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 (四)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说”——号召废除学校,代之以“学习网络”,建立 一种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 我国的教育思想
•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 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不仅是教育哲 学的转向,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更是促进师生健康生活的需要。基于此 ,学校要重建教育观念,提高学校生活的 质量,教育的重心要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 培育学生丰富的人生,为学生提供生活适 应的指导,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
目录
CONTENTS
1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校生活
2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3
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
4
学生的学校生活
5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一) 生活的概念
LOGO
LOGO
–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则将生活理解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 不息的就是生活,是生命体在环境中的活动过程。
– 杜威在他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中,用“生活”这个词来表示“个体的和种族的 全部经验”,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
• (二)杨贤江的特殊生活论 • 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比较系统的阐述现代教育原理的教育
学家。 • (三)陈鹤琴的儿童生活教育思想 • 注重教材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主张“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
目录
CONTENTS
1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校生活
2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3
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
小学生沉迷《王者荣耀》的问题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不少网友呼吁,商人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请考虑中国青少年的未来! 不过,也有人质疑:游戏做错了什么?太好玩也有错?为什么家长看不好孩子,要 去怪一款游戏?
(三)日常生活与制度化生活
LOGO
1.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内的周而复始 的生活。它具有一种“自然”的特性。
LOGO
3.同辈群体生活
LOGO
•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 、观念、兴趣、活动类型、 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 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按照 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划分 ,同辈群体主要指学生的非 正式群体。
• 学生同辈群体生活的主要特 征是有相同的心理需要、明 显的情感色彩、灵敏的信息 传递渠道及其自然形成的权 威人物。因此,同辈群体对 于学生往往具有巨大的吸引 力,其影响甚至会超过家庭 与学校。
学生的自身特征包括年龄和年级水平、性别、家庭背景、认 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等 (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学校特征包含多种变量:开放性、男女同校、学校规模、学 校的社会声誉
二、学生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LOGO
• 重要他人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ls)提出的,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 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正视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将成为学校改革 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虚拟生活对学生的影响
Ø 1.积极的影响 它超越了时空的界
限而具有随时随地的便 捷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性为青少年获取信息、 了解世界提供了便捷的 条件;网络的互动性, 满足了青少年交流的需 要,网络里可以进行倾 诉、倾听和交流。
家庭生活的教育优势则会一点点 丧失以致于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学生的家庭生活更多地偏于“感 性与感情”、“自由与放松”、“ 个体性与特殊性”等方面,这与学 校生活有很大的差别。
2.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对学生具有强制性,此强 制性具有四个特点: Ø 强制与同龄学生共同生活; Ø 强制遵守家庭中所没有的行为规则 ; Ø 强制把学习活动与游戏及娱乐活动 截然区分。在学校中,学生不感兴 趣的要学习,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却不能自由地学习; Ø 学生不断地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各种 评价,这种不断进行的评价有时会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LOGO
23
五 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LOGO
• 一种是“心理缺陷说”。
• “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在童年时代,孩子 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其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就会中断,他们在心理和 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将来就难以 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
其实像王姐儿子这样沉迷于《王者荣耀》的小学生并不在少数,这个暑假,关于 《王者荣耀》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人民日报早在7月3号就发文质问: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 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 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LOGO
三、学生生活
LOGO
1
按照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同辈群体生活 社会文化生活
2
按照生活场景
现实生活 网络生活
3
按照生活规范
日常生活 制度化生活
(一)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同辈群体生活 LOGO
• 1.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以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 来的社会生活。它是一种建立在父 母对子女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之上 的,具有亲情权威、深厚情感的特 殊个别化的生活。
(二) 生活的分类
LOGO
Ø 有些学者将生活按照时间维度分为“当下的生活”、“过去的生活” 和“将来的生活”;
Ø 按照空间维度分为“公共空间生活”(指规范空间领域的生活),和 “私人空间生活”(指私人领域的生活)。
二、生活世界
• “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哲学范畴 的概念,是胡塞尔在批判科学世界 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但是他本人并 没有对“生活世界”作出明确的界 定。 继胡塞尔之后,一些哲学家先 后提出与生活世界相应的概念。如 哈贝马斯提出以交往行动为基础的 “交往世界”概念,他将生活世界 分为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人与自 然的关系——客观世界;人与他人 和社会的关系——社会世界;人与 自我的关系——主观世界。两人的 共同点即都强调人在生活世界中的 主体性。
LOGO
2.消极的影响
LOGO
小学生沉迷《王者荣耀》:游戏的罪过还是教育的缺失?
同事王姐这几天都显得很不开心,我忍不住问了问。“我是被我儿子气的啊,前 两天不是暴雨么,晚上我担心儿子睡得不好,就偷偷去他房里看看他,结果不看不要 紧,半夜两点了,他还躲在被子里打《王者荣耀》!这眼看就要开学了,你说我气不 气!”
胆怯、退缩 冷漠、封闭
攻
退
击
缩
考试焦虑 人际关系紧 张的焦虑
焦
虑
怕课堂 怕老师 怕校园
恐 怖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LOGO
•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 (四)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
1.吸毒威胁着青少年的成长
•
2.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前言
本章归纳了生活、生活世界、学生生 活的概念及其分类;梳理了教育史上关于 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论述;概述了学校生活 脱离学生生活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学生生 活环境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 、失范行为及其归因解释;讨论了学生生 活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剖析了“教育 孤岛”和“花盆效应”。
2.制度化生活
制度化生活是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规 范的生活,对学生而言,则指的是学校生活。
目录
CONTENTS
1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校生活
2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3
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
4
学生的学校生活
5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6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LOGO
• (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论
理想的学校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学校生活应该与儿童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使校园成为乐园;
(2)学校生活应该与校外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急速变化的趋 势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LOGO
• (二)斯宾塞的“教育为生活准备说”——为我们完美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 责!
• (三)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幸福生活应该是教育的目标,顺应儿童的自然本 性进行教育。
– 梁漱溟甚至把生活等同于生命。他说:“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 ;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生'与‘活'二字,意义相同,生即活,活亦即生 。”
– 还有学者把生活看做是“个体生存状态的积极主动地展现与充盈的过程。” – 此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对生活的解释是“人类求生存、维持和发展的所
目录
CONTENTS
1
生活、生活世界与学校生活
2
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3
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
4
学生的学校生活
5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6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一、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LOGO
学生对于学校态度,主要反映在学生对于学校以及与学 校有关的各种活动的感觉,如喜欢、满意、欣赏等方面。教育 心理学者强调学生对于学校的态度的重要性,甚至力图找出种 种培养学生对于学校具有积极情感与态度的方法并认为学生对 学校的积极态度可以提高其成绩。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
3.不良“短信”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22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