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说明中观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二、佛教教育、教学1、佛之教育2、佛教教学三、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代)四、说明1、教育管理层的改造2、教育工作者3、受教育者五、结语关键词:佛教、教育、教学、问题、说明、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说明中观教乃教书,育乃育人,教育即教书育人。
现代佛学教育,在总体上看学院林立;在表面上看,气势不凡;在内容上看,水平不高,程度堪忧。
只有表面文章,没有内在的实际;只有总体上的多,而没有内在的精;根本经不起实际的考验,就这样的现实情况,还要出人才,出匠器,真乃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现代一词的时限是从一九八零年以来,因佛教院校在文革期间是全数被关,直到八零年才得以复兴。
这样,我就从此时开始说起。
)现代中国的佛学院(高、中、低)不下三四十所,就中级以上的就有一、二十所,此中有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金山佛学院,天宁佛学院,宝华山律学院,甘肃省佛学院,福建省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昌明佛学院,峨眉山佛学院,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陀山佛学院,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江西佛学院,江西尼众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重庆佛学院,湖南省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岭东佛学院,内蒙古佛学院,宁海慈云佛学院,天台山佛学院等等。
要罗列的佛学院,可能还不止如此,可就现代来说这些佛学院都算是有些模样的!如中国佛学院,可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现代佛学的圣殿,但因师资的不足,资金的缺乏,还是无法让这圣殿发光。
闽南佛学院,现代佛教教育的重镇,自1925年创办以来,可以说是人才辈出。
可是,在师资与资金都不缺少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师资素质不高,教学水平的低下,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业务能力较差的情况。
福建省佛学院,在已故的妙湛大和尚,圆拙律师的关怀下,已经成长成为一所比较正统的佛教学校,可是,师资与资金都不足,教学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普陀山佛学院,自成立以来,虽在妙善大和尚的支持领导下,已初具规模,但师资严重不足,僧源不够。
如上四所学院的简介,可以看到佛学院的一些现状。
从此,就让我来发表一些愚见吧!二、佛教教育、教学1、佛之教育台湾台北华梵学院院长晓云法师有一本著作——《觉之教育》,其认为佛教的教育是觉的教育,我很赞同这样的提法,并且我更认为,觉之教育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现代社会教育也是讲究这一点的,即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能自己去领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佛在两千五百年前便就利用这样的方法去教育他的弟子,而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佛子还没有学会这种教育,实在是令人悲哀的事情!佛经当中随处可见佛的教育事迹,如:A、《楞严经》中,佛问阿难“心”在何处,便有阿难的“七处征心”,使阿难真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心在何处。
要让有些人看来,佛法无聊,为什么不直接的告诉阿难,让自己的表弟如此难堪?也有人可能会说:“佛法逗,什么事都要为难别人一下”,可是,就会有一种深明大义的人,说佛如此的英明,能让阿难体悟真心,发明智慧,确实的了知楞严大定的意义。
B、《妙法华经》中的三周说法,佛为度有缘,而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说法。
第一周,度上根利众,佛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之理;开三乘之权,使其了悟一乘之实。
此时唯有大智舍利弗一人解悟授记,即法华方便品中所谈。
第二周,譬说周,乃佛对法说周不悟之中根者,更作三车一车之说。
初许三车是施权,后赐一车是显实,使之了悟一乘之理。
第三周,乃佛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之下根者,说其宿世为大智胜佛下之一乘机种,使彼等了悟宿世久远之机缘而得悟,此便是宿世因缘周。
佛陀在此不厌其烦的用这么多的方法去度众生,真是悲心可视呀!C、《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据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遍求法门要义,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复游行南方,先参德云比丘,次第辗转指示,终参普贤菩萨,即得一切佛刹尘数三昧。
善财如是历一百十城,参五十三位善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如现代所说的开放式教育一样,而这种教育方式在佛时便已说明了。
三个例子,可知佛教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佛陀是大智大勇之才,所以可如意说教,在教学中,有着高超的技能,能让成千上万的无数众生以“一音闻法,随类而得解”,这才是真实教育啊!2、佛教教学佛教的教学工作是无处不在的,所谓佛教的教即是教学的教,即用佛法的广大深理去教育无边的苦难众生,让苦难的众生能学习到佛法,能体悟到佛法,更能证佛之正觉法性。
佛自转法轮以来,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佛教就是以学院的教学方式来弘传的。
在印度,有竹林精舍,给孤独园,以及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学院,可能也是最大的学院——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分八大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载,本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医方、术数等。
盖本寺初期为唯识学派之中心,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一中心。
大乘有宗著名的论师,如護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担任本寺住持。
佛法初传中国,多数弘法活动是以讲经说法为主的教学式传播。
现存于云南的上座部寺院还保留着学校的功能,寺中的出家师父即是教学者。
历时有很多记载,文人骚客都在寺院中有初学的过程,到了明朝,便有了讲寺的出现,直至民国年间,中土兴起办学之风,就有了闽南佛学院、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院等。
关于寺院教学最明显的即藏地的诸大寺,每个大寺中都有自己的学院,学员都有上千人或几千人,并有辩经的地方,有正规的学制,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工作很成功。
三、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代)近期或是近年来,一直听到的、看到的以及我所想到的,都是“佛教教育”。
一个困扰着中国佛教的大题目,也是当今佛教的大难题!有不少教内大德、长老、法师和教外的教授、专家、学者,这些有识之士、饱读之士,纷纷润笔挥墨,为中国佛教教育献计献策。
有曰:“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么多的教内教外的人士,没有一个臭皮匠,个个都是诸葛亮。
但这些诸葛亮都是文字的,嘴巴上的,没有一个像臭皮匠那样实践出真知的!这也许是时代的“英雄”,只说不做?难以想象!有人有理想中的佛教教育,可是,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理想现实化呢?每日不甘默默的本职工作,到处开会、讲经、弘法。
当然,有理想是好的,开会、讲经、弘法也是为提高个人的自身水平和自身价值。
然而,本职工作都不去认真的做好,那理想不是妄想吗?那开会不也是混混吗?其它的也就不需说了!记得“理想者”讲课时,与学生漫谈,是真的“漫谈”,漫无边际的瞎谈,并不是以启发式的方法来谈论专题性问题。
这样学生上课确实很轻松,可是,学生得到什么了?作为法师的又给予他们什么了?理想化的东西是不可取的,应该把所想的,实践于自我的本职工作中,让学生、让自己都能得到受益,这样,才有说话的权力,空谈大家都会!甚至有的佛教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根本没有方法,就是一位“鸭工”,只会灌输,不知让学生消化;语言生硬,没有吸引力;动作死板,没有灵活性;上课只有理论表述,没有践实的论证,不让学生思考,不提问题等等。
不过,近来有不少让学生去学习中参与实践的说法,如禅修、念佛等。
可是,在这些法师的言论中,我感到理论是好的,但不合乎实际,就现有的佛学院来说,北京中国佛学院有禅修课吗?据我了解,没有。
中国佛学院的教学形式是比较趋向学院式的,如果这样,就应该开设禅修课(与丛林式学院的优点互补)。
有说没有禅修老师,我认为,最好的禅修老师是自己!而闽南佛学院,有些教育体制的问题。
闽院曾开设过禅修课,即禅堂晚间的养息香,可因一些领导不愿坐禅,虽有院长的努力可还是停课了。
现在闽院学生在学院内学习十分的紧张,根本没有什么闲暇时间,复习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禅修的时间?闽院的整体安排上,可以说是比较完善的,但说是正式学院,其内容设置还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现在最应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学院式与丛林式的优点存在于现有的院校中。
丛林的优点是重修重行,而学院式的重学重实践,从此中可以看到,俢与行都是实践的,只是学的矛盾比较大,而学习又是修行实践的前方便,无此,何谈修行实践?如此说,就可以互补了,但现有的学院都是丛林中办学院,最大的矛盾是怎样才能真正的结合,适应学生的学习,这样才是重要的,这点中国天台宗的教观双运早已解决了。
四、说明我认为现在佛教教育应从三方面去整治:1、教育管理层的改造首先,教育工作的好坏,大部分的关系是在于教育管理层的好坏。
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理念的教育管理层,绝对能办好佛教教学工作,这是我坚信的。
现在佛学院管理人员的素质跟不上,没有教育理念,没有教学思想,更缺少管理教学工作的能力!有的根本没有教育经验,或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心,只是过日为生而已!这样的管理人员能办好教育吗?有的思想观念十分的陈旧,认为自己的思维都是正确的,没有倾听意见的心情,以老为本。
如此的管理人员能够让佛教教育辉煌吗?还有的管理人员,真的没有做管理工作的能力,就算有思想、有理念也没有那份能力去实现它。
这样的佛教教育管理人员,怎能做好佛教教育的管理工作呢?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是佛教教育的根本,有些人都不如基本的教育者,又怎能去做管理工作呢?管理者是龙头,他是带动教育发展的驱动力,这是佛教教育的基础啊!大力的培养、选拔一批教育工作管理人员是当务之急!2、教育工作者佛教的教育工作者以法师为主,在家的学佛研究者为辅及一些社会课的老师组成教育工作的队伍。
(在此,我主以法师来说)出家的法师,在教育工作中,普遍只有教而没有育,即只有教书上课的工作,而没有育人的工作。
这样,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并不能称为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负责,只对书本用功,而不对受教育者负责,不能说是一个真正的,或是成功的教育者。
出家人有信仰,因为这个信仰而披剃出家,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没有让受教育者的信仰加强而是相反的减少了或是没有了信仰,那就是失败,就是误人子弟呀!更严重的是误了这些佛种子的成就,那可是罪无以赎呀!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教书育人的根本知识,还要有师表,即为师之表,这样才能有教育育人之说。
教育者应该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观察到教育的成效如何,没有心理学的知识,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者。
佛教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佛教教育者,应该好好学习佛的教育心理学,即“观机逗教”四字心理学的核心说,这四字看上简单,实际应用确是不容易,只有在长期的工作中,积极的锻炼,认真的观察学习,才能真正应用自如。
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图—1)。
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有显现的作用和隐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