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第28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Jun .2009V o.l 28N o .6收稿日期:2009-03-22作者简介:于晓梅(1959-),女,黑龙江依兰人,副教授,从事中外文学和英语基础教学法研究。
浅谈英汉语言禁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于晓梅(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150001)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禁忌是各个民族共有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日常交际的各个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对英汉禁忌语异同的比较可见英汉两种文化的异同,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英汉语言;禁忌语;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 3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6-0112-02一、英汉语言禁忌的一致性1 死亡。
在一般禁忌语中,典型的莫过于对 死亡 现象的禁忌[1]。
人的生病死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们对 死 的说法予以回避禁忌,人们不愿意直接提到它,而是采用委婉语的方式来表达。
英语中委婉说法为:to go to a better w orld ;t o go to sleep ;to be no m ore ,to jo i n the g rea tm a j o rity ,etc .而在汉语中表达 死亡 的委婉语,通常有: 逝世 、 去世 、 病故 、 升天 、 亡故 、 寿终 、 心脏停止跳动 等。
2 咒语。
许多语言都忌讳使用诅咒、骂人的话。
英汉语也不例外。
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俗,因而受到社会严格限制。
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常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如Jesus Chr i st ,H o l y M ary ,G od da m n 等;还有一些骂人的话与性或性器官有关,如fuck ,da mn ,sh it ,cock 等四个字母的词(four-letter wo rds);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常说这些话的人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的人,会令人不快、甚至会使人感到厌恶[2]。
3 病残。
病残也是普遍禁忌的。
中英语言中人们都避免直说,常用一些委婉的语言来谈论致命的疾病。
如人们用C .C 代替癌症(cancer);用a slow l earner 代替愚笨的学生(a stup i d student);用the hand i capped 代替跛子t he crippled 等。
汉语也类似,用 残疾人 来代替 残废人 。
艾滋病被冠以社会疾病(soc ial disease)。
如果一个人疯了,就称他脑子有问题(so ft i n head)或是不在状态(no t a ll there);用menta l case(精神病患者)insane(疯子);用heart cond i tion 代替heart d i sease(心脏病)。
在疾病方面,中国人使用的委婉语相对较少。
只是一般不在病人面前提及较严重的病,但会让病人的家属知道详情并且直言不讳。
4 性。
在英汉语中,避免直接使用与性和排泄有关的词。
在中国,性的问题历来是禁区,不得不谈到性器官时,要用 那个 、 下部 等词来代替;说到性行为时,要用 房事 、 同床 等代替。
虽然西方对性的问题比较开放,但也不轻易露骨地谈论 性 (sex)和 性行为 。
西方人常用 m ake love 、 sleep t oge t her 、 have re lati on 等来代替性行为。
5 称谓。
称谓作为人类社会中标示个体的一种符号。
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禁忌,但表达方式不同。
如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至高无上,神圣而不可侵犯。
不仅 皇 字成了禁忌字,就连皇帝的名字、甚至皇帝名字的同音或同形字都在禁忌之列。
汉语中姓名忌讳与英语姓名忌讳颇有相似之处。
汉语名字避忌,常采用易字法,多改用同音、近音字或同义、近义字;英语也大同小异,例如:将G od 说成H ot ,go lly ,G odfrey 等,或者说成t he Lo rd ;又将Jesus Christ 说成Caesa r s C rutch 等等。
6 生理。
在一些人们不愿意面对或不好意思直接说的事情的表达中,中英文都会使用委婉语,表达方式也有相似之处。
在西方,如果一个女人很胖,人们不说She is fat .而说成She i s a proble m figure .She is a sty lishly stou t .或者说She is p l easantl y p l u m p .用s li m ,sl ender 代替bonny 。
中国人表达胖,男的用 发福 或者说 壮实 、 魁梧 ,女的可用 丰满 、 饱满 、 丰腴 等。
中国人说女人瘦,用 苗条 、 修长 ,而男人瘦 精干 、 干练 。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不雅、不洁之事都有大量的委婉语,如厕所、大小便等方面的委婉语都是人们出于共同的羞耻感及求雅避俗的心理产生的。
英语中厕所的委婉语有:po w der room (化妆室)、conven ience (方便去处)、cloak room (存衣室)、to ilet(盥洗间)等。
以上词语英国人用的多些,而bathroom (浴室)、restroom (休息室)、m en /m en s(男士房间)、112w o m en/women s(女士房间)等说法又多为美国人使用。
汉语中有关厕所的委婉语有洗手间、一号、厕所等。
西方国家是年轻人的天堂,老年人的地狱。
英美和其他西方人士最忌 老 字(o l d),因为 老 意味着 无用 或 死亡,得不到别人的尊敬。
因此,谁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也决不轻易谈老。
询问他人的年龄是很不礼貌的,所以人们通常不会直接提及老(o l d),而是使用其他词语,使听话的人和说话的人少一点敏感,多一点悦耳的成分。
人们用sen i o r citizens,the advanced i n age,the m ature,t he l onge r liv i ng,the seasoned m an来代替年老的人。
而在中国 老 是一种经验和学问的象征。
还有 老马识途 ,老师傅、老师、老大、老板、老总、老张等,这些词并没有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 老 字来表示说话人的敬意。
二、英汉语言禁忌的不同处1 宗教和政治。
在西方,探问某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倾向是非礼的表现,而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则不太忌讳。
邓炎昌 语言与文化 中列出了以下一些问题为美国社会的禁忌语:A re you are publi can o r a D e m ocrat?W hy di d you vote for...?Do you go to church?W ha t s'your re li g ious beli e?f A re you Catho lic?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组成的国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带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忌讳这些问题是为了避免冲突[3]。
其次,美国人认为选择宗教信仰和政治党派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过问。
所以美国人不会问一个中国人:A re you a P arty m ember?而在中国,这样的问题随时都会遇到。
因为 党员 往往是与一个人的伦理道德和为人联系在一起的。
2 隐私。
关于私人事情的一些问题也属于禁忌语。
这是因为英语国家的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
有一句谚语说 A m an s ho m e is h i s castle (个人的家是他人不可侵犯的圣地),未经允许不得入内。
他人的生活和私事当然也不可侵犯,如同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互不打听别人的工薪。
即便是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例外,允许家庭成员保持一定程度的私密性和独立性。
在大多数英美人眼里,年龄、收入等是隐私,从不随便打听。
中国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不是语言禁区,可以公开。
2 称谓。
由于中英双方传统文化的不同,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礼 的原则和英语文化中的 平等 原则。
在 礼 的要求下,中国社会中形成了 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 的道德取向。
对祖先、长辈、上级不能直呼其名,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出于对对方的尊敬,也不直呼其名。
而在英语国家,不论男女老幼,职务高低,在绝大多数非正式的场合都可以直呼其名。
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可以直呼其祖父的大名。
英国有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有国王乔治一世、二世、三世至五世[4]。
今天,经常采用一些具体的办法来避免使用禁忌语。
如回避法,即回避人们所忌讳的事实,让对方保住面子;委婉法,即通过使用一个礼貌的表达法及其他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代替一个直接的、普通的说法;谎言法,即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处理一些尴尬的场面,避免对方难堪;中性法,即用一些中性词来代替禁忌词汇。
如描述 落后的国家 用deve l op i ng country或less deve l oped coun try这样的中性词来代替back-w ard country和undeve loped country。
语言具有社会性,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在禁忌方面反映的价值观也各不相同,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对其所属语言的影响也不同。
从总体上看,中西方语言禁忌有相似的趋势,这种趋同性既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文化具有共性的一面,也体现了相异文化具有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一面,体现了人们具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共同愿望。
总之,语言是一种社会活动,禁忌语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
掌握了解禁忌语,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清语言的本质、避免交际中语用失误、更好地进行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潘敏.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13(4).(责任编辑:乔瑞雪)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