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古茶树情况汇报提纲
一、基本情况
景谷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素有“林海
明珠、茶祖之源、芒果之乡”的美誉。
全县国土面积7550
平方公里,是云南省第四大面积县,辖6乡4镇、136个村(居)民委员会,1955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0.43万人,境内居住着汉、傣、彝、拉祜、哈尼、回、布朗等26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17%。
景谷拥有丰富的
森林、矿藏、能源、热区和旅游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894万亩,有林地827万亩,森林覆盖率74.7%,是云南省重要林浆、林板、林化产业基地。
有铜、铁、石油、煤炭、岩盐等
矿藏资源20余种,矿产地30余处。
水资源总量67.2亿立
方米,初步规划可开发利用27万千瓦。
热区面积732万亩。
景谷是普洱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曾发掘出全球唯一的、
距今3540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以及距今2700万年的
中华木兰化石,证实景谷是世界茶叶发源地。
多年来,通过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云南省
甲级卫生县城”、云南省“无毒县”、“平安县”等荣誉称号。
二、全县茶叶及古树茶情况
景谷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是普洱茶原料重要生产基地,特别
是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大力推广,景谷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已形成了规模较大、涉及面广、受益人口多,能有效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传统型农业支柱产业。
(一)全县茶叶发展现状
景谷县茶业种植品种主要以云南大叶群体种为主,现代茶园品种有地方良种秧塔大白茶、长叶白毫、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抗43号、矮丰、雪芽100号、紫鹃等,2011年9月全县共有10个乡镇111个村1144组2.6万户农户7.8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30.63万亩,采摘面积15.61万亩,盛产区收获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40公斤,绿毛茶叶产量4000吨,常年平均单价29元/公斤,产值达25191万元,其中,产精制绿茶750吨,平均单价105元/公斤,产值7875万元;普洱茶产量2340吨,平均单价74元/公斤,产值17316万元。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2家,其中,工商部门注册有法人实体44家,通过QS认证的有19家,符合普洱茶精深加工标准的企业14家。
(二)景谷古茶树资源情况
通过2010年对全县10个乡镇进行普查,全县共有人工
种植老茶园36268亩,其中100年以上人工栽培型古茶园30042亩;50年-100年老茶树(园)面积6226亩。
1.100年以上人工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正兴镇、威
远镇、景谷乡、民乐镇、凤山乡、永平镇、半坡乡、碧安乡
等8个乡镇的65个村396个村民小组。
其中正兴古茶园分
布于3个村,面积为4791亩,景谷乡古茶园分布于9个村,面积为12994亩;民乐镇古茶园分布于8个村,面积为1191亩;凤山乡古茶园分布于12个村,面积5747亩;永平镇古茶园分布于18个村,面积为2286亩;半坡乡古茶园分布于9个村,面积为343亩;碧安乡古茶园分布于1个村,面积330亩。
2.50年-100年老茶树(园)分布于全县10个乡镇67个村,面积6226亩。
3.古、老茶园茶叶具有品质优、口感好,生态无公害等特点,近几年来景谷老茶园茶叶最低价25元/公斤,最高价格达到200元每公斤,具有较好的市场优势,老树茶叶常年平均单产40公斤/亩,单价38元/公斤,2011年,全县共收获古、老茶园面积36268亩,产量1450720公斤,实现产值5513万元。
三、古茶园保护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县古茶树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发展和改革局、农业科技、林业、水务、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古茶树保护管理基金,专款专用,资金主要来源为:县级财政拔款,社会捐赠和其它资金。
(二)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古茶园管理
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县古茶树资源,我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1.调查摸底并建档。
安排专人对镇境内的野生茶进行调查,摸清具体分布地点、面积,进行核实、认定和登记,并建立档案。
加强对古茶树群落、古茶园以及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与监测。
2.任何部门、个人对古茶树进行迁移的,必须经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和批准。
3.县人民政府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支持科研单位对古茶树进行科学研究,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需在县林业和茶叶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古茶树资源的责任和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古茶树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4.未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禁止从事如下活动:(1)采集、加工、销售古茶树标本及产品;(2)砍伐、修剪、移栽古茶树;(3)对古茶树施用化肥料、农药等外来物质;(4)在古茶树林地内进行狩猎、放牧、砍伐、挖掘等行为;(5)在古
茶树周围新建房屋、修坟、立碑、砌坎、筑坝、取土、采矿、用火;(6)在古茶树周围排放废水、废气,倾倒废渣建对大气、水流、土壤造成污染的工厂。
5.禁止私自挖取古茶树树根、剔剥活树皮或移植重点保护古茶树。
6.严格审批各种建设和旅游项目。
在未经批准或不按批准的旅游开发规划、古茶树保护方案、环境管理方案施工建设旅游项目的,或者不按批准的古茶树保护方案、环境管理方案管理旅游项目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停工或停止营业,情节严重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大宣传,舆论监督
长期以来,由于对野生古茶的价值及保护意识上认识不足,造成部分野生古茶被当作木材薪柴砍伐,直至现在,才逐步对野生古茶的价值有了初步认识,保护意识才逐步加强,也正由于对野生古茶价值认识的提高造成了在对野生古茶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开发现象,为此我县加大了宣传的力度,广泛印发野生古茶保护的有关条例,加大对群众的法制宣传工作,加强舆论的监督作用,对宣传与监督结合,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技术培训
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茶农的技术培训,积极鼓励农户科学、生态环保的管理古茶园,并采用套种树种、
修剪、嫁接等措施提高古茶园茶叶品质及单产,增加茶农收入,提高茶农对古茶园管理积极性。
(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稳定
针对近年来景谷茶叶市场出现的少部分商家利用低质新茶叶冒充古树茶破坏市场的现象,县农业科技局综合执法办联合县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加大了茶叶市场监督力度,严厉打击不法商家的各种破坏古树茶市场稳定行为,维护了合法商家和茶农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古树茶声誉。
(六)打造品牌发挥品牌优势
鼓励县内有技术、有潜力的茶叶企业收购兼并乡、村茶叶企业,或者以订单、联营等方式加强乡、村小茶场的原料收购,加快推进行业整合,促进中小茶叶企业、优势产品和品牌集中,形成集约化生产经营,实现茶叶的优化配置和多元化经营格局,改变我县茶叶企业小、散、弱的局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
(一)茶农种植管理积极性低,毁弃严重
多年来,由于古茶园区茶叶产值、产量较低,造成大部分茶农不愿意再在古茶园内加大投入,甚至出现了毁弃老茶园,改植新茶树、改种松树、桉树、果树或直接废弃不管理,使部分老茶园流失现象。
(二)种植采摘及加工技术滞后
由于我县古、老树茶园多处于山区、半山区,大部分茶农文化水平较低,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还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虽然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农的技术培训,但是由于人力、财力有限,广大茶农的种植、管护、采摘、加工技术依然相对落后。
(三)古树茶价格不稳定
由于茶叶是非必需品,加上市场较庞大,造成茶叶市场价格不稳定,经过几次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波动后,群众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已有所挫伤。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不断增强群众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保护野生茶树资源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继续完善政策措施
为更好的保护古茶树资源,不断探索、完善各种政策、措施,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我县古茶树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政府配套,群众投工投劳和吸引商家投资等方式,加大古茶园区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将古茶园保护、开发
利用与我县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和中低产茶园改造项目整合,使古茶园区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减小茶农种植难度,增强茶农管理古茶树的积极性。
(四)加强技术培训
进一步加强茶农种植采摘和茶叶制品加工培训,通过对茶农的技术培训,使古茶园区古树茶产量、质量进一步提升,提高古树茶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市场监督力度
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的茶叶生产加工农机具和以外地新茶冒充本地古树茶,投机倒把等各种不法行为,维护广大茶农和合法商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