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教学设计精品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的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第一课时乙烯。
在日常生活和本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石油和煤的用途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些认识,教材介绍了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它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乙烯的物理性质、分子的结构与组成、化学性质和用途。
本节课先从乙烯用途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探究]石蜡油分解实验中石蜡油分解产物的一些性质,例如:气体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点燃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对比得出石蜡油分解的产物除了烷烃之外还有不同的烃,从而进入乙烯的组成与结构的学习,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在此基础上学习乙烯的性质,而在讲授乙烯的性质时,又紧紧围绕乙烯的结构展开,强调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有一个键容易断裂的特点,进一步学习乙烯的两个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而加成反应也是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
本节在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中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基本的知识基础和主要研究方法。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第一节中以甲烷为例,学生掌握了简单烷烃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烷烃在物理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学习了认识某一类烃的方法,但需要对“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进一步强化认识;乙烯的教学都能起到这种作用。
另外,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的广泛应用,再学习它们的性质,初步学习如何进行理论与实际,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前一节课,学生也掌握了碳的四价理论,理解了饱和烃的概念,为本节课不饱和烃的引入铺垫基础。
了解不饱和烃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同时认识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烯的用途,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并掌握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和电子式和结构简式。
(3)了解并掌握乙烯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乙烯性质的科学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乙烯的结构出发, 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乙烯用途及化学性质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学会把生活和化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2)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存在—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深化学习具体物质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难点:从结构上认识乙烯的加成反应【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演示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资源】实验用品:石蜡油、碎瓷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管、滴管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展示环节二:乙烯的组成与结构让学生翻到课本第67页阅读石蜡油分解实验内容[提问]1石蜡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烷烃有哪些化学性质?[科学探究]教师演示石蜡油分解实验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安装好实验仪器加热碎瓷片,制取气体。
利用气体进行下列实验,1、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2、将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3、在导管口处点燃气体(要验纯),观察火焰燃烧情况。
[问题]1实验中,哪些实验现象证明生成物可能具有与烷烃不同的性质?2通过上述实验能否确定生成物是烷烃?学生回答问题1石蜡油的成分为液态烷烃混合物2烷烃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1.观察并归纳实验现象。
归纳现象:酸性KMnO4的紫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橙红色都褪去;气体燃烧,火焰明亮并稍有黑烟。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1烷烃如甲烷遇溴的四氯化碳或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不会褪色.2不能确定生成物是烷烃通过提问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学会总结归纳现象并了解烯烃的一些性质。
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问题归纳能力通过直观模型增强学生对乙烯的认识,帮3综合分析以上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读课本67页回答什么是不饱和烃和烯烃?根据烯烃的通式学生知道最简单的烯烃为乙烯,分子式为C2H4,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乙烯的球棍模型展示学生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根据手中的球棍模型写出乙烯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板书。
[问题]1甲烷的空间构型是什么?2乙烯空间构型呢?请同学们根据乙烯的结构分析写出乙烷的结构,完成表格乙烷乙烯3石蜡油分解的产物中主要是烯烃和烷烃的混合物学生回答碳原子所结合的氢原子数目少于饱和烃所结合的氢原子数目的碳氢化合物叫不饱和烃链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烯烃。
C n H2n(n≥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装乙烯的球棍模型分子式:C2H4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CH2=CH2学生回答1甲烷的空间结构正四面体2观察手中的球棍模型知道是平面分子,键角120°学生完成表格,展示学生成果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乙烯让学生学会化学用语的书写的技能。
进一步掌握乙烯的知识通过乙烯和乙烷的结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的空间结构属类构比较,提高学生对比分析能力环节三乙烯的性质[提问]乙烯和乙烷的结构中最大不同是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谓结构决定性质,乙烯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使乙烯的性质不同于烷烃,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性质呢?1氧化反应[问题]回顾一开始的石蜡油分解实验,点燃时的现象.[讲述]乙烯属于烃,知道烃燃烧能够生成CO2和H2O,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问题]为何火焰颜色会明亮并伴有黑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实验现象火焰明亮,有伴有黑烟。
学生回答:产生黑烟是因为含碳量高,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呈游离态学生回顾回答用酸性高猛酸钾来鉴别学会观察现象,从现象来写方程式掌握甲烷和乙烯的鉴别方法[讲述]利用甲烷和乙烯的燃烧现象不同可以来鉴别甲烷和乙烯,但一般不采用燃烧的方法来鉴别,请同学们回顾一开始的实验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讲述]把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中,会褪色练习2加成反应[讲述]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与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反应的实质一样吗?在这个反应中,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如何变化?动画展示:乙烯与溴单质反应的实质[讲述]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其实质是乙烯与溴单质反应,生成了无色的1,2-二溴乙烷。
这样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讲述]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让学生用球棍模型自己组装乙烯与溴单质的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让学生写出乙烯与H2、HCl、Cl2、H2O反应方程式倾听做笔记学生思考学生仔细观看动画演示四位同学上黑板分别板书H2、HCl、Cl2、H2O反应方程式倾听做笔记引出性质差异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乙烯与溴单质反应类型的深思加深对加成反应的理解3加聚反应[讲述]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平常用到的塑料袋的成分是什么?事实上它是通过乙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聚乙烯,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加成反应,[达标检测][归纳小结]请同学们回忆本节课讲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归纳。
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强化化学来自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的理念。
[布置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板书设计】乙烯一:乙烯的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2H4 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CH2=CH2二:乙烯的性质1氧化反应②酸性高锰酸钾2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3加聚反应【课后反思】乙烯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烯烃的代表物,因此我通过生活实例香蕉能否催熟水果来导入本节课,从乙烯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到渠成的学习本节课。
通过石蜡油分解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石蜡油分解产生了不同于烷烃的物质-烯烃,而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通过学生自己组装乙烯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感受一下键角、C原子与H原子的空间位置。
从而引导学生书写乙烯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对比乙烯与乙烷的结构知道乙烯比乙烷分子少两个氢原子,知道乙烯与乙烷的最大不同在于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双键的存在是否导致其化学性质与乙烷的不同,从而引入乙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明确乙烯属于烃,可以发生燃烧反应生成CO2和H2O,让学生尝试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对比分析CH4和C2H4燃烧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现象不同的原因。
对于乙烯与高锰酸钾的反应,不宜给出反应的方程式,但要告诉学生产物转化往往会有CO2;从而知道利用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只能用来鉴别CH4和C2H4,不能用来除去CH4混有的C2H4.于乙烯化学性质的教学,重点在CH2=CH2与溴水的反应,这个反应既可以用来鉴别CH4和C2H4,也用来除去CH4混有的C2H4,重点学习乙烯与溴水的反应类型,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其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为了加深对加成反应的理解,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球棍模型自行演示乙烯与溴水的反应过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书写此C2H4与H2、Cl2、HCl、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聚合反应,可通过讲述聚乙烯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其反应的实质。
当然教学过程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不敢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不能深入进行;但是因为毕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是自主性比较强,这样一来用时过多,导致最后课堂上当堂练习的时间太少,没有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练习。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是要不断实践和提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