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A诅.咒(zǔ)佝.偻(góu)扶掖.(yè)灵柩.(jiù)B.骈.进(pián)喑.哑(yīn)阴晦.(huì)伫.立(chù)C襁.褓(qiǎng)睿.智(ruì)庸碌.(lù)恣睢.(suī)D拮据.(jù)妖娆.(ráo)嗤.笑(chī)颓.废(tuí)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言行相顾断章取义强聒不舍心无旁骛B、神情恍忽荡然无存花团锦簇棱角分明C、铬尽职守自之知明恼羞成怒重蹈覆辙D、一抔黄土涕泗横流怒不可遏歇斯底理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全村人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乐乎。
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C、他从下着雨的外面进来,身上一衣带水....。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熟视无睹....4、依次填入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他黑瘦的面貌。
②周瑜之所以被诸葛亮“气死”,归根到底在于周瑜气量狭小,不肯。
③城管部门要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切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④陇上江南天水作为中国旅游城市,以其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A.瞥见甘拜下风履行丰富 B.瞧见惟命是从奉行丰富C.瞧见甘拜下风奉行丰厚 D.瞥见惟命是从履行丰厚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B、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看了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夏天到了,大家游泳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6.填空题(共15分,每空一分。
9小题共2分。
)( 1 )《陈涉世家》出自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人名)的《》。
( 2 )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_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3 ) _____ ____ _ ,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4 ) _______ _____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5 ) 海内存知已,____ 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 )会挽雕弓如满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8)《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 9 ) ,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破阵子》) ( 10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
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有许多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组句子。
(2分)①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___ 。
②__________ ___,_______ __ ________ 。
7、综合性学习。
(8 分)初三年段准备组织一次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事先做好如下工作。
答:( 2)对所阅读的名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书名:理由:( 3)请从这部名著中,撷取一个精彩的情节,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
(3分)答:二、文言文阅读(26分)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8—16题。
(一) (12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一男附书.至 B 、度.已失期 关山度.若飞 C 、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宾客大宴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黄河远上白云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 (2)度.已失期 度: (3)会.天大雨 会: (4)宜.多应者 宜: 10.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1.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直接原因),也有必然性(根本原因)。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2分)偶然性(直接原因): 必然性(根本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3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2题。
那个孩子(17分) 朱萍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
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
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
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
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
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
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
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
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
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
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
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
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
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
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
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
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
”那个同学怔了一怔。
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
”“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
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
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
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
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
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
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
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
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
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
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
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
”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
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
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
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
”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
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
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
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
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
“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
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
”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说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
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
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
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
他想像、崇拜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
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
孩子又哭了,哭得好伤心。
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
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
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
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
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选自沈阳出版社《我曾把春天丢了》2003年4月版) 17.选文形象地描写了孩子成长的过程。
请根据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 考号------------线------------完整。
(4分)母亲嗓门很高地和邻居说话时,孩子;父亲给同学倒水受到轻慢时,孩子;时,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心软了;父母殷殷关照乘车回去后,孩子。
18.孩子对父母由烦到尊重的情感变化缘于哪件事?请把文中表现这一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
(3分)19.简要概括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
(2分)20.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母亲一如既往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
(2)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21.文章表现手法独特,虽然通篇都以孩子的视角叙写故事,但结尾却说:“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如果将这句话改为“那个孩子是我”好不好?为什么?(2分)22.从文中孩子的情感经历中,你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
请把你的理解和感悟简要地写在下面。
(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4分)善读可医愚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
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
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
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
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
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