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4幼儿观察的发展及感知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观察的发展及感知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的发展
第二节幼儿观察的发展及感知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目标:
了解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掌握感知觉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
幼儿观察的特点
感知觉的基本规律及现象
教学难点:
感知觉规律对幼儿教学的启发
教学时数:3学时
作业:详见“学生作业”部分
教学反思:
观察的发展对幼儿成长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的幼儿教师应当了解幼儿观察发展的规律,制定适宜于幼儿的教学措施及策略。

在幼儿观察的发展过程当中,恰当的运用感知觉的基本规律会对幼儿教学设计起到帮助作用,因此在本节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应当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到幼儿园当中针对幼儿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计划用3学时完成。

儿童观察发展的特点1学时,感觉规律与幼儿的活动1学时,知觉特性与幼
儿的活动1学时。

学前儿童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能力的发展,对于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观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五个方面。

观察目的性的发展
低级水平: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容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教师的引导:提示幼儿观察的任务,提示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
高级水平:能够根据观察任务,克服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说明:由于幼儿在观察过程往往会忘记自己要观察的是什么,也就是观察目
的不明确,甚至有些低年龄段的幼儿还不能够接受观察任务,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实际状况制定难易度相适宜的观察任务,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当发现幼儿注意力转移或是分心时,及时提醒幼儿记得要去观察什么,逐步培养幼儿带着任务进行观察的能力。

观察持续性的发展
幼儿的观察时间普遍较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小班幼儿观察时间可以维持6分钟左右,中班幼儿观察时间可以维持7分钟左右,大班幼儿观察时间可以维持到12分钟。

影响幼儿观察持续性的因素有两个:
(1)明确的观察目的会提高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
(2)幼儿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观察持续的时间更长。

教师的策略:
首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合适的观察活动,选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观察对象;
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其次,在观察任务开始之前向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观察细致性的发展
幼儿在观察时往往比较笼统,只看事物表面和明显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幼儿学会细致的观察。

【教学案例】:利用找茬游戏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
说明:找茬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因此观察维持的时间也会较长,因此在游戏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图片,养成幼儿观察细致的习惯。

观察概括性的发展
观察的概括性指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于幼儿的思维水平较低,因此幼儿观察的概括能力也普遍较低。

以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为例,低年龄段幼儿往往只能孤立的认识图画中的事物,高年龄段幼儿也只能感知到图画中事物间表面的、空间位置的联系。

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图画、阅读绘本故事时,应当详细讲解图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起幼儿观察的概括能力。

【举例】:鼠小弟的苹果
说明:在给幼儿讲述绘本故事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应当非常的详细生动,同时注意语速要放慢,保证幼儿能够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图片中各事物间的联系及含义,从而使观察的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观察方法的发展
幼儿的观察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从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二是从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

结合这种发展的趋势,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

【小资料】:适合幼儿掌握的观察方法
(1)在阅读时,用手指指向阅读的对象;
(2)一边观察一边自言自语;
(3)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往下、从外到里)进行观察。

说明:找茬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方法。

在找茬游戏当中,教师可以教幼儿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图片(如从左往
右,逐行扫描),从而成功的完成游戏任务
感觉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举例】:视觉-从明亮的室外进入黑暗的房间,需要一段时间慢慢适应黑暗,反之亦然;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感觉对比
同一感觉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觉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先后对比(又称为相继对比):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举例】:吃过糖之后再吃苹果,苹果的味道怎样?喝完中药之后再吃苹果呢?
同时对比: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举例】:马赫带现象
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感觉剥夺
把被试置于极少有刺激作用的实验环境中,使其极少有可能产生感觉,并要
求被试呆的时间尽量长久。

长时间处于感觉剥夺环境下,被试会出现视错觉、视幻觉,听错觉、听幻觉; 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主动注意涣散;思维迟钝;暗示性增高;神经症征象等。

感觉超载
与感觉剥夺相反,用各种刺激物集中刺激感官,导致个体感觉不适。

【举例】:噪杂吵闹的环境容易导致人心烦,情绪不良。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当中组织教学活动、布置环境、设计教具时,应当结合感
觉的规律特点,制定更加科学的、适宜于幼儿发展的方案。

知觉特性与幼儿的活动
知觉的选择性
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选择性的应用
知觉选择性反映了个体在知觉事物时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区别越大,越容易被区分。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材料时,应当重点突出教学的内容,好让幼儿能够辨别区分,从而将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内容上。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知觉整体性的应用
幼儿在进行观察时,掌握一定的观察规律和方法有必要的,恰当的运用知觉的整体性来呈现教学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有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理解性的应用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深刻、越全面,知觉也就越来越迅速、越完整、越正确。

因此教学中呈现给幼儿的材料,如果超出了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那么幼儿就难以去理解。

【举例】:城市里的幼儿和乡村的幼儿,生活环境不相同,知识经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应的教学也应有所不同。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

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知觉恒常性的运用
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在幼儿的绘画教学中,掌握知觉的恒常性,对于幼儿的构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