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第三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撰写理 论著作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宣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七届二中全会会场

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 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 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 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 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农民转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 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P80
解放区农民踊跃报名参军
送家属参军
第三,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特 别是敌我力量的对比状况决定的。 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 占据中心城市,实行残酷的统治, 而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 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 命道路的理论。
● 1928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一文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 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 因和条件。 ●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 文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武 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三者密不可分,是 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包围 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的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革命的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①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国情所决定的。近代中国 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 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 建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 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 无议会可用,工人没有罢工 的合法权利,人民没有言论 结社的自由。
——
毛泽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第一,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第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 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
第三,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 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革命理论。
1.统一战线 • 统一战线在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具有特殊性;
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导致中国革命
的长期性和残酷性;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革命发
展的不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大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第一
中国社会两头 小,中间大, 无产阶级革命 性坚定,但人 数太少,力量 薄弱
2、在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 共产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无 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必须保持党在 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3、必须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对资产阶级实现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无产阶级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 进步、中间、顽固三种势力。处理时必 须坚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 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 步探索的过程 。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中共一大成立后,我党注 重工人运动和民众运动
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使 我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 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夺取国家
政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去实现,革命的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 式
红一方面军第四军在检阅阵容
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 战略阵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赤卫队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实践 井冈山地区农民自卫军领袖
袁文才
王 佐
奠基阶段——井冈山时期
油 画 : 毛 主 席 在 井 冈 山 上

基本形成阶段——赣南闽西时期
中央根据地中心——瑞金全景
1919年毛泽东在《民众大联合》 中指出,改造中国的根本的方 法是民众的大联合。“种田的 要和种田的联合起来,以谋我 们种田人的种种利益;做工的 要和做工的联合起来,以谋我 们工人的种种利益——这样, 由许多小的联合,进为一个大 的联合”,实现了民众大联合, 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可能性和现实性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 民地半封建大国----根本原因
B、国民革命的影响----必备的客观条件
C、继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重要的客观条件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的主观条件
E、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最重要的 主观条件
东方不亮西方亮 黑了南方有北方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 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 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毛泽东
1930年1月

成熟阶段——1936年以后 标志道路理论的完整确立 并达到成熟
战争和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和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共产党人》 发刊词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 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抗日战争中的运用
1、统一战线有两个联盟:无产阶级和其他 劳动者的联盟,无产阶级和非劳动者之 间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主要指 工农联盟。 第二个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 产阶级的联盟。
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争取农民、 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巩固工农联盟,才 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 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 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 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采油完全的保 障。
三湾改编: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 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 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官兵平等
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
西江月 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对 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 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第二
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
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通过思想领 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 的。
人民战争的思想
三大战役中农 民的支援
3.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有利条件
第一,党有一个良好的思 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从一 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 开始就是按列宁的建党原则 阶级基础。 建立的。 第三,毛泽东同志的完整的 建党学说,为中国共产党 建设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我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我们有充足的力量 尊重他们的利益 我们对顽固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并 一步步取得胜利
孤立顽固势力,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有理 有利 有节
不同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
1924—1927年的第一次国 共合作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 民主统一战线
3.继续发展的革命形势
主观 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在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和 发展的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工 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这是中 国革命新道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 思想。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 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 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 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革命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客观条件
海陆丰武 装起义的 农民。
全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客观条件
全国都布满了干柴,革命 的星星之火必将成为燎原之势。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逐步
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始
了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新时
●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 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 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科 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 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 快发展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把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 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必然性
第一,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中 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 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 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 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 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要斗 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和
战争解决问题。
中国共产党发动城市中心暴动的教训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着重发动 工人转向主要依靠农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 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