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五章:基因表达调控真核生物
分子生物学课件第五章:基因表达调控真核生物
1
(3)足纹法(foot printing)
原理:蛋白质结合到DNA序列上,可阻 止核酸酶对其的降解。 方法:DNA序列与靶蛋白进行孵育,再用 DNaseⅠ进行切割,电泳,分析图谱。 应用:确定DNA结合蛋白的识别序列。
1
(4)凝胶迁移率(gel shift assay) 或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
原理:蛋白质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后,迁移率 会发生改变, DNA-复合物或RNA-复合物比非结 合的探针移动得慢。
方法:纯化的蛋白或细胞粗提液和同位素标记的 DNA或RNA探针一同保温,聚丙烯凝胶电泳,放射 自显影。
应用:研究DNA结合蛋白;RNA结合蛋白和特定的 RNA序列的相互作用。
1
(三)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B.糖基化。 ③配体结合 :(核受体超家族) ④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2)反式作用因子作用方式
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元件结合如何影响到 远距离RNA聚合酶结合并影响其调控基因?
1)成环(looping) 2)扭曲(twisting) 3)滑动(sliding) 4)Oozing
(3)反式作用因子的组合式调控
• TATA因子与TATA盒结合, 形成稳定的转录复合物,介导 RNA聚合酶Ⅱ分子转录。
• RNA聚合酶Ⅱ识别并结合以 上 蛋 白 质 -DNA 复 合 物 。 形 成 闭合复合物,DNA双链没有打 开,不能启动转录。
真核基因开放的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图
• 转录起始因子与RNA聚合酶 结合,使DNA部分双螺旋解开 成为开放的转录起始复合物, 转录开始合成RNA。
基因表达的调控不是由单一的反式作用因子 完成而是几种因子组合,发挥特定的作用。
4.转录水平研究方法
(1)报道基因分析法
原理:将调控序列克隆到含有报道基因的表达质 粒中,再转染细胞,通过报道基因的活性可检测转 录活性。 应用:启动子活性的检测 常用的报道基因:Luciferase (荧光素酶)、
GFP(绿色荧光蛋白)、
GCGCGCGC
Gene
DNA 甲基化研究分析方法
原理:甲基化通过影响染色质的结构而调控基因的
转录。通过研究启动子部位的甲基化状态来研究基 因转录活性。 方法:选用识别序列相同但酶切位点不同的对甲基 化敏感性内切酶对待测序列进行酶切。 应用:分析抑瘤基因表达下调的机制;
分析组织/发育阶段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机制。
碱性-亮氨酸拉链
•亮氨酸之间相互作用 形成二聚体,形成 “拉链” 。
•肽链氨基端20~30个 富含碱性氨基酸结构 域与DNA结合。
亲水性 疏水性 亲水性
DNA结合部位结构域
螺旋-环-螺旋(helix-loop-helix,HLH)
含两个双性α-螺旋,每3~4个氨基酸含一个 疏水性残基,中间为非螺旋环区,内含一个或多个 能阻断螺旋的氨基酸残基。
2.基因表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时间性:个 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基因表达的种类和数 量是不同的;空间性:在不同组织和器官 中,基因表达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3.转录和翻译分开进行 真核生物DNA在核 中转录生成 mRNA,穿过核膜至胞质指导 蛋白质合成;转录和翻译不是同步进行的, 受多层次调控。
4.初级转录产物要经过转录后加工修饰 初级转录产物为核不均一RNA (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 hnRNA)
在结构上含有与DNA结合的结构域。
(1)反式作用因子根据作用方式分为三类:
①通用转录因子。普遍存在的转录因子。如TATA box结合因子 TFⅡD、GC box结合因子SP1 等。
②组织特异性转录因子。与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 有很大关系。
③诱导性反式作用因子。活性能被特异的诱导因子 所诱导。
(2)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 )
当细胞对某种基因产物需要量剧增, 单纯靠调节其表达活性不足满足需要,只 有增加这种基因的拷贝数。
不适当的基因扩增可导致某些疾病的 发生。
3.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ment)
指某些基因片段改变原来存在顺序而重新排列组 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转录单位。调节表达产物多样性。
V
J
C
V
JC
V
J
C
内部剪接位点:内含子部分切除或外 显子部分保留
RNA合成起始所必需的因子。TF不依赖 RNA聚合酶而独立地结合DNA,在转录过程 中促使许多RNA聚合酶分子与启动子结合。
(2) 转录因子结构
TF
DNA结合域
转录活化域
结合其它蛋白质结构域 (如,二聚化结构域)
TFⅢA结构域示意图
TFⅢA肽链的指结构 域含有9个指,与相 应的DNA序列结合, 指“尖”可以进入 DNA双螺旋的大沟或 小沟。但羧基端不具 有指结构,是RNA聚 合酶Ⅲ和其它的转录 因子相互作用的部位。
1.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转录起始前复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和转录起始复合物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complex, TIC) 的形成。
真核生物RNA pol不与DNA直接结合, 而需要依靠众多的转录因子。
2.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2) 增强子(enhancer)
位于启动子上游或下游并通过启 动子增强邻近基因转录效率的DNA顺 序,增强子本身不具备启动子活性。
(3) 其他元件 包括负调控元件和终止子等。
负调控元件: 沉默子(silencer) 或衰减 子(dehancer)
真核基因内能抑制基因转录的DNA序 列,与反式作用因子相互结合而起作用。 不受距离和方向的限制,并可对异源基因 的表达起作用。
5.染色质结构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常染色质中疏松状态的活性染色质是基因转 录前在染色质水平上独特的调控机制。
组蛋白与DNA结合与解离是真核基因表达调 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非组蛋白主要作为反式作用因子调节基因表达。
(二)真核生物基因转录调控 以RNA聚合酶Ⅱ为例
1.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2.顺式作用元件 (cis-acting element) 3.反式作用因子 (trans-acting factor) 4.转录水平的调控机制
3ˊ端加尾:转录后在mRNA在3ˊ末端加上 50~150个腺苷酸,即poly(A)尾。
意义:保证mRNA在转录过程中不被降解。
2. mRNA前体的选择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1)mRNA前体的剪接 真核细胞基因表 达所转录出的mRNA前体在剪接酶作用下, 有序删除每一个内含子并将外显子拼接起来, 形成成熟的mRNA,这一过程即为剪接。
真核Ⅱ类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图
①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 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其上 游-25~-30 bp 处富含TA的典型元件“TATA”盒。核心序列为 TATAAAA,功能:确定转录起始位点并产生基础水平的转录。
②上游启动子元件( 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UPE) 包 括 通 常 位 于 -70 bp 附 近 的 CAAT 盒 (CCAAT) 和 GC 盒 (GGGCGG),功能:调节转录起始的频率,提高转录效率。
1
5.不存在超基因式操纵子结构 真核生物基因 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6.部分基因多拷贝 某些基因以多拷贝形式存 在,如组蛋白和 tRNA等,这样既可满足细 胞的需要,也是表达调控的一种有效方式。
单顺反子(monocistron)
编码一个多肽链的DNA的序列 区域,相当于真核细胞的一个基因。
单顺反子mRNA (monocistronic mRNA)
1. 5ˊ端加帽和3ˊ端多聚腺苷酸化及意义
5ˊ端加帽: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mRNA在转录后, 在5ˊ端加上7-甲基鸟苷 (m7GPPPmNp-)。
意义:保护转录体mRNA不受5ˊ外切酶降解, 增强mRNA稳定性,有利于mRNA从细胞核向胞 质转运,促进mRNA与核糖体结合(通过帽结合 蛋白介导完成)。
SEAP(分泌性碱性磷酸酶)
1
(2)DNaseⅠ超敏感分析法
原理:转录活跃区域对核酸酶作用敏感度增加,经 DNaseⅠ消化常出现长短不均一的100-200 bp 的 DNA片段,说明此 DNA 受组蛋白掩盖的结构有变化, 出现了对DNaseⅠ高敏感点(hypersensitive site)。 方法:用 DNaseⅠ处理细胞核DNA,再用合适的内切酶 进行消化,电泳分离,转膜,用靶基因的探针进行 southern 杂交,根据片段大小推测基因调控区的位置。 应用:确定基因启动子内调控区的位置。
DNA Promoter
Gene
transcription
mRNA 5′
3′
translation
Protein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一)基因组DNA水平的调控
1.染色质的丢失 不可逆的调控。 线虫 胚胎期:1090个细胞 成 虫:959个细胞 131个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凋亡
2. 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
2)转录活化结构域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domain)
①酸性α-螺旋(acidic α-helix domain) 能非特异 性地与起始复合物(如TATA盒结合因子)相互作用 发挥转录活化功能。
②富含谷氨酰胺的结构域(glutamine-rich domain) 最强的转录活化域之一。
终止子
在模板DNA分子的5′端转录终止信号。 通常具有po1yA尾的基因终止信号为G/T 簇,例如在SV40中的AGGTTTTTT序列为 终止转录调控元件。
3.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