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代谢控制发酵1(1)

代谢控制发酵1(1)


从微生物发酵的历史角度看,最早的微生物发酵是一个自然 发酵过程,如古代的酿酒技术、酱油、食醋酿造技术等;现代微 生物工业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控制发酵,如有机酸发酵工业、 酶制剂工业、生物医药工业等
抗生素发酵也属于代谢控制发酵的范畴,但目前许多发酵试 验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大部分试验都是靠经验及推测来设计, 通过结果来进行验证。主要原因是由于抗生素属于次级代谢产物, 生物合成途径比较复杂,代谢机理有的目前还没有搞清楚;其次 是由于中间代谢产物种类繁多且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每 种物质的流向不止一条,这就使得微生物的即时代谢状态很难被 把握,即检测手段缺乏的问题。 如目前我们在头孢菌素C的发酵试验及生产中,常用的一些 检测指标如:PH、总糖、氨氮、溶氧、菌浓、还原糖、空气流 量、罐压、转速等,都与头C的生产速率及最终产量没有直接的 关联,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指标,不到发酵结束很难准确预测发酵 结果的好坏。例如有些批次效价很低,但各种消耗并不低,各项 检测指标也正常,发酵失败的原因就很难分析(营养物质没有用 于产物的合成)。
代谢控制发酵
1.关于代谢控制发酵的几个概念 2.研究代谢控制发酵的意义 3.主要代谢底物的代谢途径及其联系 4.自然发酵实例 5.代谢控制发酵实例
一.代谢控制发酵的几个概念 1.代谢
代谢也叫新陈代谢,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大方面。分解代谢又称异化作用,是指 由复杂的营养物质分解成简单化合物的过程;合成代谢也称同化作 用,是指由简单化合物合成复杂的细胞物质的过程。
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在严格嫌气 条件下进行发酵时,其生成途径由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酸、丁酸、 二氧化碳和氢气,当pH值下降至4-4.5时,还原生成丙酮、正丁 醇和乙醇。通常以玉米为原料,利用生产菌分泌的淀粉酶进行边 糖化边发酵。溶剂比例因菌种、原料、发酵条件不同而异。正常 情况下丙酮、丁醇和乙醇的比例为3:6:1。近年来选出的菌种,可 使丁醇产量提高至70%。按发酵方法可分为间隙发酵和连续发酵,
发酵液溶媒浓度为2--4%。生成的溶剂利用分馏法进行分离、提 取。
五.代谢控制发酵 5.1 甘油发酵
甘油的工业生产方法可分为三大类:以天然油脂为原料的方 法,所得甘油俗称天然甘油;发酵法生产的称为发酵甘油;以丙 烯为原料的合成法,所得甘油俗称合成甘油。由于成本原因,目 前发酵甘油产量较少。 添加亚硫酸盐的甘油发酵法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研究 生产的,采用厌氧发酵法。目前工业生产上采用好氧发酵法,即 是在甘油发酵过程中通风,以减少酵母细胞的死亡率;另一方面, 在适当的氧的存在下,酵母细胞可以进行有限的有氧代谢,为其 自身的生长提供必需的ATP(甘油发酵不产ATP),目前各国都 在以甘油的好氧发酵为基础,以提高甘油产率、提高酵母的耐渗 透压力、提高甘油的总提出率为目标。 为最早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控制代谢发酵,控制机理也比较简单。
三.代谢控制发酵中关键物质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脂类、蛋白质,特别是 经过营养生长后,后期一般是利用糖类物质进行生命活动的维 持及代谢产物的生产,糖类代谢途径将绝大多数物质的代谢有 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 下面让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

糖类的分解途径一般包括:EMP途径、HMP途径、TCA 循环途径、乙醛酸途径、ED途径。
丙酮酸
糖异生
草酰乙酸
乙酰CoA
TCA循环
脂肪酸
a—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蛋白质
氨基酸
四.自然发酵实例
4.1乙醇及乳酸发酵 乙醇及乳酸是糖类物质经过厌氧发酵的产物。工业生产上酒 精生产采用酵母液态发酵,发酵温度在32℃左右,酒精浓度在8
%左右,一般不超过10%,因为高的酒精浓度对酵母本身有毒
害作用,但低温长周期发酵或固态发酵,可以得到较高的酒精浓 度,一般可达14--15%,高者可达18%,如南方的黄酒、加饭酒 等;高度白酒和食用酒精需蒸馏得到。 乳酸发酵一般采用根霉菌或杆菌,加石灰等碱性物质调 PH5.0左右,再提取酸化。 糖类物质的糖酵解途径如下:
三.代谢控制发酵中主要物质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脂类、蛋白质,特别是经过 营养生长后,后期一般是利用碳源类物质进行生命活动的维持及 代谢产物的生产,糖类代谢途径将绝大多数物质的代谢有机地联 系在了一起。 下面让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 糖类的分解途径一般包括:EMP途径、HMP途径、TCA循 环途径、乙醛酸途径、ED途径。


糖代谢途径:EMP,HMP,TCA,ED途径
葡萄糖 丝氨酸 半胱氨酸 丙氨酸 缬氨酸 亮氨酸 天的酰胺 天冬氨酸 赖氨酸 甲硫氨酸 3—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磷酸核糖 磷酸赤藓糖 莽草酸
组氨酸


苯丙氨酸 色氨酸 草酰乙酸 a—酮戊二酸 谷氨酸 谷氨酰胺 脯氨酸 酪氨酸
CO2
乙醛
NADH
NAD+
乙醇
乙酰CoA + CO2
NADH + H+
NAD+
乳酸
TCA循环


厌氧甘油发酵的缺点: a.菌体死亡率较高,碱性条件;无能量产生; b.转化率较低。每分子葡萄糖生成双分子的丙糖(两分子C3)的 同时,需要2分子的ATP作为酵解的能量(酵解的一、二步反 应),其中一分子的C3(3-磷酸甘油醛)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 生成一分子的丙酮酸,并生成2ATP;另一分子的C3(磷酸二羟 丙酮)被还原生成α—磷酸甘油,进而生成甘油。要保持甘油的 生成,必须有一分子C3(3-磷酸甘油醛)流向乙醛的生成方向, 葡萄糖的降解才能够达到能量平衡。以葡萄糖为原料的甘油的厌 氧发酵,产率不可能突破50%的转化率,加上酵母增殖需要消耗 一部分糖,发酵液中残留一部分糖,实际转化率远低于50%。
6---磷酸果糖
ATP ADP
组氨酸
ADP、AMP、 β-D-果糖-2,6-二磷酸是别构激活剂;ATP、H+是别构抑制剂 ATP/AMP比值对该酶括性的调节; 柠檬酸对酶的抑制作用
1,6----二磷酸果糖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磷酸甘油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甘油酸激酶 ADP ATP
甘油合成机制 酵母细胞内葡萄糖的降解如下: 在厌氧的条件下,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很强,菌体的代谢流流 向合成乙醇的方向,而磷酸二羟丙酮又可以迅速的在磷酸丙糖异 构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因此,在厌氧的条件下, 酵母大量的将葡萄糖转变成乙醇,而产物中只有很少的甘油,在 酵母菌的其他厌氧发酵产品中(白酒、葡萄酒、黄酒等),甘油 的含量也很少。要大量生成甘油,显然需要切断乙醇的合成途径, 方法如下: a. 向发酵液中添加适量的亚硫酸氢钠(NaHSO3),则有下列反应 乙醛 + NaHSO3 =乙醛亚硫酸氢钠加成物 b. 在碱性的条件下,则有下列反应(双分子歧化反应) 乙醛 + 乙醛 = 乙醇 + 乙酸 则,NADH没有受体,使得菌体的代谢流向合成甘油的方向进行, 从而生产大量的甘油。


好氧发酵 在适当(或者说有限的好氧)好氧的条件下,酵母细胞进行有限 的好氧呼吸,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可以通过TCA循环来增加其产 能水平,一方面减少3—磷酸甘油醛向乙醛方向进行,增加底物 向产物转化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了细胞能量水平,减少了细 胞的死亡率,有利于提高发酵的速率,缩短发酵周期。 这种有限的好氧发酵,使得丙酮酸进行TCA循环的同时,也增加 了TCA循环过程中的许多中间性产物的产生,这对于甘油的提取 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发酵
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代谢 产物的一切微生物培养过程(即生物反应过程)统称为发酵。其实 质就是利用微生物对生物基质进行一系列生物转化。
3.代谢控制发酵
代谢产物如乙醇、丙酮、乳酸等,微生物可以在特定的 外部环境下大量生成,这类发酵我们称之为:自然发酵。 有些产物诸如:氨基酸、酶制剂等,正常的微生物是不能在 培养基中大量的合成与积累,是需要通过:化学的、物理的、生 物的等方法人为的改变其原来的代谢途径,使之能够分泌并积累 特定的产物,这类发酵称之为: 代谢控制发酵 。其实质就是利 用一些手段干扰微生物正常的代谢途径,使之进入歧途,从而使 某种所需的代谢产物得以大量积累 。 二者区别:是否是正常生理状态下的 大量积累。 代谢控制发酵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环境控制及DNA分 子控制。


苏氨酸
异亮氨酸
鸟氨酸
羟脯氨酸 瓜氨酸 精氨酸

葡萄糖
磷酸戊糖途径 NADPH +H+ 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乙酰CoA
NADH + H+ NAD+
不饱和脂酰CoA 饱和脂酰CoA
CoA+Pi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甘油
脂肪
糖异生
NADH+H+
NAD+
ADP
ATP
磷酸二羟丙酮
糖异生
磷酸甘油
B—氧化
甘油
在对目的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遗传控制、代谢调节机制 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发酵进行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的调 控,避免研究效率的低下性及目标的盲目性,是今后生物发酵工 程的发展方向。 目前,对初级代谢产物的控制发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如氨基酸发酵、有机酸发酵、酶制剂发酵等,都已经形成了工业 化生产,而对次级代谢产物的控制发酵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抗生素发酵工业,对其控制代谢研究,目 前对基因工程关注比较多,但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及一定的设备 技术条件;企业对代谢控制发酵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环境方面 的,对配方优化、工艺的改进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从主要营养物质的代谢转换关系及几个生物发酵实例来 了解自然发酵和控制代谢发酵,熟悉一下控制代谢发酵的一些手 段和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