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 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 ,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
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 2、 6、 8、 9等数字, 2表示好事成双, 6表示六六大顺, 8表示发财, 9是长久, 7和 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 , 1、 6、 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 4, 4与“死”谐音,所以 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 2、 6、 7、8、 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 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 在《最后的晚餐》中, 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结果出卖耶稣, 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 13位,犹大 . 从此, 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 酒店不设 13号房; 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 13号; 请客人吃饭时, 一桌的客人若满了 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 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 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 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 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
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

日常生活中,不能直接称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提到尊长时要用“爷爷” 、“奶奶” 、“爸爸” 、“妈妈”等称呼,凡是遇到与君主长辈名字谐音或同音、同型的字,都要用改字或缺笔的方式避讳。

《唐律》禁食鲤鱼,因为唐朝皇帝姓李,而李、鲤同音,皇帝觉得吃鲤就是吃李。

秦始皇名“嬴政” , 为避讳“政”这个字的字音, “正月”遂改为“端月” 。

后来随着避讳内容的扩展连属相都要避讳。

清末的慈禧太后属羊, 就不许人们说“养羊” 、“杀羊” 、“吃羊肉”一类的话,但她又爱吃羊肉,便下令把羊肉改叫“福肉”或“寿肉” 。

在英国, 人们从不避讳名字, 在非正式场合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 有时人们为纪念已故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

英国皇室就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国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乔治三世至五世。

三、宗教、死亡禁忌
英国人几乎全民信奉基督教,他们希望人死后会进入天堂,所以对死亡 (death 有很多委婉词,如:“ go to be with God ” , “ betaken to paradise ” , “ answer the final summon ” , “ 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 , “ depart to God ” , “ go to one’ s the maker”等。

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词, 深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所以中国民间一般用“升天” 、“仙逝” 、“上西天” 、“驾鹤西去” 、“下世” 、“下黄泉” 、“翘辫子了” 、“没了” 、“走了” 等来表示死亡。

在战场上也有一些词汇代替死亡, 如:“捐躯” 、“牺牲” 、“就义” 、“阵亡”等。

由于避讳,对皇帝的死亡也有单独的委婉词来代替,如:“薨” 、“崩”等。

宗教信仰方面的语言禁忌,如果不注意,就会被认为是亵渎神明。

中国的宗教禁忌主要表现在食物:佛教规定出家人食素,但不能吃葱姜蒜。

道教的全真派道士恪守古训茹素吃斋, 正一派道士则允许成家可以吃荤, 惟逢斋必须一
律吃素。

伊斯兰教禁忌食用自死物、溢流的血、猪肉、非安拉之名宰的动物等。

而且这些食物非但禁止食用,连名称对这些宗教来说都是禁忌语。

《圣经》就规定, 不可妄自直呼耶稣上帝的名字, 所以当谈话中提到“上帝” 时不能直接说“ God ” , 而要说“ Gosh ” 或“ Goodman ” 。

短语“ for Christ sake ” (看在上帝的份上 ,要说成“ for goodness sake ” 或“ for crying out loud ” 、“ Jesus ! ” 、“ Oh my God! ”等感叹词也不能随便使用。

宗教方面产生是汉语和英语的相通之处,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中英两国的禁忌语方面也有冲突。

中国人崇拜龙, 自封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人眼中龙是神圣、权威的象征,是保护炎黄子孙的神,并将古代的皇帝称作“真龙天子” 。

而西方人厌恶龙认为龙是一种怪兽,象征着邪恶的力量。

四、问候禁忌语
平时见面, 中国人会相互问候道:“ 好久不见。

” “ 你吃了吗?” “ 去哪啊? ” …… 可如果把这些直接译成英语就变成了涉及隐私的“ where are you going ? ” 、“ Have you eaten yet? ”……用这样的话直接打招呼会使英国人觉得不礼貌,可能还会回答你“ What do you care?”或“ Do you have?” (你管得着吗? 在英国, 人们的日常用语一般有“ Good morning ! ” “ Good afternoon ! ” “ Good evening! ” “ How are you?” “ nice to meet you.”这样的话直接译成汉语后听着也比较顺耳。

五、隐私禁忌
英国人通常一家一院的单独居住, 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上进, 他们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容侵犯,所以涉及隐私的话题,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大禁忌。

如果被问及隐私方面的问题 (如:“ How old are you?” 、“ What ’ s your age?” 、“ Couldn ’ t you two get along?” 、“ How much do you make? ” 、“ What ’ s your in come?” 、“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 时,询问者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就好像一起工作的同事,互不打听对方的薪水。

而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是建立在集体的基础上的,中国人以家族、族群、部落的形式繁衍,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靠,关系紧密,隐私几乎不存在。

六、总结感受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中外贸易往来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我们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 和其他民族的交往和接触的机会也不断增加。

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尤其是禁忌对于避免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是很有必要的。

了解英国的禁忌文化将有助于我们与英国人的日常交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