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系列讲座学习体会
近期,我认真聆听了委举办的“周三大讲堂”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系列讲座,受益匪浅,不仅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事中事后监管的内涵外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手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现阶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重点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注意三个“避免”,做到三个“强化”,即处理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三者的关系、监管主体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各个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疏于监管、随意监管、人情监管;强化信息共享及协同监管、强化监管手段及流程规范、强化责任追究及结果应用。
在此,就如何处理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三者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点滴学习体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府工作部门管理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一方面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有序。
本届政府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大力推进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即“放管服”改革)。
2013年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称,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
之后,国务院又在去年5月、今年6月两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推进“放管服”改革。
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审批、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的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在此大的背景下,容易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审批等同于事前监管,现在既然要“轻审批”了,那么事前监管就不重要了。
事实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上强调的“明规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即是对这种错误认识最有力的驳斥和批评。
总理说的“明规矩于前”应理解为事前监管,“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理解为事中、事后监管。
这段话既阐明了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监管的侧重点和各自的重要性,也是对三者关系最简单明了的诠释。
“明规矩于前”,是指事先制定并出台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市场主体提出具体要求等;“寓严管于中”,
是指监管主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要求等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并随时进行纠错;“施重惩于后”是指对违法违规、违背相关要求的行为按规定进行严厉处罚。
如果将明规矩比作是制作尺子和准绳,那么寓严管就好比是拿尺子和准绳去度量市场主体的行为,施重惩就是对偏离方向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由此看来,“明规矩”是“寓严管”的基础,“寓严管”是“施重惩”的前提,没有了事先的明规矩,就没有了事中严管的衡量标准和依据,也就无从对偏离方向的行为进行重惩。
反之,如果没有事后对违法违规等行为的“施重惩”,事中的“寓严管”就失去了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没有了事中的“寓严管”,事先确立的“规矩”就容易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了落地的保障。
当然,事中事后监管也能对事前监管起到反馈作用,监管主体应通过事中事后监管的反馈作用,不断修改完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因此,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监管互为依存,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上述提到的审批是指对市场主体的诉求进行审查批准的行为,包含对市场主体是否符合准入标准进行审查,并对市场主体提出具体要求等工作内容。
因此,可以说审批工作是事前监管的一项内容,但不是事前监管的全部,更不能将其等
同于事前监管。
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也应将事前监管的重心由审批转移到制定出台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即立规矩、明规矩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