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设计说明书

城市道路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一)设计依据◆我公司与甲方签定的本工程前期工作总承包合同◆勘测单位提供的工程区1:500地形图◆业主提供的福茄路施工图◆本工程规划选址意见书批复◆本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意见(二)设计遵循的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D60-200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市政工程设计技术管理标准》建设部城建司1993.0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0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10KV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1997年版)◇《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三)主要技术标准城市道路道路等级:均为城市支路I级设计行车速度:某路南路V=40Km/h、停车视距:40m;某路南段、某支路V=30Km/h、停车视距:30m。

设计年限: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规定,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年限为15年,交通量饱和年限为15年。

路面设计荷载:标准轴载BZZ-100某路南路道路路幅宽度为32米=5.0m(人行道)+3.0m(绿化带)+16.0m(车行道)+3.0m(绿化带)+5.0m(人行道)某路南段、某支路道路路幅宽度均为22米=5.0m(人行道) +12.0m(车行道)+5.0m(人行道)二、工程概况及建设条件某路南路北起已建成的福茄路,南至规划的中坝路,长1372.164米,宽32米;某路南段北起福茄路,东至某路南路,长806.709米,宽22米;某支路西起某路南段,东至某路南路,规划长约164.744米,宽22米。

本设计范围包括道路路基、路面工程、管网、绿化及交通工程,本部分为道路工程。

三、道路工程设计道路设计服从总体规划,保证道路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并遵循功能合理、结构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按照该道路独特的地形条件和交通功能,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合理优化道路横断布置,增大绿化率,遵循景、路结合,以人为本,适当超前和长短期相结合的原则。

(一)、平面设计某路南路、某支路平面走向与规划完全一致,某路南段在K0+77.843~K0+115.921、K0+148.990~K0+189.565及K0+578.969~K0+641.689段存在与控规不一致的地方,是因为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5.1.3、5.1.4条规定:计算行车速度30Km/h设超高最小半径为40m、最小平曲线长度为50m,规划中K0+77.843~K0+115.921、K0+148.990~K0+189.565平曲线长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本设计中将此两处半径修改为260m,以上两处修改采用压缩人行道方式来调整车行道及人行道边界。

K0+578.969~K0+641.689段规划半径34m,根据规范的最低限度要求,设计将此处半径调整为40m。

该处修改采用调整车行道及人行道边界,调整后该处突破了规划控制红线范围,此处建议对规划红线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规范要求。

(二)、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根据城市规划对竖向标高的控制要求以及现状,结合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和道路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本次设计某路南路全线共设置三个变坡点,最小竖曲线半径R=1200m,道路最大纵坡为4.59%;某路南段全线设三个变坡点,最小竖曲线半径R=1000m,道路最大纵坡为6.00%。

某支路无变坡点,道路纵坡6.483%,路线起终点做交叉口处理,道路接已建成的福茄路时采用顺接处理;道路的各纵坡坡度和坡长都控制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很好的满足了规范的相关要求。

(三)、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a.横断面设计在基本上规划红线内进行b.横断面设计与交通工程管理相结合本次设计某路南路路幅宽32m,其中车行道宽16m,两侧绿化带各3.0m人行道各5.0m。

道路路幅宽度为32米=5.0m(人行道)+3.0m(绿化带)+16.0m(车行道)+3.0m(绿化带)+5.0m(人行道)。

某支路、某路路幅宽22m,其中车行道宽12m,两侧人行道各5.0m。

道路路幅宽度为22米(规划方案)=5.0m(人行道) +12.0m(车行道)+5.0m(人行道)。

道路路幅宽度为22米(推荐方案):=4.0m(人行道)+7.0m(机动车道)+7.0(机动车道)+4.0m(人行道)(规划方案)(推荐方案)四、路基设计本项目路基设计暂时按照全放坡方案进行设计。

本次工程范围,地质状况较为简单,道路经过区域无塌陷、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道路路基边坡设计主要以放坡处理,边坡绿化。

坡顶、坡脚采用弧形坡与地面自然相接。

(一)填方路基填方边坡上部8m为1:1.5,8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坡比为1:1.75,第三级以下边坡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

坡面防护采取网格护坡,网格中间进行绿化。

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

(二)挖方路基挖方边坡为土质边坡时坡率采用为1:1时,为岩石边坡时坡率为1:0.5~1:0.75,永久挖方边坡高度超过10m,下部设2.5m高护面墙,护面墙顶设1.5m宽花台,上部边坡按1:0.5~1:0.75放坡。

挖方边坡坡顶外5m设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

挖方、填方边坡视情况采用生态边坡技术处理。

(三)特殊路基设计1、软弱路基处理根据踏勘与周边勘察道路资料情况,对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淤泥深度大于 1.5m,采用抛片块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片、块石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50cm,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

对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淤泥深度小于1.5m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

即先排干道路区水田及鱼塘里地表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低洼处水田和鱼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并晾干路基;铺筑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

对于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附近的潮湿土情况,先清除掉地表上覆的潮湿土,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

考虑到后期平场等因素,道路沿线未设边沟和截水沟,实际施工可根据需要增设部分土边沟。

考虑到道路两侧均为开发用地,后期平场后将改变现有边坡状况,因此道路两侧边坡按临时边坡考虑,在保证边坡稳定的情况下,边坡坡面采取简易的植被绿化防护。

五、路面结构设计路面设计考虑以下因素:交通量、交通组成和道路等级,道路使用性质对路面以及面层的功能要求。

目前城市道路中采用较多的路面结构形式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特点是路面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行车舒适性较好,但有接缝,维修较为简单,造价经济。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主要特点是:一次施工成型,路面平整美观、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防滑、噪音较低、养护维修简便,使用年限较水泥混凝土路面短,造价较高。

经过综合比较,结合某的建设投资现状,推荐本次设计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其具体路面结构如下:采用SMA沥青混凝土路面,其路面结构为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厚4.0cm,改性沥青混凝土AC-16中面层厚5.0cm,沥青混凝土AC-25下面层厚6.0cm,稀浆封层厚0.6cm,掺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挖土及填方厚30cm,挖石路段厚20cm。

六、道路附属设施(一)缘石、路边石预制路缘石采用机制C30砼,路边石、花带石及植树圈路缘采用机制C25砼。

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

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

人行道与停车港分隔带路缘石采用机制15×35×100cm,路缘石露出路面15cm。

(二)人行道透水砖人行道透水砖采用采用250㎜*150㎜*60㎜的规格,抗压强度等级不低于Cc35。

透水砖使用前除具备材料合格证外,必须进行进场检验,按照抽样法从检验批中随机抽取进行检验。

对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透水砖》(JC/945——2005)要求的定义为合格的方能使用。

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60cm,在交叉口处须设置残疾人坡道。

(三)人行道绿化各条道路人行道上每隔5-8m种植行道树,此外某路南路人行道两侧设置3m绿化带。

树种选择以适应本土气候的树种为主,尽量从本地选择作为基调树种,对整个道路起协调统一作用,如:黄桷树、栾树、槐树、杨树、柳树、梧桐树、广玉兰、羊蹄甲、天竺桂、重阳木、刺桐、小叶榕等。

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选择树干端直、分枝点高、枝叶浓密的常绿植物作为行道树,结合变叶、落叶树种,形成四季之景。

基调树种与特色树种的结合:将基调树种与观叶、观花、闻香等特色树种的配合,尽显道路的个性与主题。

人行道树种考虑乐昌含笑和天竺桂交叉种植,在道路交叉口处布置直径在20-25Cm的银杏树作为点缀。

绿化带考虑灌木与花木相结合进行搭配。

(四)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要求,在道路靠人行道绿化带一侧,以及公交车站、人行过街地道,道路交叉口处,设置三面斜坡路缘石,供残疾人使用。

全线道路人行道处均设置盲道,盲道宽0.6m,交叉口处三面坡缘石坡道宽度结合斑马线设置。

七、某路●福茄路立交(一)、桥梁工程设计原则遵守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原则。

本工程桥梁、结构工程相对简单,桥梁结构型式选择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便于施工、养护的原则。

桥梁、结构设计原因按适用、经济、安全和美观原则进行。

安全作为第一目标,在本工程是当然首选,经济也是我们结构工程师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