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侦查与人权保障

技术侦查与人权保障

浅论技术侦查制度完善与人权保障九江县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科浅论技术侦查制度完善与人权保障内容摘要:侦查是刑事诉讼中最为重要环节之一,侦查权设立的价值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障人权。

最新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增设了“技术侦查措施”一节,对技术侦查措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

鉴于技术侦查措施对公民隐私权和自治权构成天然威胁的“现实危险性”,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技术侦查制度,以寻求犯罪控制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实现法治的真谛。

[关键词] 技术侦查制度完善正当程序人权保障技术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运用技术装备调查作案人和案件证据的一种秘密侦查措施,一般包括电子监听、秘密录像、秘密拍照、卫星定位,电子数据排查以及用机器设备对比数据等手段。

技术侦查措施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化和高科技化;同时恐怖犯罪、毒品犯罪、走私犯罪等有组织的犯罪在新形式下也得到发展。

“有组织犯罪对社会肌体的大破坏,它几乎对个人、集体和机构等社会组成单元都产生影响,但它同时也是无视法律的一种狡猾形式,它毒辣地利用公民的权利和宪法的保障来减少被侦破的危险,尽最大可能逍遥于法外”。

总之,新的犯罪方式日益向组织化、隐秘化、技术化发展,给侦查机关的侦查带来重重困难,严重影响到了侦查的效果,一些严重危害社会和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得不到及时惩处,这就提出了对这些新型犯罪最适合的法律与司法工具问题。

为应对犯罪形势的新变化,首先是在西方国家,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开始向技术化、高隐秘性方向发展,技术侦查措施应运而生并成为打击犯罪的一种重要的侦查手段。

一、我国技术侦查立法现状1993年国家安全法第10条和1995年人民警察法第16条分别授权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为侦查犯罪活动(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察措施。

2000年公安部颁布的《关于技术侦察工作的规定》对技术侦查措施实施细则进行了规定。

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侦手段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检察机关在查办自侦案件时,对贪污贿赂案件与重大经济犯罪案件经过严格的审批,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使用技术侦查手段。

但是该通知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也没有真正赋予检察机关决定与实施技术侦查措施的权力。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部分专门增加一节“技术侦查措施”。

该节实际上规定了三类特殊侦查手段,即“技术侦查”“秘密侦查”“控制下交付”。

新刑事诉讼法将技术侦查措施的授权从普通法律提升到国家基本程序法的高度,符合强制侦查法定原则,兼顾了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价值需求。

为规范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新刑事诉讼法对其适用的时间、范围、条件、程序、期限、证据效力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一)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时间限制:立案之后新刑事诉讼法第148条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只有在立案之后才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这就意味着,尚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不得申请采取技术侦查措施,防止侦查人员以办案为借口侵犯他人隐私权。

(二)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范围限制:重罪原则技术侦查措施在案件适用范围上有着严格的限制,只有重罪才可以适用,轻罪不得适用。

新刑事诉讼法第148条规定,只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以及“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才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另外对于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

(三)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条件限制:必要原则技术侦查以必要为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一般的侦查行为能够解决问题的就不能采用技术侦查措施,所以必须对技术侦查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四)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程序限制:严格批准和适用新刑事诉讼法第148、149、150条分别规定,技术侦查措施必须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才可以适用,未经批准不得自行适用。

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对象和期限执行。

(五)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期限限制:三月为期新刑事诉讼法第149条规定,技术侦查措施的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内有效。

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

技术侦查措施不得无限期适用,否则会使公民的隐私处于持续的暴露和不安全的状态。

技术侦查措施的有效期限为三个月。

有效期内,如果不需要继续采取的,应当及时解除;有效期满,如果认为仍有必要继续采取的,必须经过批准,而且每次延长的期限也不得超过三个月。

(六)技术侦查应当注意保密。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侦查人员对于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对于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与案件无关的信息和事实材料,应当及时销毁。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于技术侦查过程中知悉的有关情况也应当予以保密。

(七)采用技术侦查、控制下交付等特殊侦查措施所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并且规定为避免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

二、技术侦查制度完善探讨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虽然从上述七个方面对技术侦查进行了严格规范,但是不能否认,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方式的规定还很原则,未来还需要立法、司法部门通过法律解释进一步细化。

(一)适用范围问题新刑事诉讼法第148条规定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以及“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如何界定。

陈光中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采访时说过“立法部门一用了‘等’,实际上就等于明示实务部门可以增加其他严重案件,给公权力扩权、滥用权力留下了弹性空间”。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是否可以从法定刑上来规定,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笔者认为规定犯罪可能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时,经过严格审批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如何界定,这也是司法界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用技术侦查措施才能做到提高打击贪污贿赂犯罪及渎职侵权犯罪的有效性与切实保障人权的统一,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意见。

第一从犯罪主体的职务级别来考量。

一般来说省(市、自治区)管辖的厅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中央管辖的部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定为“特别重大”是没有争议的。

地级市、县(市、区)两级检察机关,查处一名处级、科级国家工作人员的贿赂犯罪,在当地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是“特别重大”的。

“特别重大”应以查办案件的检察机关级别加以确定,例如,作为县(市、区)检察机关,其单位行政级别为正科,能够查办一起正科级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或者侵权犯罪案件,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来说就是查办了“特别重大职务犯罪”,在立案后具备一定数额和有碍侦查的情况下,经过严格审批,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第二从犯罪情节来考量。

有的犯罪分子的级别不是很高,数额不是特别大,但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社会影响很恶劣。

例如,因贪污贿赂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利用职务侵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以及一些涉及民生民利的职务犯罪,也可以认定,但这要和犯罪数额、级别等结合起来,不然容易适用过宽,不符合立法精神。

第三结合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必要性来考量。

鉴于技术侦查措施是对个人隐私权、通讯自由等权利的限制和剥夺,针对具体案情,必须以必要为前提,不得滥用。

(二)审批、执行程序问题英美法系国家从近代以来,大力倡导“正当程序”(Due proess)观念,认为政府在处理有关人民生命、自由和财产问题时,必须遵守正当、合理的法律程序。

由于电子监听等技术侦查措施的采用往往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因而其采用受到更为严格的程序控制。

大陆法系各国在传统上虽无“正当程序”观念,在侦查的模式上也采用强化侦查机关职权,有利于打击犯罪的职权式侦查模式而与英美法系的对抗式侦查模式有别,但在技术侦查措施的程序设计上却与英美法系各国有诸多共同之处。

其根本指导思想均是:技术侦查措施以侵犯公民隐私等权利为代价,其采用应受严格的程序控制。

在新刑诉法出台之前,我国技术侦查手段完全由公安、国安部门掌握,对外秘而不宣,审批程序更不为公众所知。

这既不利于准确、及时打击犯罪也不利于保护个人权利。

新刑诉法专设一节对技术侦查进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立法界、司法界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是顺应法治发展的明智之举。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但对具体程序并未明确。

笔者认为应作以下规定:第一,明确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为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批和监督机关。

《宪法》、《刑事诉讼法》均明确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检察院内部设置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对有侦查权的主体的侦查行为实施监督,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对强制措施的审批和监督。

众所周知,逮捕措施是在刑事诉讼中对嫌疑人人身自由剥夺的一种最严厉的措施,在侦查阶段的逮捕由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批准和决定。

技术侦查措施也是对犯罪嫌疑人隐私权的一种限制。

而隐私权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人来说日益重要。

美国学者布兰戴斯和沃伦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论隐私权》一文中提出:“紧张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曾经推动过人类文明,但经过文明熏陶的人们,对于公开化变得更为敏感,因而隐私对人们来说变得更为重要。

”若由侦查机关内部审批,必然会造成技术侦查措施的滥用而侵犯公民权利。

第二,针对不同案件性质,对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批作出不同规定。

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需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审批程序为:根据案件需要,由承办人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批,单位负责人同意后报上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批准,上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在收到完备材料后48小时作出决定。

同意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由侦查机关在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后24小时内报同级检察机关备案。

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案件需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由承办人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经检察长同意后报上级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批准。

同意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由侦查部门在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后24小时内报本院侦查监督部门备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