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摘要]文章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表现出的不良情绪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方法加以调控,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绪
情绪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具有两极性,通常表现在肯定性(或积极性)与否定性(或消极性)的对立情绪上。
比如,高兴与生气;紧张与轻松;喜欢与厌烦等。
但是,这种对立的情绪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课枯燥无味,而且内容较深,思维较抽象,这无疑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情绪。
所以,数学课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有较强的信心,那么,他们的理解力就会增强,听课质量就高。
反之,上课时就容易造成畏难、自卑、紧张等不良情绪,容易走神,分散注意力,这样当然就影响听课效率。
文章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表现出的不良情绪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方法加以调控,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良情绪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畏难情绪
畏难,是在困难面前的一种逃避心理表现。
产生这一心理障碍的
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客观因素,这是由于数学内容较抽象,而且枯燥,许多学生感到很难学;二是主观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基本功又不扎实,加之新旧知识的衔接往往出现断层,更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他们极力想摆脱困境,但难以克服一个又一个新问题,于是有些学生就知难而退了。
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二)自卑情绪
自卑是人们在群体关系中与他人比较时而产生的反常的自我意识心理。
产生这一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多数同学是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又不甘于落后,但在长时间内又得不到解决而造成心理创伤。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比如说,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常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往往被冷落,得不到重视;甚至有时教师和同学对他们也不能平等相待。
(三)紧张情绪
紧张是由于动机强度太高,心理压力大而自信度下降所导致的焦虑心理的反映。
一方面由于一节课45分钟,时间较长,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使学生心理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又怕自己被提问回答不出来或答错而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于是就产生了紧张情绪。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人在心情轻松时,效率都是比较高的,因而,在数学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上课前就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其次,上课过程中教师的精神应饱满,要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即使原来情绪不是很好时也要尽量克制自己,决不能将不良的情绪带到课堂上。
试想,当学生看到教师的脸紧绷绷时,他们哪能认真听讲呢?其实,上课期间,当看到学生因教学内容乏味而厌倦,精神难以集中时,教师可以灵活机动讲一些“小插曲”,或者安排一些幽默小故事,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一张一弛,就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心情愉快,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听课效率当然较佳。
(二)合理使用教学语言
一节课中,学生难免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的时候,如果教师上课的声调千篇一律,那就更不能感染学生。
所以,合理使用教学语言,是每位教师必须做到的。
教师上课讲解时要抑扬顿挫,富于表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情绪较低落时,教师讲课的声调可以高昂些,节奏可以放慢些,这样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转化为积极的情绪。
教师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闪光点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当看到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也应对他们表扬,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差生更应如此,经常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能行,从而充满自信,形成良性循环,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中,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中学数学的内容,很多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再加以抽象概括
形成的。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比如说,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原理不理解,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的燃放鞭炮,多米诺骨牌等实例、模型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感到数学深奥而厌倦学习,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时,教师还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不同的实际情况。
当教师讲解较深的内容时,可以先降低难度,然后再一步一步加深,循序渐进,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l】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
【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4】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弗利德曼.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