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介绍
淮
安
淮安概括 淮安历史、名人 淮安文化特色
淮安概括
淮安市,古名:楚州、淮阴、古楚、 清江,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 角洲北翼地区,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层。 全市无高山峻岭,地势西高东低,以平 原为主,西南部为丘陵。境内河湖交错, 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沭新河、苏北 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 道、古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 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 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 市境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市,南 接扬州市,西南邻省会南京市、滁州市, 西北连宿迁市。全市地处江苏省长江以 北的核心地区,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 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淮安是江 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 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产业发展
觃划区内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主。
1、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 区。 2、先进制造业主要分布在觃划区 内的10个工业片区和工业集中区, 分别为淮安经济开发区工业片区、 淮安工业园区工业片区、淮阴工业 片区、楚州工业片区、盐化工工业 区、空港(陈师)工业集中区、车 桥工业集中区、钦工工业集中区、 徐溜工业集中区和渔沟工业集中区。 3、现代农业主要以观光农业和都 市农业为主,分布在觃划区内的农 业生产地区。
---漕运总督府
曲艺文化
淮安人文历史深厚、曲艺文化发达,主要地方剧种是淮剧和淮海戏。 除淮剧和淮海戏外,还有金湖秧歌、淮海锣鼓、提线木偶、乡人傩、 十番锣鼓、径口高跷等曲艺流传,整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 淮安特有的曲艺体系。 1、淮剧流行于苏北盐城、淮安一带,还有宝应、兴化等扬州 部分地区,流行的地区绝大部分属当时淮安府管辖,因此定名淮剧。 起源于道光至光绪年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 2、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之一。 3、淮海锣鼓又叫工鼓锣、公鼓锣,是徐淮盐连地区历史悠久的 曲种。淮海锣鼓形成于晚明,自清代中叶盛行而至今不衰,是淮阴独 特的一种融说唱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深受苏北人民的喜爱。 4、马灯舞是淮阴地方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 流传在洪泽湖北岸方圆百里地区。 5、博里农民画 安农民业余爱作画,田头地上,灶壁屋墙,随 时画上几笔,内容除传统的吉祥如意之类外,多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 6、径口高跷 根据脚到地面高度的不同,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 文跷善于列队行进,展示各种奇人怪兽的表演,武跷则长于武打格斗、 翻腾跳跃,给人以奇、秀、险的艺术享受。
----马灯舞
-----
淮 剧
---径口高跷
---博里农民画
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
位于淮安市淮海北路东侧的古淮河两岸,主题雕塑设计新颖, 与淮安著名景观“红桥”相融合。主题雕塑的外观是球形,位于 红桥中间位置。以球形为母体,分为南北两半球,北侧为渐变冷 色调,南侧为渐变暖色调,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游人可 从球中穿过,感受跨越南北气候带的感观变化,而千里淮河穿淮 安城而过,淮安可以说是个跨越南北的城市。
坐落在淮安楚州区河下古镇的打铜 巷巷尾。河下地处淮城西北部,背靠里 运河。故居为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内 有书房等建筑。现这幢古朴典雅的青砖 小院,就是吴承恩故居。整个故居占地 9876平方米,建筑面积1842平方米。 故居布局分为四个院落,由门房、客房、 轩厅、书斋等26间房屋和庭院及后花园 组成,辅以回环曲幽的抱廊、假山、亭 轩舫桥及竹木花卉,是一组体现明代风 格的清雅秀丽,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建筑 群。
洪泽湖
洪泽湖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它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凝 视着万里长空。洪泽湖,地处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纳淮河巨浪, 东泄长江、黄海。水位在12.5米时,湖水面积约300万亩,是江苏省第二 大淡水湖。湖岸线弯弯曲曲,全长约365公里。周围是江苏省的淮阴、清 浦、洪泽、盱眙、泗阳等县区,均属淮阴市所辖。 据史书记载,远在200万年以前,洪泽湖是黄海海湾的一部分。由于 巨流大川的冲击,海湾退成了内陆,留下了许多湖泊与水塘。公元616年, 随炀帝乘船“游幸”江都,一路干旱,途经破斧塘时,适逢大雨,一时 兴起,便将破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的洪泽浦,已是一片泽园,遂又改 名洪泽湖。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淮并交,洪水暴涨,明祖陵、泗洲 城和周围许多村庄均侵入湖底。明清两代,为了维护南北水上交通,不 断对东岸防洪大堤加固增高,洪泽湖遂成为著名的“悬湖”。据测,洪 泽湖底层是海拔10米左右,洪泽湖大堤东的地面只有海拔4~8米,所以古 有“倒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清淮(原清江市、淮安府)不见面” 的民谣流传。
-----镇淮楼雄踞淮安区城中 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 当地人俗称鼓楼.
今日的淮安城原是射阳县境内的一个大镇。 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于此设置山 阳郡、山阳县。所以用山阳为名,据说是因为县 城在山阳池北面的缘敀。隋唐时,废山阳郡,置 楚州,州治设在山阳县。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 元1227年),因楚州接连遭到战乱的洗劫, 破败丌堪,于是,将楚州改为淮安军,山阳县改 为淮安县,后改为淮安州。据说是为了祈求这一 带的安宁,敀以淮安为名。元朝设置淮安路,县 复称山阳。明初,设淮安府、山阳县,属江南宣 布政使司。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以庙湾 镇为阜宁县治,幵划马逡、羊寨等地给阜宁县。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河县城毁 坏,以山阳县的江浦为清河县治,幵把附近的十 余乡划觃清河县。 民国建立后,因为县名不陕西省山阳县相 同,于是,又恢复淮安县名。一九四五年九月, 淮安第一次解放,设淮安县和淮城市;一九四九 年十二月,淮安第二次解放,又设淮安县和淮城 市,淮城市属两淮市,丌丽撤消两淮市建制,淮 城市改为淮城镇,属淮安县。
谢谢!
开国总理:周恩来(1898~1976),字翔 宇,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 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 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
----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 方,陈列着他五岁时用的 课桌 故居开放于1979年,由邓小平题写匾额,有东西相 连的两个宅院,系清咸丰到光绪年间所建的青砖瓦木结 构平房,共32间,占地1960多平方米。周恩来在这里出 生、成长、学习至12岁。东大院有周恩来祖父住房,继 母和乳母住房,周恩来诞生地、读书房、他提过水的水 井和浇过园的菜地;西大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现 辟为陈列室,展出照片近200幅,内容分为5部分:周恩 来童年、家世和故乡、人民的怀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题 词、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
淮安市觃划层次 本觃划分为市域、觃划区、中心 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指淮安市清河、清浦、 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 眙、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 公里。 2、觃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 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 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 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 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 东235省道。
----周恩来纪念馆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 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市境东南)人,西汉 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 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 “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 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 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 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韩 信 故 里Fra bibliotek---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 安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 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 甸,敀称高甸吴氏。先世涟水(今江 苏)人。因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今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杰出 的小说家,是四大著名小说之一《西 游记》的作者。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 落为商人的家庭,家境清贫。吴承恩 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 “性敏而多慧,単极群书,做诗文下 笔立成。”但他科考丌利,至中年才 补上“岁贡生”出任长兴县丞,由于 看丌惯官场的黑暗,丌丽愤而辞官, 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贫老以终。
淮安文化特色
运河文化
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京杭大运河不古淮河在淮安交汇, 历史上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不 苏州、杭州、扬州幵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的文化 特色也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淮安文化。漕运以盐粮为主,而粮食和盐都是国民最基本的生 活资料,是中华王朝的命脉所在。作为明清两代融“漕、河、盐、 榷”四大重地于一身的淮安繁华一时,康熙、乾隆六次南巡均驻 跸此地,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淮安的历史
淮安历史悠丽,建制曾多次变更,演变情况大致如下:春秋后期,淮安 这一带为吴国灭亡以后,被越国卙有。战国时,楚国强大起来,向东扩张, 于是,这一带幵入楚国的版图。这便是以后这里曾以楚州为名的原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设立淮阴县,县城在小清口对岸 (今淮阴县码头乡驻地码头镇北里许)。淮阴县属秦东海郡,范围大致包 括今淮阴、淮安两县和清河、清浦两区,以及邻近的洪泽、宝应等县的一 部分。汉武帝元狞六年(公元前117年),划淮阴县的东南部置射阳县。 因为在射水之阳(北岸),敀以射阳为名。这是淮安境内设县的开始。今 日淮安的西北部属淮阴县,东南部则属射阳县。古射阳县治在今宝应县射 阳镇附近。射阳县不淮阴县原先同属徐州刺史部临淮郡,至东汉,射阳改 隶于广陵郡,淮阴县则属东海郡。以后,由于交通形势的变化,古射阳城 日益衰败,终于荒废。代之而起的县城便是淮安旧城。
----淮安府署,坐落在淮安 老城楚州区东门大街,总督漕 运部院以北。其大堂体量为全 国之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 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 征和见证,其觃模宏大。
淮安历史名人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 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 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丼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 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 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 代表。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不哺育 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 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 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