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基考试题目总汇

马基考试题目总汇

1.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3.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5.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6.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7.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联系是指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9.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1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13.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这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14.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5.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11.矛盾分析的方法有: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16.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7.价值的概念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及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外部的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实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19.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20.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1.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生、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22.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2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的两种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4.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5.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2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

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地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27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2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9. 生产关系的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于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32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经济社会形态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有: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33.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34.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35.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36.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37. 我国当前改革的性质和特点有: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3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9.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立法者、思想家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40.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1.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4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44.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都不能算社会革命。

只有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才是社会革命。

45.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6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各自独力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的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49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50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5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生产者的命运。

5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53劳动力成为商品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54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成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55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成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