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隋朝1、建立时间:581 年(589年灭陈统一)都城:长安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年号:开皇3、隋文帝治国措施:①改革政权机构;②重视选拔人才;③大力发展农业;④减轻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4、开皇之治: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5、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1、建立时间:618年人物:李渊地点:长安2、贞观之治:时间:626年人物: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治国措施:(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国子学、太学)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和亲、封赏、迎击),改善民族关系。

(天可汗)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2课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一、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1、时间:690年国号:周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王景等有才干的人;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⑤减免赋税徭役3 作用: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开元盛世1、时间:712年,人物:李隆基(唐玄宗)年号:开元2、治国措施:①任用贤能(姚崇、宋璟)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③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了武则天的酷刑苛法;⑤倡导节俭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

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

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

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

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

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

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吐蕃1、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吐蕃的首领称赞普。

2、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定都逻些。

3、关系和亲:①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

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会盟碑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二、唐与南诏1、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2、蒙舍诏统一各诏,建立南诏政权。

太和城(云南大理太和村)3、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唐与回纥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关系:①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出兵助唐灭东突厥。

②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

3、唐朝采取哪些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经济文化交流、册封、和亲、会盟、直接管理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一、唐与日本1、唐朝时,日本派使节到唐朝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鉴真: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

他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唐与天竺1、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2、①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

②他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和他的弟子还把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③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④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学翻译家。

三、为什么说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表现:选官制度开放、民族政策开放、对外交往开放、文学艺术开放。

四、唐朝对外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唐朝自身有何重要历史意义?1、对外政策:开放。

2、主要表现:①日本遣使来华;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法;③玄奘西行取经;3、历史意义:①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②丰富了唐朝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第七学习主题: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1、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2、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3、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1、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订立“澶渊之盟”,从此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杨家将)。

2、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关系。

三、南宋和金的对持1、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黑龙江阿城)。

2、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掳走宋微宗、宋钦宗。

3、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赵构就是宋高宗。

4、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

岳飞是抗金英雄。

四、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的影响。

①战争给双方带来损失。

②和好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并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③北宋每年向辽夏交纳大量岁币,成为北宋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①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圩田、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苏州、湖州)。

③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在南方扩大种植。

④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①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行业。

②南方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中心;3、商业:①北宋时商业发达,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南宋时发行的纸币叫会子。

③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④海外贸易活跃,海港主要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市舶司管理二、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经过:从夏商到秦汉,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南移;唐朝中期后南移加快。

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2、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③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

3、南移表现:①南方水稻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苏州、杭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

②南方的手工业占有重要地位。

(棉纺业、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造船业)③南方的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④南方的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三、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实仰东南财赋。

”请回答:①“故都”指哪里,是今何处?(答案:东京。

今天河南开封)②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答案: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依托)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一、两宋时,城乡居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1、衣:主要布料——麻布,棉布逐渐多。

着行业装;女服样式最多;官民服不同2、食:①北:面食, 羊肉。

②米饭,面食比重大大增加;猪肉、鱼。

③普遍食用植物油(麻油)。

④城乡居民烧柴草,东京等地烧煤⑤出现素料仿制的菜肴,饮酒、喝茶盛行。

3、住:农民住茅屋,市民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家具种类繁多,高脚家具流行。

4、行:富人乘轿子、马车。

百姓乘牛车、驴车,骑马、骡、驴。

南方乘小船、海船。

二、城市生活:1、东京人口过百万,“夜市”连“晓市”,有娱乐场所“瓦子”、舞台“勾栏”2、临安:人口过百万;娱乐场所“瓦舍”多;摊点称行、团;茶馆多3、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4、宋代三大节日——元旦、寒食、冬至。

三、结合前课和本课的相关内容,概括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城市商业繁荣;)②经商时间长,夜市刚结束,晓市又开张;③娱乐活动商业化,瓦子,勾栏出现;(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④纸币的出现,方便了商业贸易。

(出现纸币;对外贸易活跃)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尊推铁木真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2、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元朝)4、文天祥是抗元英雄三、元世祖改革的内容:1、政治上:①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

②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

③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④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上: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

②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开凿两条新运河。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融合1、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

2、表现: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 被统称为汉人;形成信俸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3、黄道婆的棉纺织业技术学自黎族。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0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①政治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把进行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特务统治: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强化君权。

(朱元璋)锦衣卫、(之后)东厂、西厂③文化上:用八取士来培养和选拔皇帝忠顺的奴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④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二、清朝建立与君权的加强: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