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火郁发之

浅析火郁发之

浅谈“火郁发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本论原是阐述五运之郁的治疗,张景岳说:“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大抵诸病多有兼郁,此所以治有不同也。


从临床看,外感者六气皆可火化,内伤者阳盛、阴亏皆可表现为火热。

可以说,火热为病特多,且如景岳言“多有兼郁”。

火性炎上,喜升发,郁则不得升发而火病转盛,故必须发之”。

景岳又说:“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小肠、三焦。

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

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火有虚实,虚火由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所谓:“阴虚生内热。

”论其治,唐·王冰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又有“引火归源·导龙入海”法。

实火又分内外,属内者,亦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内经》说:“阳盛生外热。

”“气有余便是火。

”当属此类。

属外者,多是感受外邪所致,其中温热邪气为主,风寒暑湿燥皆可化火,所谓“五气化火”。

实火为病,或为阳盛,或为邪热,热势激荡,耗伤气血阴阳,同时使正气拂郁,
并往往正邪互郁,或郁在表,或郁在里,或郁在局部,若仅只以苦寒清泄为治,很难使疾病痊愈。

这就是《内经》“火郁发之”的机理所在。

故而历代医家为临床创制了大量“火郁发之”的方剂。

如麻杏甘石汤、升阳散火汤、防风通圣散、黄连上清丸、清震汤、海藻玉壶汤、火郁汤、荆防败毒散,等等。

皆以疏透宣发之品,开郁达邪,比如掀瓦救火,火有出路,不致横窜蔓延,同时又以苦寒清泄火热,愈期当速。

若火热郁于局部,攻冲肿痛,或与痰瘀结为有形,更是火郁明证,治疗必须遵“火郁发之”之则,才能痛止肿消,有形消平。

否则徒用专一清解,病必难除。

临床中常用的反佐法,是从反面来辅助主药,起着更好的疗效。

佐金丸方,黄连六两用姜汁炒,吴茱萸一两盐水泡,其中黄连苦寒泻火降逆为主,少佐吴茱萸之辛温以开郁散结,合而奏清肝泻火、开郁散结、下气降逆之功效。

观前贤疗疾,多以辛温开郁散结、破阴行阳之品,如吴茱萸、细辛、肉桂、川椒、干姜、附子等,其中有引经作用之一味或几味,加入大队或重剂苦寒药中,所谓反佐,达到同气相激、郁闭开而杀药(祛邪的清解药)入,而收良好疗效。

如此同样具“火郁发之”的含义,是“火郁发之”原则的具体应用。

临床寒凉药反佐用的较少,但理无二致,也是取其同气相激、郁闭开而杀药(祛邪的温热药)入的作用,或谓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为阴寒所格拒,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病例:张某,女,32岁,瓷厂工人,1993年10月8日初诊。

近年来,头顶及两侧时感疼痛,腰及小腹胀坠隐痛,时缓时急,小腹尤甚,且触压痛。

皮肤怕触凉水,畏风冷,饮食尚可,大便一般,小便短黄,带下黄白相兼,量中等,月经紊乱,每潮量少
色黯,性生活接触痛,性欲减退,脉弦滑,舌质红、苔黄白兼有,稍腻。

病程迁延年余,多方医治,反复发作,甚感苦恼。

几处医院皆诊为慢性盆腔炎,观前中医所处方药,多为疏肝泄热、利湿解毒、行气活血、养阴益气之品。

观其脉症,当属湿热火邪内郁之证,冲任为之失调之候,拟发火郁、清邪热为治。

处方:防风5g,荆芥5g,细辛3g,桂枝5g,干姜3g,川椒3g,当归6g,连翘6g,赤芍6g,黄连4g,黄柏8g,焦栀子8g。

服上方3剂,诸症大减,患者心悦,后连续六诊,随证稍行加减,共服中药22剂,年余顽疾竟获痊愈,至今未见复发,一切如常。

本文以“火郁发之”为中心,余则从略,如内伤发热的病因病理就很广,有劳倦、七情、房室、烦劳、食积、瘀血等等方面,凡有兼郁,皆宜并用“发之”。

再如外邪所致发热,在临床中又要注意到病在少阳、邪伏募原、湿热蕴结等病证,不忘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个根本法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