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成形模具设计
二.压机参数的确定
1.压制压力计算: 压制时,压制压力的主要消耗有静压力和外摩擦力两部分。
(1)静压力F1
当压坯各处的压力和密度均匀分布,并且不考虑粉档与模壁之 间的摩擦阻力模具变形阻力时,粉末体本身变形和致密所需要的力。
(2)外摩擦力F2 用来克服粉末颗粒与模壁之间的摩擦力即为压力损失,称
为外摩擦力。 压制过程中的总压力F总为: F总=F1+F2 也可按下式计算: F总=pS
常见的粉体成形模压制和脱模方式有如下几种,可根据制品 外径D、高度h和壁厚 的比例,结合生产时间条件进行选择。
序号 压制方式 脱模方式
装粉方式
使用范围
1 单向压制 推出式 落入法或吸入法 h / 3;h / D 1
序号 压制方式 脱模方式
装粉方式
使用范围
2 双向压制 推出式 落入法或吸入法 h / > 3;h / D>11
2.无下顶缸的脱模复位机构
无下顶缸压机的自动压模、脱模是借助压机上缸塞或上模向 上回升时带动下模冲推出压坯的,复位是借助弹簧或自重使下 模冲下落复位的。
(五) 成形模具结构方案
普通成形模结构基本方案示例
Ⅰ类柱状压坯
(六)粉末成形模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1、工作零件设计 凹模
凹模是重要的工作零件,其结构按制品外形及其成形特点, 常用的有三种:整体模、拼模和可拆模。
三.成形模具结构设计依据
1) 成形的工艺性,确定压坯的形状、精度和粗糙度;
2)由生产批量及设备,确定生产方式;
3) 由压坯的形状和对密度均匀性的要求确定压制方式;
4)由压制压力、脱模力、压制脱模行程、工作台面积 及模具特殊动作的需要等,确定采用的压机型号及规 格,并选择合适原模架。
四.成形模具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称粉:
为了保证压坯有一定的密度需要粉末质量一定,这个粉末质量称 为压坯的质量。
1)容积法
在自动或半自动压机上采用容积法称粉,靠凹模型腔容积来确定
装粉量:
m V凹粉
2)质量法 手工用天平称量:
m V坯坯K
(2)装粉
装粉对压坯的尺寸、密度均匀性、同轴度和形状的完 整等有直接影响。
(3)压制和脱模
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粉体成形模具课程设计》初步掌握 粉体压制工艺设计和模具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把已学 的各门专业课程基础理论综合的应用在模具的计算过程中 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内容、技术条件和要求: 设计完成制件冲压工序中老师指定的某套模具;确定模具 结构方案,工作部分零件设计,卸料零件设计,推(顶) 件零件的设计,定位零件的设计,连接零件的设计;画模 具总装图, 画模具零件图;编制模具设计说明书。
式中 p——单位压制压力(Mpa);陶瓷粉的成型压力一般不到 200MPa,而金属粉的成型压力有的高达600-800MPa
S——压坯受压的横截面积(mm2)。
(2)外摩擦力F2
压坯压制时模壁摩擦力可按下式计算: F2=f动p侧S侧
式中
f侧——粉末与模壁的摩擦因数; p侧——单位压制压力(Mpa),p侧 =
模冲
上、下模冲与凹模和芯棒之间应 有良好的配合、定位与导向,复合的模 冲(即有压套时)应能脱出压坯。
芯棒
(七)成形模具零件的主要连接方式
(1)阴模的连接
阴模的连接
(2)上模冲的连接
(3)下模冲的连接
(4)芯棒的连接
1)主要零件的连接方式,特别是阴模、芯棒、上下模冲, 要求安全可靠、安装和拆卸方便,结构简单;
2)浮动结构。根据压制方式和移粉的要求,阴模、芯棒和 上下模冲浮动,浮动力可由弹簧、摩擦、气动和液压产生;
3)脱模复位机构。压坯的形状和压机具有的动作决定。脱 模和复位一般由同一结构完成。保证压坯完好,动作准确可 靠,复位准确;
3.烧结
烧结是将粉体成形压坯在低于其基体材料熔点的温度下进行加热, 粉末颗粒直接产生原子还原、扩散、固溶、化合与熔接、溶解和再结 晶等物理化学过程,致使压坯收缩并强化。
4.后处理
二.粉体成形制品结构工艺性 1.压坯形状分类
柱状、筒状、板状 带外凸缘或内凸缘
2.压坯形状的工艺性设计
压坯形状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p
, 为压坯泊松比;
S侧——粉末与模壁接触面积(mm2)。
正常压制时,摩擦力F2占总压力F总的比例不得大于20%, 否则压坯密度不均匀性会变得较严重。
2.脱模力计算
将压坯从凹模内脱出时所需的力称为脱模力。脱模力与压制压力、粉 末性能、压坯的密度、侧面面积和尺寸,以及压模的润滑剂有关。
脱模力按下式计算:
油缸推动下模冲,把制件推出阴模。
序号 压制方式 脱模方式
装粉方式
使用范围
3 浮动压制 推出式 落入法或吸入法 h />43;;h / D 2
拉动中间带弹簧的拉杆,阴模向下运动,制件被架在垫 板上的下模冲推出。
序号 压制方式 脱模方式 4 浮动压制 拉下式
装粉方式 零腔装粉法
使用范围
h />43;;h / D 2
精整是在常温下,对烧结后的制品 进行再压制,使其表面产生塑性变形, 以校正其尺寸及精度。所用的模具称 为精整模。
表1 成形模具结构分类
二.成形模具结构设计原则
1)阴模型腔内各个部位都必须可靠地充填以数量精确的粉末; 2)压坯内的密度分布应尽量均一; 3) 阴模型腔内各处的粉体应同时进行密实。密实粉体仅只很微量向侧向 移动; 4)必须将压坯完好地从成形的模具中脱出; 5)对模具零件的所有必要的动作都必须进行适当控制,而且必须能以足 够高的精度进行重复; 6)模具的模冲要尽量少; 7)在压制过程中,模冲与阴模或芯棒,间隙合适,不得相互卡住; 8)在压制过程中,所有模具零件都必须能承受施加于其上的载荷。所有 模具零件都必须尽量耐磨,而且应具有最高的可预期寿命; 9)模具的所有功能都必须能最好地利用压机的相应功能。 10)模具的设计应便于组装和安装在压机上,以将组装时间缩短到最短; 11)磨损的模具零件应尽量容易更换,以将停工时间缩小到最短; 12)就预期的模具使用寿命和生产的压坯数量而言,模具的制造成本必 须合理。
脱模
装粉
压制
压制
装粉
脱模
装粉
压制
脱模
2.压机分类:
按传统机构可分为:液压式压机和机械式压机两类。 按模具操作方式可分为:下模冲固定式压机、凹模固定式压机和上 模冲固定式压机三大类。 按模冲动作方式可分为:上模冲单向压制压机、下模冲单向压制压 机、双向压制压机、多模冲压制压机和模冲回转压制压机等五大类。 在选用时,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压制压力、脱模压力、工作台面尺 寸和行程等因素。
时间进度安排 1)模具结构设计 2.5天 2)模具零件设计 2天 4)画模具总装图 2天 5)画模具零件图 2天 6)编制设计说明书 1天
参考资料
1、印红羽主编。粉末冶金模具设计手册(第2 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2、熊春林。粉体材料成形设备与模具设计, 化工工业出版社 ,2007年出版
(2)粉末的混合:是指将粉末及添加剂等混合及其他预处理,如掺加 成形剂、增塑剂制粒、烘干、过筛等。
2.压制成形
压制成形是将粉末或混合料装入粉体成形模(简称压模) 内,在模冲压力的作用下,对粉末施加压力,再卸压脱模, 从而得到具有一定尺寸、形状、密度和强度的压坯。
压制过程包括称粉、装粉、压制和脱模等。
•计算装粉高度和模具轴向尺寸 •计算阴模、芯棒和模冲的径向尺寸
•绘制结构装配总图及零件图
三.粉末成形模结构设计
(一)压坯压制上压模结构可分为单向压模、双向压模、摩擦芯棒压模 和组合压模。
1.单向压模
单向压模在压制过程中,相对于凹模运动的只有一个模冲, 或是上模冲或是下模冲。
F脱=f静p侧剩S侧
式中 f静——粉末与模壁静摩擦因数; S侧——粉末与模壁接触面积(mm2); p侧剩——压制压力除去后压坯侧壁受到的压强,即剩余侧压强(Mpa)
剩余侧压强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j——剩余侧压强与侧压强之比,取决于凹模刚度m(凹模外径与
内径之比),查表粉末冶金模具设计手册(第2版) 表3-1;
4.压机选用原则
(1)总压制压力: 选用压机时,要使压机的额定压制力大于压坯所需的总压制力。 F额=KF总 式中 K——安全系数,通常取1.15-1.50
(2)脱模力:
选用压机时,必须使下缸的顶出力(或拉下力)大于压坯所需要 的脱模力。
(3)行程和工作台面尺寸: 上模冲压行程可按下式计算:H=h1+h2 粉末松装高度:H粉=h2+h坯=Kh坯 h2=(K-1)h坯
这种压模一般用来生产高度 不大、形状简单的粉末冶金制品, 有单向手动压模和单向机动压模。
2.双向压模
当实体类压坯的高径比h/D>1或管套类压坯的高度与壁厚之 比h/δ>3时,应采用双向压模。有手动双向压模和机动双向压模 之分。
(三)浮动装置结构设计
1.弹簧浮动装置
弹簧的浮动力是变化的,即圆柱弹簧每圈的变形量越大,浮 动压力越大。所以,考虑弹簧设计时,圈数尽量多些,以免浮 动压力误差过大。弹簧浮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调整方便,所 以应用范围很广。
——压坯侧压系数,是侧压强与单位压制压力的比值, /(1 )
——致密材料的侧压系数,查粉末冶金模具设计手册(第2版)
0
相 ——压坯的相对密度,则 = 0相 。
表3-2
;
3.压力中心
压坯压制过程中所受压力的合力作用点就是压坯的压力中心。其 计算方法与冷冲模的压力中心计算方法类似。
压机推出或拉下的脱模行程H脱必须大于装粉高度H粉,保证脱模要求: H脱≥H粉=Kh坯=(2.2-3)h坯
第三节 粉体成形模的设计