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子昂诗歌鉴赏

陈子昂诗歌鉴赏

陈子昂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王运熙)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

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

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

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

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

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

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以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

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

用嫋嫋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然而嫋嫋秋风并不平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

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

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阎昭典)感遇三十八首(其四)陈子昂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这是《感遇诗》的第四首。

诗人拈出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夹叙夹议,借古讽今,抒写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

全诗质朴雄健,寄寓遥深。

诗中写了两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

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

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

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

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

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

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

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居然忍心吃儿子的肉羹。

骨肉之情薄到如此,这样的人,对别人岂能有忠心呢?一个怜悯孤兽,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却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

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何况对他的国君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

现在要研究的是:陈子昂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历史故事?他当时遇到了什么事,因而有感要发呢?原来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杀了太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

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大臣为了效忠于武则天,干了许多自以为大义灭亲的残忍事。

例如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以死刑,头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

陈子昂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十分愤怒。

但是他不便正面谴责,因而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谕诗。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说它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旨意的。

(施蛰存)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陈子昂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杀身炎洲里,委羽玉堂阴,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这是一首寓言诗。

全诗双关到底,句句是说鸟,也句句是写人。

诗一开始就突出了诗的主角──羽毛赤青相杂的翡翠鸟。

这种鸟生在南方,犹如诗人的出生地四川位于帝都长安的西南一样。

翡翠鸟筑巢在神话中名贵的三珠树上,犹如诗人的品格高超,不同流俗。

这鸟本由自在,雌雄双飞,不幸为美人所喜爱,比之于黄金一般,于是这鸟就倒霉了,犹如诗人不幸为武则天所赏识,不能不在她的统治下做官一样。

翡翠鸟为什么会被美人喜爱呢?由于它的羽毛长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饰临风招展,婀娜生光,又可以使美人的锦被结采垂花,斑烂增艳。

这两句比喻诗人的才华文采,被统治者用来点缀升平,增饰治绩。

所以作为鸟,就不免在炎热的南州被杀,而将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处,妆点在美人的头上与床上;作为人,就不免为统治者所强迫,名列朝班,丧失了在政治上抉择的自由。

有人要说,翡翠鸟既然知道自己将受到杀身之祸,何不远走高飞呢?可怜,这鸟儿巢居南海,还能算不远吗?没有用,虞人(周礼职掌打猎的官名)还是用罗网来找到了它。

这里比喻诗人虽想隐遁,但还是难逃统治者的笼络。

怪来怪去怪谁呢?不论是鸟是人,总是自己有了才华,反为才华所累,正如象有齿,麝有香,因而遭受到杀身之祸一样,看了这名贵小鸟的遭遇,那能不连声叹息呢?叹鸟即所以叹人,亦即诗人的自叹。

近人吴闿生认为此言士不幸见知于武后,宋人刘辰翁认为多是叹世,而卒不免,将陈子昂比为扬雄之不幸而作莽(王莽)大夫。

这些看法,都和诗人的原意是吻合的。

故事结束之后,最末第二句多材信为累,才把的正意点出。

一经点明,立即缩住,这正是寓言的手法。

这一寓言情节简单,但诗人叙述时却没有平铺直叙。

开首二句叙述翡翠鸟的安乐生活,第三四句立即以问句作一折,五六两句马上把首二句的和平愉快气氛打破,落入了残酷的结局,炎洲二字呼应南海,玉堂与珠树林对照,虽则两者都是豪华富贵的环境,而珠树林中是雌雄双栖,玉堂阴处是杀身委羽,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下文的叹息伏根。

七八两句,表面写得很繁华热闹,但美人头上、床上的旖旎葳蕤,是牺牲了双飞双宿的小鸟的生命换得来的,热闹繁华的背后,正是凄冷悲惨。

第九句照文理应该发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远走高飞呢?这里诗人用精简的手法,省去问题,而用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这两句答案,使节省掉的问题,仍能于无字句中托出,这里自问自答,又是一个折,然后落出正意:多材信为累,而以叹息作为结束,用珍禽两个代用词,反应起笔的翡翠。

多材信为累这一句,已由鸟说到人,平庸的写法,接下去可以发挥一下,而诗人却马上缩住,一笔扬开,仍归之于鸟。

短短十二句诗,艺术结构上却这样的起伏不平,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内在的怨伤情绪是很浓重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却采用了缓和的口气,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自是五言古诗的正声。

(沈熙乾)燕昭王陈子昂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这诗乍读平淡无奇,细想却含蕴深广。

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

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

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徙署军曹。

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

燕昭王,是战国时燕国的君主。

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碣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

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

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