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第二节心理过程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着重探讨人的心理的共同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情绪情感过程(feeling process)及意志过程(will process),即常说的知、情、意。

认知过程是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在认知输入信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等主观体验的过程;意志过程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维持这些行为的内部动力。

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是统一的整体。

一、认知过程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它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构成,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

(一)感知觉1.概念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如感受到一定的温度,闻到某种气味,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等。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却十分重要。

一切较高级的心理活动都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初源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人脑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常总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

单纯的感觉通常不存在,感觉一经产生,知觉也随之产生。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不能产生感知觉。

而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反映过程,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们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知觉需要借助个体的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更高阶段的认识。

2.分类(1)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感受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和作用,反映外部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其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于身体的表面,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

内部感觉感受身体位置和运动及内脏的不同状态,反映机体运动和内脏器官状态的信息,其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内,如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2)知觉的分类:根据知觉的对象,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上下台阶、穿越马路、驾驶汽车等,均需依靠空间知觉的判断。

时间知觉指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和周期性的反映。

人的时间知觉与当时的情绪、态度、身心状态以及从事的活动性质有关。

积极地参与紧张的工作,总感到时间过得很快;久病卧床的病人往往会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

运动知觉指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

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其中视觉起重要作用。

3.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的大小称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要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就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要引起一个感觉变化,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数量。

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阈限。

对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称差别感受性。

4.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从亮处进入暗室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一会儿就能看清了,表明感受性升高了。

温度觉、触压觉适应很快,如洗热水浴不久就不觉得烫,厚重的衣服久穿在身就不觉得重。

嗅觉的适应速度也比较快,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觉的适应不大明显;痛觉则很难适应,这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

如把同一个灰色小纸片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显得亮些,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则显得暗些。

先后对比,即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觉对比叫做先后对比。

吃水果时先吃酸的橙再吃甜的苹果,觉得苹果更甜。

(3)感觉后像:当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做后像。

后像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

其中,视觉后像表现得最为明显。

看电影、电视都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

而医院手术室里医护人员的工作服多采用浅绿色,也是利用视觉后象原理以缓解手术中医护人员的视觉疲劳。

(4)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称为联觉。

如红、橙、黄等类似阳光或者火焰的颜色,使人有温暖的感觉,被称为暖色;而青、蓝、绿等与海水、蓝天、森林的颜色相似,使人有清凉的感觉,被称为冷色。

不同的颜色还可以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

蓝色使人镇静,常用作医院病房墙壁的颜色;淡蓝色有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好处;紫色可使孕妇感到镇静等等。

(5)感觉补偿:指某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它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例如,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能学会通过声音来辨别附近的建筑物、地形等,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等,其听觉、触摸觉较常人更敏锐。

人的感受性也能在个体实践活动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钢琴家可以分辨两个相邻琴键之间的20~30个中间音,而一般人仅能分辨2个中间音。

5.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

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出来的叫图形,即知觉的对象,其他部分叫背景。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换。

由于知觉的选择性,才使人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刺激物上,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人们在刺激不完备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完整知觉的特性。

这是因为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联系。

过去经验的累积使人能在大脑中把这种联系保存下来,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会对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缺失的部分加以整合补充,从而把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在整体知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对象的关键性成分决定知觉的整体性。

对对象个别部分的知觉也依赖于对象的整体知觉。

对象的个别部分与整体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3)知觉的理解性:指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志出来,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人的知识经验不同,知觉的理解性也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如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形状恒常性。

在不同的光线下,同一个物体反射到人眼中的光有很大的变化,但它们的颜色看起来好像没有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

6. 感知觉与临床护理从护理的角度,感知觉的敏锐性会影响护理工作的效果。

如感觉敏锐的护士可以及时闻到异常气味及察觉病人神色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另外,护士可以针对不同病情的病人设计相应的护理环境,增加病人的满意度。

如,利用冷暖色调产生的联觉设计病房。

(二)记忆1.概念记忆(memory)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分类记忆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按记忆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image memory)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如对面容、声音、气味等的记忆。

护理学生学习解剖课时,亲自去实验室摸一下骨架,就是一种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logical memory)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学生学习医用数学、化学中的公式很多用到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emotional memory)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movement memory)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如骑车、游泳,一旦学会多年以后仍能操作。

很多的基础护理操作都用到动作记忆。

(2)按记忆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感觉登记,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映像在头脑中持续一瞬间的记忆。

其特点是储存时间极短,一般为0.25~2秒。

如果这些信息及时被加工,则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被遗忘。

另一个特点是容量较大,一般来讲,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可以被登记。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也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除了重要信息外,一般信息很快消失,如从电话薄上查到一个需要的电话号码后,立刻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事过之后,就记不清了。

其特点是储存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如果不复述,很快就会遗忘。

如果加以加工处理,就会转入长时记忆。

另一个特点是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所谓组块是指一个熟悉的单元,如具有意义关联的一些汉字、词语、名称等。

如,数字191419391945,对不留意的许多人而言,它是12个组块,而对熟悉战争历史的人来说,可能只有3个组块,因为1914.1939.1945分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开始和二战结束的年份。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也称永久记忆,是指信息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可因印象深刻一次获得,是个体积累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主要就是靠长时记忆中随时可以提取出来的知识和经验。

其特点是容量没有限度,时间很长,从1分钟以上到终生;最长的可以保持终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