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机器人的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以科普知识的方式介绍古今中外典型的机器人及其发展历程.阐明了机器人应遵循的定律。
首先以科幻作品中所描绘的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背景,介绍了机器人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机器人三定律;其次列举了指南车、木鸟、记里鼓车、机器鸭等古代机器人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应用情况,阐述了古代机器与现代机器人的关系;接着介绍了以“尤尼梅特”机器人的诞生为标志,开启了具有真正实用价值的工业机器人的新时代;最后介绍了现代机器人历经了示教再现型机器人、有感觉能力的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三个发展阶段。
这节课是机器人专题的第一课,着重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在推动现机器人技术发展时,应遵循机器人三定律。
这些知识能为今后学习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及各种机器人的用途奠定基础。
学习这节课内容,有助于学生从机器人历史进程的角度审视其发展过程,从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及应用价值这条脉络来构建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从而认清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领略了机器人的外观形态,懂得机器人具有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在人类智慧的作用下,能依靠自身的动力帮助人们完成特定的任务。
六年级的学生大都看过《三国演义》的小说或电视剧,对诸葛亮利用木牛流马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的场景一定印象深刻。
木牛流马就是一种古代机器人,这一典型的应用实例所呈现出的“人不大劳,牛不饮食”的优点,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充分展现了机器人的应用价值。
许多学生还从科幻小说或科幻影视作品中看到形形色色的机器人。
诸如家政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从中感受到机器人功能的强大,这些感受与体验对学生认识机器人的发展情况及应用价值会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机器人诞生的年代距今r分遥远.现实生活中难以再现其具体应用的事例,只能通过展示古代机器人图片,讲解其功能的文字说明,介绍其应用情况,学生基本上能感性地认识古代机器人的形状及应用情况。
体会其应用价值。
但对三个不同阶段的现代机器人在功能上的差异,现代机器人会具有怎样的智慧能力及机
器人是否会对人类造成伤害等疑虑,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阶段、不同功能的现代机器人图片,播放视频片段,解读机器人三定律的实质性含义,简要介绍各种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机器人的智慧来源,明白研发机器人时,要为机器人建立行为准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机器人的认识会更全面,对应用机器人来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会更加期待,从而调动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遵循机器人三定律的思想意识。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人三定律。
2.了解古代典型的机器人。
3.了解现代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过程。
4.通过了解古代机器人和现代机器人的功能及其应用情况,感受机器人的应用价值,树立应遵循机器人三定律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机器人三定律及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过程。
2.教学难点。
三个不同阶段现代机器人的功能差异。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机器人三定律,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过程。
展示法:展示古代各种典型机器人的图片,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古代典型机器人的形状,了解其作用。
播放《机器人管家》《德国大众汽车厂机器人杀人事件(20150701)》《机器人三定律》《家政服务机器人》等视频片段,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为机器人建立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讲授法:结合教材中的图例,解读教材中的内容,介绍部分古代典型机器人的作用、现代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的机器人在功能上的差异,解读机器人三定律内容及建立该定律的重要性。
交流、讨论法:同学间交流、讨论要建立机器人三定律的必要性;讨论机器人具有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的含义,它为什么会对周围环境信息做出判断、处理和决策。
任务驱动法:从熟悉的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及机器人应用情况,说一说生活中机器人会扮演什么角色。
评价法: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完成任务情况予以适当评价.鼓励学生参与交流评价和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互联网环境。
转播控制系统。
2.资源准备。
古代典型机器人图片,《机器人管家》《德国大众汽车厂机器人杀人事件(20150701)》《机器人三定律》《家政服务机器人》《i国演义·木牛流马》视频片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