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
论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
论 刑 事 诉 讼 中 犯 罪 嫌 疑 人 的 人 权 保 障
梁晓希
(中共娄底市娄星区委党校,湖南 娄底 41 7000)
摘要: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如何,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民主、进步、文明程度。目前,在我国的刑事诉讼 过程中,人 权保障问题已引起重视并制定了一些相关法规,但仍不够完善 ,我们应 从法律规定、司法程序、司法监督等方面完善刑事诉 讼中的人权保障机制,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刑事诉讼;人权;犯罪嫌疑人;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9 文献 标识码:A 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建立在市 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论基础上的个人自由主义原则;二是 与现代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观念。在现代社会,个人 作为独立平等的社会主体拥有不容忍国家公权侵犯甚至要求 国家公权加以维护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即使出于保护国家和 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也不 得侵犯 作为个 人应有 的基本 人权, 国家公权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在合理限度内依合法程序 行使,国家公权机关不仅不能肆意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权,还 要创造条件积极加以保护。因为即使公民涉嫌犯罪,在对其 作出有罪判决前,他所享有的基本人权仍受法律,尤其是宪 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保护,而且由于公民个人是处在刑事诉讼 这一特殊程序之中,他所对抗的是代表国家并有强制力的追 诉机关,他应被赋予各种防御权与救济权以保护自己享有的 基本权利。三是由刑事诉讼的目的所决定的,我国刑事诉讼 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促进文明的发展 和社会进步;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 正。根本目的实现有赖于直接目的实现,而直接目的应当以 保障人权,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作为终极目的,这是现 代人权观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人 权的保障有:一是实体权利,如生命权、人格权等;二是 程 序性权利,即宪法和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用来保护实体性 权 利,保障司法机关依法办事的基本诉讼手段。刑事诉讼中 犯 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目的能否实现及其程度取决于程序 性权 利的有效保障 和落实 。虽然 修订后 的《 刑 事诉 讼法 》 建 立 了控辩式的庭审模式,但是刑事诉讼仍是被追诉的个人同 作 为控诉方的国家之间的抗争,由于国家司法机关拥有强大 的 权力,犯罪嫌疑人显然处于孤立无援即处于弱势,根据民 主 宪政精神,必须从程序上约束政府权力,充分保障犯罪嫌 疑
三、完善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措施
为了适应国际上对人权,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的 人权保障不断完善的 趋势,结合 我国刑 事诉讼 的实际 情况, 笔者认为在时机成熟时可制定一部单行的犯罪嫌疑人 的人权 保障法以专门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各项权利及其法律保 护的程 序和 式。笔者认为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适应我国 国 赋予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 以沉默 权。沉默 权是 指犯 罪 嫌疑人、被告人 对 司法 人员 的讯 问有 权保 持沉 默,予 以 拒 情的基础上,完善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机制。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立 法现状和司法实践
( ) 犯罪嫌疑 人的 基本 权利、义 务,包 括聘 请律 师权 利和 年 月全国人 大八 届四次 会议 修订 的《 中 华人 民 � � 辩护权利。 ( ) 被 采取强 制措施 的理由和 依据。 ( ) 侦查 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与 年 《刑 事诉讼 法》 相比较, 进 终结的结果。告知的方法从实际效果上看,最好采用书面告 步很大,突出了人权保障特别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 权 益保障的内容,如确立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定罪权,取消免 予 起诉制度,完善强制措施,取消收容审查;律师提前参加 诉 讼,加强犯罪嫌疑人、 被告 人 的辩 护权 保 障等 等。 利国际公约》 。 年 月,中国政府正式签署 加入 联合 国《 公民 权 利和 政治 权 年十届 人大 二次会 议通 过宪 法修 正案, 把“ 国家尊重和保障 人权 ” 写 入宪 法,标 志着 尊 重、保 障 人权已成为国家追求的基本价值、根本目标。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以下一 些 基本权利: 人身 自由、安 全的 权利。我 国宪法 规定: 公 辩 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 决 定或人民法院决 定,并由公 安机关 执行, 不受逮 捕。 门规定。 申请回避权,最后陈述权。 刑事赔偿 权。 护权。宪法及刑诉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作了 专 律师帮助权。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接受第一次讯问或 被 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提出书面或口头申请,要求聘 请 律师,也可以委托其家属、法定代理人或单位代为聘 请。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 字的权 利。 控 告权,对于 侦查 人员 侵 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行为,有提出控告的权利。 从上面可知,我国刑诉法在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的 人权方面,无论 是 在内 容还 是在 程序、措 施 上均 有很 大 进 步,这些规定体现了刑诉法的目的,但在司法实践中,惩 罚 犯罪和保障人权两大任务并未给予同等重视,我国刑事诉 讼 模式并未真正改变纠问式色彩,执法和司法人员的人权保 障 观念比较淡薄。 余祥 林 “ 杀 妻” 案、聂 树 斌“ 强 奸 杀 人” 案,胥敬祥“ 抢劫” 案等, 年 种种 冤案 的 揭底 不难 发 现,很多冤案的形成在于我们的司法、执法人员对犯罪嫌 疑 人、被告人人权的不尊重,利用非法手段获取所需证据而 造 成的。 知的手法,只有健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告知制度,犯罪 嫌疑人、被告人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从而更好地维护 其人权。 建立司法控制制 度。在西 方国 家对于 涉及 限制、剥 夺公民人身自由和财产等权利的强制性侦查措施,侦查机关 没有最后决定权,事先必须向中立的司法官提出申请,然后 由法官决定,以确保侦查行为的客观、公正。为了在打击犯 罪与保护公民宪法权利之间获得一种平衡,西方国家的刑事 强制措施遵循 令状 原则,对 于强 制措 施 的实 施予 以一 定限 制,同时考虑到刑事侦查之紧急性,对令状原则的例外以法 定形式作出了许多明确规定。相比之下,中国强制措施的采 取不受司法性审查,不仅 事先无 批准,事后 也不 接受审 查, 随之而来的有可能是司法腐败或公民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权 利无法保障,弥补这一缺陷的主要措施是改革现行刑事司法 体制,加强司法对侦查阶段采取强制措施的审查与控制,由 法院的审查庭作为一个中立机构对警察或检察人员采取的强 制措施发布许可令状并进行合法审查,允许在侦查阶段权益 受到限制的犯罪嫌疑人向法院提出申请,从而引发法院就此 事项举行专门听审,作出权威裁判,并允许上诉,充分给予 犯罪嫌疑人司法救济权。 建立侦羁分离制 度。我国的 侦查机 关实 施的刑 事拘 留、逮捕的行为与后续的羁押没有实现程序上分离,以致羁 押成为刑事拘留和逮捕的自然结果,导致了侦查羁押适用的 普遍性,而对犯罪嫌疑人的任意拘捕及超期羁押,严重侵犯 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 利,因此,我国 应建立 侦羁 分离制 度。 同时,有必要降低逮捕适用条件,且只能引起短时期内的羁 押,逮捕后应当及时将逮捕者送至法官面前,由后者对是否 继续羁押,是否保释及羁押期间等问题通过开庭方式,在控 辩双方均参与情况下作出裁判。这可以保证羁押具有高于逮 捕的法定条件,从程序上防止犯罪嫌疑人受到不公正、不合 理的强制措施,同时将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的羁押场所脱离 侦查机关的直接控制,交 由另一 相对独立 的行政 部门管 理, 侦查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取得法院及行政部门的批准令方 可进行。 扩大取保候审、监 视居住 的适 用范围。 我国目 前取 保候审、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过于狭小,犯罪嫌疑人在审前 阶段基本上处 于羁 押状 态。我们 应借 鉴西 各国 的保 释制 度,结合国情,在立法上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
收稿日期:2 006 - 05 -1 0 作者简介:梁晓希,男,湖南娄底人,中共娄底市娄星区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 向:法学。
48
人的权力。不仅通过确立罪刑法定原则使得国家刑事司法 � � � � 权 绝,不 能强迫自证其罪。英国在 实体层面上受到立法权的制约,从而可以保障公民免受任 � � � � 意 最早以成文法形 式予 以明 确。 则,即国家刑事司法机关的职权及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 程 序,只能由作为国民代表集合体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 即 刑事诉讼法加 以 明确 规定,刑 事诉 讼法 没有 明确 赋予 的 职 权,司法机关不得行使,司法机关也不得违背刑事诉讼法 所 明确设定的程序规则而任意决定诉讼的进程。 月
年《 刑 事证据 法》 中
年我 国参与 制定 的《 联
的刑事处罚,从 而 维护 公民 人权,而 且要 � � � 确 � 立程 � � 序法 定 原 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 度标准》 也 作了相 应规 定。 年 日我 国签 署加 入《 公民 权 利和 政 治权 利 国 际公 约》 , 该公约中规定“ 受刑 事追 诉的 人不 得强 迫作 不利 于自 己的 证言,或者强迫承认犯罪, ” 这 就是沉 默权中 不自证 其罪的 原则。 健全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 告知 制度。知 情权指 犯罪 嫌疑人、被告人对于自己在侦查阶包 括: ( ) 被指 控 的罪 名及 其 主要 事 实,主 要 证据 和 法律 依 据。
2 006 年第 4 期
�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 .4 ,2 006
� � ( � � � 总第 � � 40 � � � 期) � � � � � � � � � A� � � � � � � � � A A A .40
文章编号:1 009 - 36 05 ( 2 006) 04 - 0048 -03
一、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的基础理论
“犯罪嫌疑人” 、 “ 被告人” 是对涉嫌犯罪而 受到刑事 追 诉的人的两种称谓,犯罪嫌疑人是指在人民检察院正式向 人 民法院提起公 诉前, 有证 据证 明其 可能 实施 了某 种犯 罪 行 为,但是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还不足以确定其实施了这种 犯 罪行为的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后,则 被 称为“ 被告人” ,前者是本文主要探讨的人权保障的 对象。 人权,指人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国家中所应当 享 受并得到充分保障与实现的各 种权益。 《 世界 人权宣言 》 指 出: “人人完全平等的有权由 一个独 立而无 偏倚的 法庭进 行 公正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 出 的任何刑事指控。 ”作为 一项民 主的原则, 它是建 立在权 力 分立与制衡的基础之上的。从人权保障的角度来看,它既 是 权利受损害者得到救济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得到保 障 的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又是人人应享有的一项人权,即 当 有人受到刑事指控时有权得到一个独立公正 的司法机关审理 的权利,可见刑事诉讼与人权保障的关系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