,讲求公正的方向努力,家庭、校园和社会才会会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景象,人人都能不为物所累,积极进取,能以平稳、顺其自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将会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
(四)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进行道德教育
不同年龄阶段要采取不同教育方法,这是卢梭的“自然人”培养观反复强调的准则。
当然,从实际出发我们不能绝对的赞同他的分期教育理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人的各方面发展并不是同步、分散进行的。
但不能否认他的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对当今德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人的道德发展是呈
现阶段性的,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要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他们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
当然,分阶段教育时,我们一定要保证道德教育各环节的衔接,只有保持阶段连贯性,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易·蒙·象传》
2.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 3.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
4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