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区位单位
• 是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 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区位 的布局主体,它可以是一个工业整体, 也可是指一个工厂、公司、大楼。 •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是社 会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物质实体。 •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研究 区位单位的空间配置问题。
3、区位因素 (因子)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 二、区域与经济区域 三、区域经济及经济区划
一、区位及其相关概念
1、区位、经济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据的 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 所占有的场所。则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 (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 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 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 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自然资源 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 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区位因素——区位单位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 因素。 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 取决于4个因素: ( 1 )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可转移的投入 供应情况,为难以从它处移入的原料,供 应品和服务等。( 2 )地区性需求:不易 转移的产业的需求状况。( 3 )输入的投 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 入的供应情况。( 4 )外部需求:可从外 部市场销售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
二、区域与经济区域
1、区域的含义和特征
• 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 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 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 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 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特征
(1) 地域性或空间性
• 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根本点。指地 域空间,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这个地域 空间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是自然、社会、 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形成的有机综 合体,因而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层次 性、实体性等特征。
2、经济区划
•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 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 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 经济区划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区划
• 50年代的六大经济协作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 西南、西北。 • 60年代的三线地区: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 • 国家“七五”计划提出了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东中 西。 • 90年代后国家计委提出了“七大片经济区”的设想。 •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 提高实效为目标,打破地区封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合作交流,形成若干各 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的思路。 • “十一五”的区域发展思路划分为八大经济区。
八大经济区
1) 2) 3) 4) 5) 6) 7) 8) 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 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 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 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 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 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经济区域和特点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 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 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 会综合体。 特点:(1)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2)不能无限划分。 (3)不是固定不变的。 (4)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三、区域经济及经济区划
1、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我们要研究 的主要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 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 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 •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 响、政府行为、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 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见课本P27
4、区位决策
• 经济主体(决策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 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同区位的区 位因素有很大差异;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 的经济利益;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 并带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 • 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 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这就是区位 决策。 • 只有当决策主体与区位单位一致时,区位单位的区位 选择是自主的;否则,则是由外部决策所决定的。
与区域有关的几组概念
(一)区域、地带和地区
区域:用于空间经济分析,如市场区域概念 地带:表示从边缘区分割的纬度带 地区:指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区域
(二)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
生产要素或生产力活动密集的地域可孕育出较大 的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同样大小而生产要素或生产力 活动稀疏的地域只能形成较小的经济空间
(三)经济区和行政区
七大片经济区
(1)东北区,经济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最高,老 工业基地。 (2)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3)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 (4)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海南。 (5)西北区,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 新疆。 (6)中部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7)西南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臧。
(2)独立性或疆域性
• 各区域相对独立。不仅区域内各利益主体有 独立性,且每个区域的功能差异、界面划分 也是独立的。 • 虽然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不是指行政区域 也不是自然地理单元,而是按经济活动内在 联系形成的经济区域。因而同行政区比,有 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跨行政区,跨国,因而 通常设有必要的协调机构,但从实用上考虑, 一般把区域限定在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
(3)开放性
区域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开放中竞争 才能确定其比较成本优势、经济特色,确 定其在一国乃至世界的位置、地位、形象。
(4)完整性
• 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能独立生存和发展,有较完整的经济结构, 有组织协调内部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能力。 • 胡佛:“每一个标准的地区必须包括至少 有一个‘中心城市’构成的核心。”根据 核心外围理论或极化空间理论或克里斯泰 勒的中心地理论,只要存在调节和协调一 定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核心,则在理论上可 以构成某种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