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一、思想政治教育名称和内涵的界定(一)四组名词的比较:(政治性质、工作涉及领域、工作对象)①政治工作: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锁江乡的党员和组织工作;②思想政治工作:指政治领域中有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③思想工作:做思想领域的工作,帮助人们正确地解决思想上、认识上先进与落后的矛盾;④德育:教育人们遵循和维护社会公德,具有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善恶观、是非观、人生观及其行为,以适应统治阶级和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涵义:1.一般涵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政党或集团组织展开的,对所属成员进行以政治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三种模式的比较:①政治工作模式(起源于军队的早起政治工作);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政党、集团、企业);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区别与联系(一)从实践形态到理论形态1.革命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贡献;2.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科学化的贡献。
(二)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关系1.理论形态是实践形态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2.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的区别与联系:①形态不同;②目的不同;③研究方式不同;④评价标准不同;⑤要求不同。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属性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政治性)(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1.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政治动员职能;2.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结构;3.思想政治教育的使用者是社会团体;4.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的思想,目标是人的价值观;(二)本质的稳定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功利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政治性(二)思想性:党的思想战线的工作;(三)教育性: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或社会工作的职能;(四)群众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普遍性;(五)实践性:现实的社会活动;(六)结合性:通过各种载体存在;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属性(一)社会科学属性;(二)运用科学属性;(三)综合科学属性;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一、研究意义(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三)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迫切要求;二、研究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4.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5.思想政治教育历史;6.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三、研究方法(一)历史总结法;(二)现状调查法;(三)比较借鉴法;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说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背景审视;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合理定位;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适合、接近的关系):①思想政治教育架子的客体是指主体的需要对象,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生直接关系;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是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的人;③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所建立的特定的主客体关系;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主体性;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指向是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意义。
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1.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富有肯定效用意义方面的涵义;2.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的正向正比关系;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历史认识一、革命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二、“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确认历程(一)“生命线”论断的提出(二)“生命线”论断的丰富和发展三、“生命线”的科学内涵(一)关于“生命线”涵义的不同观点1.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引导和其他的保证作用—张蔚萍2.思想上的保证作用(理论指导和思想引导)—孙其昂四、全面把握“生命线”论断(一)对“生命线”论断的否定观点(二)全面把握“生命线”论断1.从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来看:精神动力2.从改革开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看:方向保证3.从市场经济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来看: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保证4.区别看待“生命线”和“政治挂帅”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结构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结构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以主体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程度、领域、方式为成立依据;2.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结构:以客体的特征、性质、效用等对主体要求的符合度和对主体的影响为成立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2.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4.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1.满足人的精神需求;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的社会化;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政策依据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建立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部分)2.原理与应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应用)(二)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三)避免两种偏向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指导思想(一)从任务和环境来看: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指南(二)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来看(三)从改进和加强来看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政策(一)把握政策的内涵(二)认识政策的重要性(三)善于运用政策的功能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一、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二)人的思想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三)人的思想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二、关于人的原理(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人的活动与人的发展(三)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树立群众观点;2.重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三、关于思想与行为关系的原理(一)思想的涵义1.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和思考;2.支配人的行为的认识和观念。
(二)行为的涵义1.在外界环境影响下产生;2.受思想意识的支配3.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三)思想与行为的辩证关系1.思想支配行为;2.行为反映思想;3.行为反作用于思想。
B=f(PxE)B:行为;P:个人因素;E:环境因素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原理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五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创新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理论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内涵:1.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3.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现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4.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特征(一)客观性(二)抽象性(三)发展性(四)流动性:范畴之间相互辩证转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主要功能(一)认识功能:科学认识本学科的功能(二)方法功能(三)建构功能: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功能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建构原则一、实践性原则:1.检验;2.发展二、全面性原则三、开放性原则:1.坚持时代性;2.坚持全面性和联系性。
四、创新性原则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逻辑结构一、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二、中心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三、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传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四、结果范畴内化与外化五、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可能性、方法及其规律体系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可能性1.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的本质关系的存在;2.意识形态发展及其教育规律的客观性;3.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的客观性;4.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殊性和特殊的研究领域;5.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方法(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一般特性1.规律的客观性2.规律的内在性3.规律的稳定性4.规律的系统性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原则(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社会系统、人的系统):1.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环境规律)2.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前提规律)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本体规律)4.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与管理规律(条件规律)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一)社会觉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1.社会决定人的思想2.社会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二)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社会的规律1.人的思想对社会具有能动的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规范、调控社会关系(三)行为影响思想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规律(一)内化外化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规律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化—内化外化的过程2.内化和外化的关系(辩证统一)(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遵循内化外化规律1.积极促进教育对象进行内化2.善于引导教育对象现实外化3.树立教育对象是内化外化的主体的观念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规律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第一节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和方法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涵义(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涵义分析(从涵义理解):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人(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定义:人的思想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要性(一)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认识(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义1.有利于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方针;2.有利于针对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3.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识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思路(一)人和思想两个层次的认识思路;(二)系统论的认识思路(整体、结构、部分);(三)层次分析的认识思路1.从人这一层次上认识:社会分层2.从思想这一层次进行认识:思想分层(四)多学科的认识思路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中的人一、“管理人”理论的启示(一)“工具人”(二)“经济人”(三)“社会人”(四)“自我实现人”(五)“复杂人”(六)“管理人”理论的启示1.有借鉴作用,不能无条件推演2.无视人的需求3.研究需要联系社会背景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假设(一)“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传统观点1.从政治上划分人群2.从政治思想上分析人的思想3.用政治理论教育人4.育人目标中突出政治目标,要把人培养成为“政治人”5.“思想政治教育人”有政治需要(二)“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界定1.人2.强调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关系”3.认识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4.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思想政治教育人”与其他人性假设的区别1.“思想政治教育人”与“管理人”:前者范围大2. “思想政治教育人”与“经济人”:相互需要3. “思想政治教育人”与“政治人”4. “思想政治教育人”与“社会人”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中的思想一、思乡生成与变化的原因(一)思想与社会环境1.社会结构的变化2.社会组织的变化3.社会活动方式的变化(二)思想与生理、心理、行为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