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

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

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第一节我国设备管理的沿革解放以来,我国工业交通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从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到综合管理,即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现代管理3个发展阶段。

一、经验管理阶段(1949~1952年)从1949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前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交企业一般都沿袭旧中国的设备管理模式,采用设备坏了再修的做法,处于事后维修的阶段。

二、科学管理阶段(1953~70年代)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实施。

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开展了以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

这时,也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设备管理制度。

根据“计划预修制(IIIIP)”的模式建立各级设备管理组织,培训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骨干,按照修理周期结构安排设备的大修、中修、小修,推行“设备修理复杂系数”等一整套技术标准定额,把我国的设备管理从事后维修推进到定期计划预防修理阶段。

由于实行预防维修,设备的故障停机大大减少,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工业骨干建设项目的顺利投产和正常运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泛滥,使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设备管理工作也蒙受了重大损失。

当时,经济建设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重生产轻维修,挤掉设备维修搞制造;重使用轻管理,设备管理机构被撤消,管理制度被废弃,“小马拉大车”,随意拼设备。

其结果,导致设备大批失修、损坏,企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以后,1962年开始了“三年调整”,直到文化革命之前,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纠正了挤维修、拼设备的错误,恢复和发展专业维修工厂和配件生产工厂,整修了遭到严重损伤的机器设备,恢复各种规章制度,使设备的技术状况很快得到好转,设备管理工作逐步恢复正常。

同时在“以预防为主,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并重”方针的指导下,广大职工还创造了“专群结合,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定人定机”、“分级保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好经验、好办法,使我国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在“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发展。

文化革命的10年里,国家蒙受了极大的灾难,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又遭到了空前的损失:管理制度废弃,管理机构瓦解,管理人员流散,技术资料丢失,设备严重失修、生产濒于瘫痪。

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企业整顿、设备整修,设备管理与维修才逐渐重新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三、现代管理阶段(80年代至今)60~7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国际上设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出现了重大发展。

我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失去了一个发展经济的好时机,设备管理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我国发展经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一些企业和行业率先起步,引进国外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途径。

比如,1979年9月,机械工业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厂试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TPM)”的经验。

同年10月,机械工业部又派人去印度参加1979年国际设备工程会议,了解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状况。

从1979~1982年,该部先后在长春、株洲、银川、北京等地举办企业设备科长学习班,介绍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日本TPM等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一批企业试点推行,摸索经验。

航空工业部从1980年开始连续举办设备综合管理培训班,用3年时间把所属企业的设备副厂长、总工程师、机动科(处)长轮训了一遍。

编译出版了“国外设备工程译文集”’系统介绍国外设备管理。

并且总结出171厂等抓设备更新改造、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典型经验广为宣传,普及现代设备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与此同时,许多行业、地区也逐步开展了这项工作。

1981年4月,国务院领导对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作了重要批示。

从此,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十多年来,国家为改进设备管理做了大量工作: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1981年国家决定在国家经委内设立设备管理维修办公室(后改为设备处),作为统筹全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1982年建立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作为协助政府加强与企业联系的社会经济团体;1988年,国家又成立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从价值形态上强化对生产设备等国有资产的管理。

现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务院工业交通各部门都先后设置了设备管理机构及专职管理人员。

在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组织下,各地和各行业先后成立设备管理协会,专业组织也日臻完善。

2.制定设备管理法规1981年国家经委着手制定《国营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试行条例》,1983年发布实施。

经过3年试行,总结经验、修改补充,1987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

从此,我国设备管理工作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各地区、各部门还制定出条例的实施组则,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中央领导重要题词继国务院领导对胡厥文先生的建议作了批复之后,1986年7月,李鹏同志在全国第二次设备管理维修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特别是1990年7月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题词;更是集中体现了国家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关怀。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加强企业设备管理,提高企业装备素质。

李鹏总理的题词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维护设备完好,保护企业生产力。

等等。

近10位中央领导同志集中地对设备管理工作亲笔题词,不仅在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历史上没有先例,就是对于全国其他战线的工作,也不多见。

这些题词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充分肯定了设备管理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方向和任务,同时也给全国设备管理战线的广大职工以巨大鼓舞。

4.配合深化改革,推进设备管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经委曾于1982年、1986年和1992年三次召开全国设备管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围绕国家经济工作中心部署任务,强化措施,不断推进设备管理工作。

比如,宣传、贯彻《设备管理条例》,全面推行设备综合管理;落实厂长、经理任期目标和承包合同中的设备管理考核指标,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推进设备的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开展闲置设备调剂,提高设备利用率,配合“质量品种效益年”和“双增双节”活动,做好设备管理工作等等。

这样,设备管理工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自身面貌的巨大变化。

(1)设备技术状况明显改善。

据全国31个部委统计,设备完好率从“六五”期末的85%提高到“七五”期末的90%,设备故障停机率普遍下降。

(2)装备素质有了提高。

据冶金工业部统计,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设备在设备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1985年的13%提高到了1990年28%。

(3)目标管理、网络技术、价值工程、ABC分类法、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等设备管理现代化方法和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技术等各种维修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推进了设备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5.组织竞赛评比,树立先进典型国家经委、计委和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曾于1986年、1988年、1990年连续三届组织评选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活动。

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企业自下而上广泛参加竞赛,推动了企业深入贯彻《设备管理条例》,开展设备管理现代化,促进企业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三届评优1,涌现出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316个,其中56个是“三连冠”单位。

此外还有上千个部级、省级优秀单位。

这些设备管理的排头兵,为各行各业树立了学习样板,促进了全国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6.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推进现代设备管理需要有大批现代化的设备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

10年来,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与各级设协花大力气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宣讲试行条例和正式条例,普及现代设备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在职设备管理干部、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1984年,国家经委和航空工业部在西安成立了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作为国家培训高、中级设备管理干部、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基地。

8年来,该中心已培训各级设备管理人员5000余人;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在西北工业大学、江苏工学院首先设立设备工程与管理本科专业,现在全国已发展到6所高等学校;开办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修科的已有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长春地质学院、北京经济学院等16所院校;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1990年开始招收设备工程与管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

这些措施对于加速我国高、中级设备管理干部后续队伍的成长,起到了很大作用。

7.加强信息交流,发展国际合作在国内,《中国设备管理》杂志(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主办,1986年创刊)以及《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维修分会主办,1980年创刊)等刊物已经成为宣传国家政策,研讨管理理论与实际工作,交流经验、信息的重要园地。

在国际上,10年来我国已与欧洲国家维修团体联盟、日本设备维修协会、意大利维修协会以及瑞典、美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维修团体建立了联系。

多次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交流。

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设备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现代管理阶段。

第二节我国的设备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设备管理制度,其要点汇集在198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设备管理条例》之中。

《设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主要任务和要求。

它是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是指导企业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纲领,也是搞好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

一、《设备管理条例》的特点1.《设备管理条例》是适应我国四化建设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把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既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理论和实践,又总结和提高了建国以来我国设备管理的成功经验。

体现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符合我国实际,并具有一定中国特色。

2.《设备管理条例》针对我国设备管理的共性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具体的管理办法则由各行业、省市主管部门根据本行业、地区的特点分别制定(如《设备管理条例》的实施细则等),并由企业按照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这样,既坚持了原则上的宏观指导,又尊重了企业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

二、设备管理的方针《设备管理条例》规定,企业设备管理,应当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

这是我国设备管理的3条方针。

1.设备管理要坚持“依靠技术进步”的方针设备是技术的载体,只有不断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注入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保持企业1全国性评比理已暂停,但企业内部开展设备管理竞赛评比,仍然是一种可以继续采用的有效管理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