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

- 1 - 凤庆县文化资源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1、县情简介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西北部,跨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3′之间,东与大理州巍山县、南涧县相连,东南与本市云县毗邻,西南与本市永德县交界,西、西北与保山市昌宁县接壤。县城凤山镇居县境中部,东至昆明市500KM,南距临沧市政府驻地123KM。总面积3335KM2,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1公里。 全县辖13个乡镇,183个村、4个社区,46万人。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干凉同季,年平均气温17℃。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立体气候孕育了凤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赋予了凤庆丰富的生物景观。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大叶种茶的原生地之一。 凤庆县所处滇西纵谷南部,由于澜沧江及其支流顺甸河、黑惠江、迎春河切割,从北至南形成四大峡谷。西部地势较缓,呈波浪式向西延伸,形成以营盘为中心的中山丘陵盆地。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黄竹林,海拔3098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919米。县城海拔1578.8米。境内山脉属怒山、云岭两大山系。澜沧江以南属怒山山系,从南至北分布,主要有大雪山、万明山、黑龙潭山3支。澜沧江以北属云岭山系,从西北向东南分布,主要有光山梁子、金堂山、卡马山头、池塘梁 - 2 -

子、灵宝山、六五山等,连贯鲁史、诗礼、新华3个乡镇。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KM。 全县地表径流量20亿立方米,平均年产地下水6亿立方米。境内地热丰富,有沸泉2个,中热泉6个,中温泉2个,低温泉3个。森林以针叶树和阔叶树为主。 县人民政府驻凤山镇,邮编:675900。代码:530921。区号:0883。拼音:Fengqing xian。 2、历史沿革 凤庆,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濮人,是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目前全县有24种民族。 据记载,濮人曾参与武王伐纣,会战于孟津。凤庆唐属姚州,宋归永昌。元泰定二年(1325年),夷长孟氏,请求内附。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年),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为流官制,称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臵顺宁县。民国2年(1913年)废府留县,先隶迤南道,后属迤西道。民国18年(1929年),裁撤道署,直属云南省府。民国31年(1942年)属蒙化第五行政区。民国38年(1949年)属蒙化第十一行政区。1950年2月22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3月属大理专区。1954年8月26日改名凤庆。1956年改属临沧地区,1959年与云县合并 - 3 -

后又分开,分设凤庆建制至今。 3、行政区划 凤庆县现辖8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诗礼乡、大寺乡、新华彝族苗族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二、文化资源概况 (一)茶文化资源 1、滇红茶 凤庆是滇红茶的诞生地,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凤庆首先试制成功。据《顺宁县志》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今云南滇红集团凤庆茶厂),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凤庆是大叶茶发源地,适合生产红茶和普洱茶。从上世纪40年代起所生产的“滇红”就出口英美等国,产品包括滇红功夫茶、滇红碎茶等,曾先后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中国名茶、国家外事礼茶等荣誉称号。1986年生产的滇红茶被当作国礼赠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据说,英女王将“滇红”臵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凤庆也被称为“滇红茶乡”、“世界滇红之乡”。 2、太华茶 《徐霞客游记》载,梅姓老人曾以太华茶款待徐霞客。 - 4 -

3、百抖茶 凤庆的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是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当地的彝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百抖茶。 4、锦绣茶王 在凤庆小湾镇的锦秀村香竹菁(茶王村),有一株树龄有3200年的祖宗级茶树王—锦绣茶王,它是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它的树干直径足有1.84米,8个人才勉强围得起来。 5、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南线途经凤庆,因有澜沧江这一天堑,也因为凤庆县是全国重要的茶叶出产地,是著名的滇红茶的诞生地,茶马古道凤庆段就成为极其重要的一段。这一段以凤庆城(旧称顺宁)为中心,又可分为两条,一条是北道,从顺宁出发到下关,人称“顺下线”;另一条是西南道,被称为“迤道”。 其北道初为用竹筏在白鹦哥渡将骡马和货物分别横渡澜沧江后,经鲁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的茶马市场,销往康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顺宁知府刘青率军民在澜沧江上修建青龙桥后,马帮就经三沟水梁子,下新村街、过青龙桥、登骡马萎坡,又下鲁史、犀牛、横渡黑惠江抵下关。 西南道实际上是北道的延伸,其路线为从顺宁出发,经锡腊(今营盘),过德党、进镇康后出缅甸。西南道商帮大多以腊戌(缅甸)为终点,主要交易或以茶贸纱等。而北道商帮将茶叶及山货驮出去,又将布匹百货驮进来的同时,也将外面的新思 - 5 -

想、新观念、新事物驮了回来。北道对沿途驿站经济、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滇缅公路通车前,茶马古道凤庆段是滇西南一片联系北出下关、昆明,南进镇康,再西出缅甸的重要通道,乃至是滇西南一片联系中原和东南亚国家的动脉。这条茶马古道开辟于1328年,距今已近700年了。近700年来,无数的马帮来来往往,由北到南运进丝绸、运进百货、运进中原文化,又从南到北运出茶叶、运出药材、运出了山风野俗。至今,生存在茶马古道上的人都还在说:“旧时的马帮不仅为我们驮出了一方富裕,而且为我们驮出了一方文化。” 当时从凤庆到昆明一共18个马站,在凤庆有顺宁站、大寺新村站,鲁史金马站、鲁史街站和犀牛站。每个马站间大约15KM,正好是马帮一天的行程数。在茶马古道典盛时期,每一个马站都是一个商品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以致是经济文化中心。在凤庆境内的这段茶马古道上,最为繁荣的是鲁史镇和凤庆城。 6、凤庆大叶种茶 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种,是有性繁殖系品种。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原产凤庆县,主要分布在凤庆、云县、昌宁一带。植株高大,茶树最高达6m以上,分枝部位高,密度较稀,树姿开张或半开张,叶片呈水平或向上斜生。叶长12.6~20.5cm,宽5.2~8.1cm,叶形椭圆,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面隆起,叶色绿,富光泽,叶片较厚软,叶脉9-14对,叶缘呈波状,叶齿稀浅。预芽能力强,芽叶肥壮,色黄绿,多茸毛,持 - 6 -

嫩性强,1芽3叶百芽重平均98~170g。抗寒性和适应性较勐海种强,结实力较强。产量高,在良好培育条件下一般每公顷产量为3000kg左右。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春茶1芽2叶鲜叶含咖啡碱3.56%,氨基酸2.90%,茶多酚30.19%儿茶素总量134.19mg/g。198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 7、茶文化艺术节(红茶节)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是茶乡凤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茶文化艺术节(2012年5月更名为“中国〃凤庆红茶节”)。茶叶节是一个借茶叶贸易交流为主的经济文化交流会,每年都会吸引周边各县市许多客商前来贸易交流,同时也吸引一些边境上的外国客商,例如缅甸、越南等。茶叶节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宣传了凤庆的茶文化,促进了开发旅游资源和经济交流互助。 (二)旅游景点 凤庆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石洞寺景区、凤庆文庙、鲁史古镇、红龟山景区等为代表的景区景点,已逐渐吸引外界游客。目前,凤庆县尚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 凤山烈士陵园:在县城西凤山,海拔1750米,占地5184平方米。1955年由县委、县政府决定并报经省政府民政厅批准修建,筑有烈士墓17座,方形烈士纪念塔1座,塔碑刻有在征粮剿匪中英勇牺牲的46位烈士英名。1982年起,县人民政府逐年拨专款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地。 琼英仙洞:琼英洞群是凤庆的一大风景名胜,地处郭大寨乡。从古至今,琼英洞群吸引了许多旅游爱好者和探险者来到怒山余脉的褶皱深处探询“世外桃源”。琼英洞群以“险、 - 7 -

秀、奇、绝”而著名,洞内有许多石田、石乳及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和历代官员、名人的墨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为洞内的奇异石头,美如玉石,这个洞被人们称为琼英仙洞,所以郭大寨乡也就被人们称为“琼英乡”。 观音阁:在洛党镇大兴村对面的忙朵村后山坡,楼阁由何盛方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阁内塑有佛像,旁植花木,有坤道住持,风景幽美。 清真寺:一是营盘街清真寺,二是县城清真寺,均几经复修重建。为县内伊斯兰教活动的主要地点。 龙华寺:在县城内,僧人黎海门创建,塑有香山佛像、十八罗汉神像。 青龙山:在营盘镇东,有峭壁岩洞,古寺古木、自来水等。 文庙:位于县城,是祭祀中国传统文化先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整个建筑占地约12000平方米,有魁星阁、崇圣祠、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龙门、泮池等组成,布局合理,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及历史研究价值,是凤庆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现存第二大孔庙。 凤庆文庙始建于明万历34年(1606年),清康熙8年(1669年)重建,清光绪19年(1893年)全部完工。大殿悬挂有“圣集大成”、“斯文在兹”和“万世师表”的横匾,大成殿外悬挂有明朝“嘉靖大铜钟”一口。 石洞寺: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的洛党镇箐头村,建于清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