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B卷

语文版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B卷

语文版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指出下列词语中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 . 滂沱(pāng)摄(shè)影窥伺(sì)腼腆(miǎn)B . 名誉(yù )堕落(duò)慷慨(kāng)沮丧(jǔ)C . 耸听(sǒng)把柄(bǐng)恫吓(tóng)遏制(è)D . 污垢(gòu)喧闹(xuān)萦回(yíng)忧郁(yù)2. (2分)下列划线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是()A . 玉不琢不成器,年轻球员需要经过不断地磨炼,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

B . 面对诱惑,有些人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以致上当受骗,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 .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它的传承,新世纪的大学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D . 让我们扬起风帆,校准理想的罗盘,去迎接风雨,经受考验,切莫随波逐流,茫然前行。

3. (2分) (2017八上·乌鲁木齐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B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 . 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D .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4. (2分) (2017七上·青羊期中)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③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④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A . ④②③①B . ②④③①C . ④③①②D . ④③②①5.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B . 他对这件事本来就很疑惑,现在就更加疑惑了。

C . 我用儿童狡猾的目光察觉,他不像是一个狡猾的人。

D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二、默写 (共1题;共9分)6. (9分) (2017九上·南京月考) 用诗文原句填空。

(1) ________,风多杂鼓声。

(2) ________,儿童尽东征。

(3)轮台九月风夜吼,________,随风满地石乱走。

(4) 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5)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

(6)举杯邀明月,________。

(7)谁言寸草心,________。

(8)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

(9)历史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在于民心的向背,正如孟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

(请用《〈孟子〉两章》中的语句回答。

)三、阅读理解 (共3题;共42分)7. (15分) (2017八上·民乐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_③花之君子者也________ ④宜乎众矣________(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B . 宜乎众矣在乎山水之间也C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 . 濯清莲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 . 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 . 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 . 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8. (17分)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4题。

用文化产品彰显“存在感”更重要黄启哲①昨天,一张国内女明星的合照在媒体刷屏,“谁最美”“谁最时尚”被热议。

这张照片出自一年一度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

虽然是慈善舞会,却堪称时尚界奥斯卡,此次更是打出主题“中国:镜花水月”,要求所有嘉宾都要穿着中国风情的礼服入场。

这似乎也让更多“中国面孔”有了露脸的机会,除了超模刘雯和演员章子怡是慈善舞会的常客,巩俐、周迅、刘嘉玲、赵薇、李冰冰、范冰冰等中国明星均首次参加。

一时间,红毯成为女明星“争奇斗艳”的竞技场。

②红毯秀活动不仅能够赢得品牌厂商的赞助,也能为明星增加曝光率,成功制造话题,学会用世界通行的市场套路抢眼球,媒体应该为红毯秀上的中国明星和背后团队点个赞。

通过红毯秀进入国际视野,赢得在影视大片和世界媒体露脸的机会,是中国影视娱乐和时尚行业成熟的标志之一。

③不过,红毯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只会作秀远远不够。

作为演员,这些“中国面孔”在大片中的表现平淡无奇,在红毯秀上却趾高气扬。

有评论认为,“中国面孔”在大片中不过只是一个符号式的存在。

他们有的只在探路中国市场的“特供版”里惊鸿一瞥,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其他地区的版本里;有的不过是制片方添加“东方话题”的“佐料”,身上的东方符号有太多猎奇的想像;哪怕成了“主角”,有不少也没有存在感,因为这些角色从思维方式到言谈举止,都模糊了其文化底色。

究其原因,这些大片很少有角色是为“中国面孔”量身打造,而结合文化背景与人物个性,为故事主线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更是罕见。

还有一些“中国面孔”甚至没有作品,只是在各大电影节上“蹭红毯”,霸占红毯时间,甚至被质疑是否受到邀请。

④撕掉被贴上的标签,让中国元素在海外拥有更多底气和话语权,靠光鲜亮丽的造型,或赞助商的努力助推还远远不够,其身后中国影视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支撑。

华丽的娱乐盛宴过后,还是要回到文化产业和电影工业的范畴,让“中国面孔”不再只是“点缀”,而是成为大片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

⑤除了挤上红毯的“勇气”,更应有参与市场PK,瞄准海外主流市场的“野心”,以及广阔的视野和文化“底气”。

拿出作品,参与时尚产品和影视文化的竞争,才能让红毯上的中国明星更有“存在感”。

(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6日)(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本文是一篇时事评论,标题即论点,第①段以中国众多明星参加“红毯秀”活动的新闻引出论题。

B . 第③段首句“不过,红毯只是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只会作秀远远不够”承上启下,文章进入主体论述。

C . 画线句运用对比手法告诉我们部分中国明星擅长作秀,而艺术建树方面却很平常。

D . 本文论证严谨,既肯定了红毯秀的明星效应,又指出一些中国明星因没有成为大片主角而缺乏存在感。

(2)联系上下文,对加点词做简要分析。

(1)有的不过是制片方添加“东方话题”的“佐料”,身上的东方符号有太多猎奇的想像。

(2)除了挤上红毯的“勇气”,更应有参与市场PK,瞄准海外主流市场的“野心”。

(3)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④段的观点?请说出理由。

今年5月25日,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中国台湾的侯孝贤凭借《聂隐娘》捧回最佳导演奖,《聂隐娘》是“一部前所未见的武侠电影,一首古韵悠然的唐诗,以彻底的反叙事格局和极度写意的影像手法,表现神秘雅致的东方文化”,一定程度地为“武侠”这个丧失了活力的类型找到一个可以试探的方向。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让中国元素在海外拥有更多的底气和话语权。

9. (10分)鼾声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

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父亲。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①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的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

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

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

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色已深。

我打了个哈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

他说:“嗯,睡吧。

”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着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

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

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

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

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

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

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

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滑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②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1)本文以________ 顺序展开情节,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标志性词语。

________(2)文中加横线句“父亲……石头”表现父亲________ 。

此题考查比喻的作用,但需要结合语境分析。

(3)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的”表现了父亲________ 。

(4)这篇小说写“我”两次流泪:(1)第一次是因为;(2)第二次是因为。

(5)文中画波浪线处,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________ 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