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押题专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押题专练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可知其特点为与征税制度密切相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可知其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土地兼并加剧导致财政危机和统治者改革。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任答三点)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

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法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革命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

(答对两点即可)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

3. “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是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概念,它对于研究北朝隋唐社会政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

”“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系统之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

”“宇文苟欲抗衡高氏及萧梁,除整军务农、力图富强等充实物质政策外,必应有精神上独立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固团体。

此种文化本位政策,范围颇广,包括甚重,要言之,既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而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1940年)材料二武则天破坏集团的工作首推科举制,大倡文辞之科破格用人,而文辞之科的进士科地位远胜明经科,这与关陇集团推崇的华夏正统经学治国理念也是大相径庭的。

她开设武举科,也对军功贵族世袭在观念及实践上给予巨大冲击。

武则天还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到洛阳,改变关中本位政策下以长安为信仰中心的格局。

她还以婚姻为纽带,缔结“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以武氏寒族介入关陇集团,在文化层面把已经不占优势的关陇集团进一步拖下来,原来的胡汉精英集团堕落的速度加快了。

——曹印双《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1)据材料一概括“关中本位政策”的特征。

(2)材料二中武则天打击关陇集团的措施有何特点?其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层流动、促进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

【答案】(1)特征:关陇区域是“关中本位政策”生成的空间;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垄断把持政权;围绕整军务农富国强兵实施的均田制、府兵制等政策成为“关中本位政策”实行的物质基础;融合胡汉民族精神。

(2)特点:通过国家制度的改革进行打击;多种措施并用,重在从精神文化价值层面进行打击。

影响:加速了关陇集团和魏晋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给胡汉中下层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促进了胡汉融合。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点之一。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①废除科举制,大办各类新式学校(当时称为学堂)。

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取士,再加上鼓励兴办新式学堂的政策一一落实,我国出现近代以来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

到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 000多所。

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

新式学校取代旧式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②提出新的办学宗旨。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

”1906年清政府又提出“忠诚、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崇尚科学技术等实用知识)”的五项办学原则,清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又宣称,学堂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

③制定全国统一的新式学校学制。

仿照日本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大学)。

并规定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师范和工程技术职业教育。

部分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兴办女子小学和师范学校。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提出的办学宗旨和传统旧式学校办学宗旨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史作用,从推动教育的转型、以及教育的近代化方面分析。

【答案】(1)同:都以儒家纲常礼教(或忠君尊孔思想)为办学根本原则。

异:旧式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儒家的文化知识传授,忽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新政教育改革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

旧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只突出德育、智育,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旧式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封建官僚(或读书做官),新政教育改革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实用人才。

(2)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新式教育转变,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也产生深远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

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

“抗战是长期的,各种人才都不可缺少,而战后的建国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中断,是中国可以薪火相传的根本”,这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基本判断。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

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

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府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

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

时任驻华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66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等8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李约瑟的观点。

所(31%),教员增加了3 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 575人(99%)”得出教育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中“1938年到1944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182%”得出政府重视科研,“抗【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部的高校遭受破坏,被迫内迁;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2)论证:李约瑟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教育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校数量增加、高校规模扩大;重视科学研究;科技专利数量增加;培养出一批杰出科学家。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

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

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