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武城县第四小学刘海霞
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
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
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

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阅读感悟重点词句中渗透德育。

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等人文内涵,总是蕴涵在词语、句子中,阅读教学要善于捕捉词、句,在品读、感悟、应用中实施德育的渗透。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
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

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

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再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的时侯,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先字,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

”“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位学生发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着别人。

”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心里想着别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几名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做到“心中有他人”。

在这样的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先人后己、临危不乱、处事果断”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特殊的情境,让他们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

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

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下载景点图片制成课件播放,
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

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自己知道的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从而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再如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三、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

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再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
理。

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他们有所领悟,并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

当然我们也应该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如:《打电话》、《买文具》、《有礼貌》、《请到我家来》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应该帮助他们》、《小鸭子得救了》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如《小珊迪》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珊迪”进行比较。

小珊迪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房子,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寒冷的冬天到外面去卖火柴,那么你呢?”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珊迪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珊迪小小年
纪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总之,在语文学科中寓德于教的途径很多,我们应该勇于发掘,善于发掘,把握每个思想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使我们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白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以及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海洋的情。

二、通过课内外阅读教学,逐步进行德育教育。

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

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他们有所领悟,并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

当然我们也应该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们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学—做的统一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真、善、美的完善过程。

因此,作文教学对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写的结合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而我们教师在作文讲评时,不能光找优秀作文,还须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发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

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