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 识

6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 识

第2章 园林艺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1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1、 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其生长发育或贮藏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成为植物病害。

四要点:1、 病原: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

2、 病程: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过程。

(机械损伤和虫伤无病理变化过程)3、 症状:感病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

免疫植物虽受病原影响但不显征,即不生病。

4、 损失: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郁金香受病毒侵染而出现杂色花型曾使其价格高于黄金,虽生病却并非病害。

2、 病因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又有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等。

概括的说,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3、 植物病害的类型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有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按照病害症状表现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按照病原生物类型又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按传播方式和介体来分,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但最客观也最实用的还是按照病因类型来区分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成为侵染性病害;第二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在植株间不会传播,因此成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1) 侵染性病害 按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分为:1 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如稻瘟病;2 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细菌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3 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毒病害,如烟草花叶病;4 由寄生植物侵染引起的寄生植物病害,如菟丝子;5 由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如大豆胞囊线虫;(二)非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原包括各种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例如:干旱、水涝、日烧、冷冻、营养失调、盐碱等等。

这类病害不能相互传染,也不表现病症,因此,又叫生理性病害。

例如:缺铁引起的叶片黄化;缺锌引起的小叶病.按病因不同,分为:1 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2 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等。

3 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的病害:(1)肥料元素供应的过多或不足,如缺素症;(2)大气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3)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4)农事操作或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病害,如密度过大、播种过早或过迟、杂草过多等造成苗瘦发黄和矮化以及不实等各种病态。

4、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为病状;病部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为病症。

植物病害都有病状,但只有真菌、细菌所引起的病害上表现明显的病症。

(1) 病状 植物发病后表现的症状不同:1 变色 色症状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整个植株、整张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

除表现为褪绿和黄化外,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

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的变色,如花叶是指叶片黄绿相间,不同部分之间轮廓明显的变色;斑驳是指各部分轮廓不清的变色;沿着叶脉的变色叫作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为半透明状的叫作脉明。

病毒病或缺素症往往表现为变色的症状。

2 坏死 植物病部细胞和组织死亡,但不解体。

有斑点、叶枯、溃疡、疮痂、立枯、猝倒等。

坏死现象一般不改变植物原来的结构。

3 腐烂 腐烂是在细胞或组织坏死的同时,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被破坏和分解。

按照腐败组织的质地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三种。

组织腐烂时,水份能及时消失则形成干腐;如细胞消解的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失水则形成湿腐;而如果是组织中的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的组织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叫软腐。

4 萎蔫 萎蔫是指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凋萎下垂的一种现象,通常是全株性的。

萎蔫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因干旱引起的植株生理性萎蔫,另一种是由于病菌侵染维管束组织引起的病理性萎蔫。

5 畸形 植物被侵染后,细胞数目增多或减少,体积增大或变少,导致局部或全株呈畸形,表现类型很多,例如矮化、丛枝,此外还有卷叶、皱叶、蕨叶、扁枝、叶片肥厚、扭曲等。

畸形的病状在病毒病中较为常见。

(2) 病症 病原物呈现在植物病部表面的特征。

1 霉状物。

如霜霉、青霉、绿霉、灰霉、黑霉、赤霉等。

2 粉状物。

病部产生的各种颜色的粉状物,如白粉、黑粉、锈粉等。

3 点粒状物。

病菌常在病部产生一些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粒状物。

这些粒状物有的着生在寄主的表皮下,部分露出,不易与寄主组织分离,如真菌的分子孢子盘、分子孢子器、子囊壳、子座等;有的则长在寄主植物表面,如白粉菌的闭囊壳、菌核等。

4 脓胶状物。

第二节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及所致的病害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一、化学因素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的化学因素主要有:营养失调、水分失调、空气污染以及化学物质的药害等等。

(1)植物的营养失调营养条件不适宜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

这些因素可以诱使植物表现各种病态,过去一般称为缺素症或多素症。

• 缺素症: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某种元素的比例失调。

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缺乏N(黄化)、P(紫色)、K(叶枯)、Mg(明脉)、Zn(小叶)。

症状在植株上部新叶出现:缺乏B(畸形果)、Ca(芽枯)、Fe(白叶)、S(黄化)、Mn(失绿斑)、Mo(叶畸形)、Cu(幼叶萎蔫)• 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主要是微量元素过量所致。

如饲料粪、肥害、药害、盐碱地。

(二)环境污染1、主要指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酸雨(SO2+H2O)等。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氢氟酸(HF)、过氧硝酸盐(PAN)、氮化物(NO2,NO)、氯化物(Cl2HCl)、乙烯(CH2CH2)等。

(三)植物的药害• 各种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均可造成植物化学伤害。

• 急性药害:施药后2-5天发生。

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

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

如石硫合剂。

• 慢性药害: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 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

•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

二、物理因素1.温度不适:高温(灼伤)、低温(冷害、冻害)、变温(温差过大)。

2.水分湿度不适:水淹(沤根)、干旱(萎蔫)、水分骤变(裂果)、干热风(卷叶)。

3.光照不适:光照过强(露地植物日灼病)、光照不足(保护地植物徒长)。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1.诊断的目的: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响应的防治措施。

2.诊断方法:现场调查、排除侵染性病害、治疗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1)没有病症。

(2)成片发生。

(3)没有传染性。

(4)可以恢复。

4 .生理性病害与病毒病因为均无病症,容易混淆,区别是一般病毒病的田间分布是分散的,且病株周围可以发现完全健康的植株,生理病害常常成片发生。

第3节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种子植物等。

1、植物病原真菌分布极广,有空气的地方就有真菌。

真菌的主要特征有:①为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②营养体简单,大多数为菌团;③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没有叶绿素或其他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需要从体外吸收营养物质;④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大多数真菌是腐生的。

真菌的作用:有益:有害:(一)真菌的一般性状真菌一般具有生长发育的营养体和繁衍后代的繁殖体。

1、 真菌的营养体真菌的营养体是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典型的真菌营养体的基本结构为纤细分支的丝状体,单根的丝状体称为菌丝,很多菌丝绞织成团,称为菌丝体。

真菌的营养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没有维管组织,营养体细胞可以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养分,具有输送和贮存养分的功能。

菌丝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发生变态形成特殊的结构体:①菌核;②菌索;③子座。

2、 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经过一段营养阶段后,即进入繁殖阶段。

先进行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

有的真菌在后期进行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

真菌孢子的功能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是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复杂都称为子实体。

常见子实体的种类有: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子囊盘、闭囊壳、担子果。

无性孢子:没有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孢子。

类型有:芽孢子、厚壁孢子、粉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后形成的孢子。

类型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3、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但并不是所有的真菌都具有两个阶段。

而在真个生活史中有性繁殖一般只出现一次。

(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1. 鞭毛菌亚门主要特征是:营养体为单细胞或多核、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本亚门大多为水生真菌,少数为两栖或陆生。

因此,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在潮湿、多雨、低洼积水、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生普遍。

本亚门引起农作物病害的主要病菌有:①根肿菌 芸苔根肿菌引起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②腐霉菌 引起多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的猝倒、根腐和果腐等症状。

一般土壤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瓜果腐霉引起多种植物猝到病和瓜果腐烂病。

③疫霉菌 为害花木的根、茎基部,少数为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病害。

如马铃薯、番茄晚疫病、牡丹疫病,山茶根腐病等。

④白锈菌 为害植物叶片及嫩梢,引起白色疱状斑,茎和叶柄发生肿胀和弯曲。

常见的幼牵牛花、二月菊及十字花科植物的白锈病。

⑤霜霉菌 寄生霜霉寄生多种植物,为害植物叶片,引起叶斑,叶背病斑处生一层白色霜状物。

常见的有十字花科植物、瓜类霜霉病、玫瑰、月季等霜霉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