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熄焦

干熄焦

干熄焦正常操作监视项目及调整方法
1 系统内部的压力
正常生产中循环气体系统各部位压力测点位置及调整方法如下:
No测点位置操作基准值调整方法
P1 预存室0 ~ -50Pa 调整修改预存室压力调整阀⑤的设定值P2 锅炉出口~ -2150 Pa
P3 循环风机入口~ -4900 Pa
P4 循环风机出口~ +7500 Pa
P5 干熄炉入口~ +9100 Pa
P6 锅炉入口~ -1150 Pa 参照2.3项的各种故障措施
(1)预存室压力(P1)
a.为使干熄炉口不产生烟尘,通过预存室压力自动调节阀来控制预存室的
压力,使其总是保持负压(包括干熄炉盖打开装焦时)。

因此,需要操作人员根
据干熄炉口的发尘状况,将预存室的压力调整到适当的数值。

b.预存室压力调节阀
预存室压力调节阀的基本功能参阅电气仪表操作说明书的有关部分。

c.在干熄炉的预存室上设置了2个互为备用的预存室压力测定管,平时只使用其中1个测定管,另1个测定管作为备用。

备用压力测定管需通入氮气吹扫,防止被焦粉堵塞。

(2)锅炉入口压力(P6)
通过管理锅炉入口压力,可以预测出干熄炉斜烟道内焦炭的浮动情况。

如果斜烟道内的焦炭发生浮动现象,锅炉入口压力就会比正常生产操作时的负压更大,通常会增大 -500Pa以上。

(3)差压管理
在正常生产操作中,通过对差压监视,可在某种程度上对干熄焦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预测。

常见的几种差压与异常现象之间的关系:
差压预测的可能异常现象
P6-P2 压损增加:小焦块和焦粉堆积在锅炉内,发生堵塞现象。

P2-P3 ①压损增加时:二次除尘器或管道内因焦粉堆积,发生堵塞现象。

②压损减小时:二次除尘器内旋风导向管等因焦粉磨损出现孔洞,造
成循环气体串漏。

P4-P5 压损增加:小焦块和焦粉堆积在热管换热器内,发生堵塞现象。

P5-P6 压损减小时:干熄炉冷却室内发生棚料现象。

上述差压的增减多随时间发生变化,应将日常生产数据输入表格绘成图形,管理其增减倾向。

最大处理能力下的温度、压力操作数值见附图2。

2 系统内部的温度
正常生产操作中循环气体系统各部位温度测点位置及操作基准如下:
No 检测内容操作基准
T1 锅炉出口温度~175℃
T2 干熄炉入口温度~130℃(目标值)
T3 冷却室下部(圆周4点)圆周方向温度应均匀(调整挡料棒)T4 冷却室上部(圆周4点)圆周方向温度应均匀(调整挡料棒)T5 预存室Max 1050℃
T6 锅炉入口温度~960℃
T7 缓冲料斗内的粉尘温度~200℃
T8 循环风机入口温度~160℃
T9 循环风机出口温度~180℃
T11 排出装置(中间溜槽)~200℃
T12 排焦温度(胶带机上)~200℃(设计值~180℃)
(1)排焦温度与锅炉入口温度的调整方法
排焦温度与锅炉入口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温度调整方法有四种,各种调整方法的温度变化如下:
1)在焦炭处理量一定时,用增减冷却循环气体量进行调整的方法。

冷却循环气体量排焦温度锅炉入口温度增加下降下降
减少上升上升
2)在冷却循环气体量一定时,用增减焦炭处理量进行调整的方法。

焦炭处理量排焦温度锅炉入口温度增加上升上升
减少下降下降
3)增减斜烟道处空气导入量进行调整的方法。

导入空气量排焦温度锅炉入口温度备注
增加无变化上升循环气体成分中CO、H
2
的浓度低时效果不大
减少无变化下降应注意循环气体成分中CO、H
2
的浓度不得超过2.1.4 –5)项的操作值
4)增减旁通风量进行调整的方法(仅在锅炉入口温度超过980℃时使用)。

旁通风量排焦温度锅炉入口温度
增加无变化下降
减少无变化上升注意事项:
①在实施上述各种调整方法时,应注意不能超出各自规定的温度界限。

②在实施上述各种调整方法时,系统内的压力平衡也会同时发生变化,
应特别注意锅炉入口处的负压不得太大。

(2)冷却室温度(T3及T4)
上述四种因素之一发生变化时, 干熄炉冷却室圆周温度分布T3及T4也发生变化。

因此,掌握日常的T3及T4温度分布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当温度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时或不能满足干熄炉操作制度要求时,则需要进行调整。

推测的原因及调整方法如下:
推测原因
调整方法大项目小项目
焦炭粒度分布发生变化1.装入布料器磨损,均匀布料
能力下降。

1.检查布料器的磨损情况,
必要时更换布料器。

2.焦炉的操作条件发生变化,
入干熄炉焦炭的粒度改变。

如:煤的配比,焦炉开工率发生变化。

2.焦炉的生产条件不能复原
时,应对循环冷却气量进行调
整。

焦炭在冷却室内的下降速度分布发生变化1.“挡料棒”端部磨损或调整
不充分。

1.更换“挡料棒”或进行再
调整。

2.供气装置严重磨损或变形。

2.用“挡料棒”进行调整,
年修时检查或更换供气装置。

冷却室内气流速度分布发生变化1.焦炭粒度分布和下降速度分
布发生变化后,气流速度分布
也发生变化。

1.进行上述几项调整。

2.调整斜烟道出口的气流速
度调节板的数量。

(3)干熄炉入口气体温度(T2)
干熄焦正常操作时,干熄炉入口气体温度控制在130℃左右,同时应考虑下列事项:
①如果入干熄炉的循环气体温度过低,循环气体中的水分及腐蚀性气体
就会结露,腐蚀金属构件。

因此,入干熄炉的循环气体温度不得低于
115℃。

②如果入干熄炉的循环气体温度过高,干熄炉的换热效果就差。

循环气
体温度上升多少度,排出焦炭的温度就会上升多少度。

入干熄炉的循
环气体温度可用热管换热器进行调节。

(4)缓冲料斗的温度(T7)
控制缓冲料斗的温度是为了保护粉焦输送设备不受高温的影响,粉焦应控制在200℃左右。

(5)排出装置中间溜槽的温度(T11)
排出装置通过压缩空气(或氮气)的密封与吹扫,可保证循环气体不泄漏,但万一发生泄漏,且循环气体成分中CO和H
2
的浓度较高时,可能在排出装置中会发生燃烧现象。

因此,在排出装置的中间溜槽上设置了温度检测,如果生产操作中该处的温度高于正常值很多,则应在现场进行确认。

(6)排焦温度(T12)
正常生产操作中排焦温度是由设置在运焦胶带机上的放射温度计检测的。


焦温度的设计值为180℃,保证值为200℃,因此排焦温度可按小于200℃控制。

如果排焦温度超过控制值,洒水装置就会自动工作,冷却输送机上的焦炭和胶带。

3 系统内部的流量
正常生产操作中气体循环系统各部位流量测点位置及操作基准如下:
No 检测内容操作基准
F1 循环气体流量通过调节循环风机的转速,达到规定的风量。

F2 导入空气量手动操作空气导入阀的开度,使循环气体成分中CO、H
2的浓度不得超过2.1.4 –5)项的操作值。

F3 旁通管风量当锅炉入口温度超过980℃时,手动操作旁通阀的开度,使锅炉入口温度低于980℃。

(1)循环气体流量(F1)
循环气体由循环风机升压,经热管换热器进一步降温后,大部分被送入干熄炉去冷却焦炭,少部分经常用放散管放散。

循环气体流量用设置在二次除尘器与循环风机之间的循环气体管道上的流量计连续测量。

由于二次除尘器前的循环气体管道与二次除尘器后的循环气体管道成90度角布置,因此二次除尘器后的两条循环气体管道中的气体流量不相等。

循环气体风量的确定,请参照2-1-2项“循环气体风量的确定方法”。

注:若要精确掌握循环气体流量,请不要使用循环气体管道上流量计的数据,而应由锅炉侧循环气体的入热和蒸汽发生量的平衡关系式计算得出。

(2)导入空气量(F2)
用导入干熄炉循环气体出口处环形气道的空气量来调节循环气体的成分组成。

通过中央控制室操作人员手动操作,调节空气导入阀的开度,调整导入环形气道的空气量以达到完全燃烧的目的。

采用完全燃烧操作方式时,环形气体中可的浓度应达到2.1.4 -5)项的规定。

燃气体成份CO、H
2
(3)旁通风量(F3)
当锅炉的入口温度高于980℃时,就需要参入经热管换热器进一步降温后的低温循环气体,以保护锅炉设备不致过热。

通过中央控制室操作人员手动操作,打开旁通阀,调整阀的开度,将少量的经热管换热器进一步降温后的低温循环气体导入环形气道,以达到降低锅炉入口气体温度的目的。

旁通的风量以锅炉入口气体温度在960℃左右为宜。

4 循环气体成分测定管
循环气体成分测定管设置的位置如下:
No 检测内容操作基准
A1 循环气体检测口(2处)
检测气体:CO、H
2
、O
2
调整循环气体成分达到下列数值:
CO:6%以下,H
2
:3%以下,O
2
:Max 1%(最好为0)
A2 排出装置周围
CO气体检测仪(设置在现场)按50ppm 报警设置
(1)循环气体成分检测管(A1)
在干熄炉入口部位的管道上设置了2处循环气体成分检测口(交替使用,氮气吹扫),在线连续检测循环气体的成分,作为斜烟道处导入空气量的依据。

(2)CO气体检测仪(A2)
排出装置的周围有循环气体泄漏的可能,故在此设置了CO气体检测仪,当CO 气体检测仪发出报警时,所有人员应退避到安全场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