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
面对社会矛盾的变化,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时代 的需求。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也,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儒学复兴的历史背景:
当权者治理社会的现实需求: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 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 术也……”
当权者对学术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践 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 所行,多不是。”
墨家:后继者匮乏,只有其思想中接近于儒 家的部分被吸收。
阴阳家、名家:被吸收进儒家学说之中,董 仲舒所开创的今文经学思想,有借鉴两家学 说的地方,被班固誉为“始推阴阳,为儒者 宗”。
二、经学与十三经
1、经与经学:
• “经”: 本义为经营;后来代指典籍。 • 经学的研究对象:
《诗》、《书》、《礼》、《易》、 《乐》、《春秋》 • 经学的影响:
一是如何解决先秦传统的各学派之间的纷争; 二是如何利用学术为现实的社会政治服务; • 两种思路: 一种是博采先秦诸子百家之长来构建新学术,代表 者是吕不韦综合百家所编纂的《吕氏春秋》; 另一种是发扬秦帝国固有的功利主义传统来建立新 学术,其典型形态就是秦始皇等人对法家学说的推 崇。;
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学术思想不同:今文经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 而古文经学提倡回归三代的王官之学;
推崇的宗主不同:今文经学推崇孔子,古文经 学推崇古代圣王。
3、经书的增益:
▪ 先秦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 ;
▪ 西汉五经:与六经相比,缺少了《乐》;
▪ 东汉七经 :在西汉五经的基础上,加入《孝经》和 《论语》 ;
▪ 唐初的九经:《易》、《书》、《诗》、“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
▪ 唐后期的十二经 :在九经的基础上,加入《孝经》、 《论语》和《尔雅》;
▪ 宋代十三经 :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加入《孟子》。
古代文化常识之“经、传、注、疏 ”
❖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从六经、五经、 九经、十二经,发展到最后的十三经;
“萧规曹随”的无为之治:
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曹参的理由:
“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 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 亦可乎?”
最后的结果:
“萧何为法,覯若画一;曹参代之, 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黄老学者与儒家学者的论争: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也,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归 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 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 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 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 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 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 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 “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 学者无言汤、武,不为愚。”
❖ “传”:指的是对“经”的补充和解释,仅 《春秋》这部经书,就有《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 “注”:也称“笺”,指的是对“经”及其“ 传”的注释;
国学知识讲座
联系方式:
余乐
第三讲、两汉经学
一、秦汉时期的学术转变: 秦王朝在学术统一上的探索 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 儒学的复兴与创新 二、经学与十三经: 经与经学 经学的派别 经书的增益 三、董仲舒与今文经学的独尊: 四、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
一、秦汉时期的学术转变
1、秦王朝在学术统一上的探索 • 两个问题:
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新语》)
2.汉初黄老之学的盛行:
❖ 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流行于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的一 种学术思潮,从表面上看,它假托黄帝、老 子流行于世,但其实是一种以老子道家思想 为出发点,另外吸收了部分法家学说和阴阳 五行学说而成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学说。
❖ 黄老之学的特点: 把道家的无为和法家的法治相结合,倡导上 无为而下有为的政治理念 。
3.儒学的复兴与创新:
汉初儒学不振的原因:
楚汉之争中儒家站在项羽一方:
“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 之。至其城下,犹闻弦诵之声;为其守礼义 之国,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以示鲁父兄, 鲁乃降。”
汉初的统治者缺乏良好的学术基础:
“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 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儒 生说也。”
政治、思想、文化、艺术
2、经学的派别:
今文经学(用汉代隶书写成)、古文经学(用 先秦篆文写成)
经书文本的不同:古文经学尊崇《周礼》和 《春秋左氏传》,而今文经学尊崇《仪礼》和 《春秋公羊传》;
研究方法不同:今文经学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 义和言外之意 ,古文经学重视对经书中的文 字、音韵、史料和制度的研究;
——董仲舒《天人三策》
儒家经学独尊的标志:
一是,儒家经学由于官学的地位而得到 广泛的传承发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和专门的学者队伍;
二是,儒家经学的实质精神开始进入社 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皇族教养、 官员选任、礼法建设上都开始发挥着指 导作用。
4.两汉时期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情况:
法家:初时附会于黄老之学,西汉中期以后 则融入儒家学说之中。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 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 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 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 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